今日寒露 | 深秋病易催,养生做好六点不吃亏
俗语说:“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节后,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集天地之精气的露珠,冷寒而将欲凝结,放出微微的寒光。
寒露之后,雨季的喧嚣归于宁静,烈日的火热归于萧瑟,露寒而冷,步入深秋,天气由此越来越冷,万物也随着寒气增长逐渐萧瑟。
一候鸿雁来宾
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地往南飞,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成为天空中最有代表性的秋天的符号。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鸟雀都不见了,古人看见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其颜色花纹都和鸟雀很像,就以为是由鸟雀变的。阳气十足的雀化为蛤,说明天地间的阴气重了。
三候菊有黄华
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华”同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时。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因为寒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入夜更是寒气袭人。“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
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一天的疲劳。
适时添衣
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人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
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添衣。
此外,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
晨练避早雾
过了寒露,早晨的雾气逐渐变得寒冷和浓重,老话说:“秋冬雾,杀人刀”。
秋冬季寒冷、干燥的空气,都要经过“肺”这个气体交换站进入体内。此时如果不加以保护,不仅会诱发咳嗽等一些呼吸道疾病,还非常容易落下病根,导致来年复发。
因此,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等9点之后,雾气散去再锻炼。
朝盐晚蜜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也是秋季养生的饮食良方,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能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如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
因此,寒露过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大家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天冷容易手凉,人们习惯搓手取暖。我们手上有一个取暖开关——劳宫穴,天冷按摩劳宫穴可以保暖。劳宫穴就在手掌心里,屈指握拳时,中指指尖所点处就是该穴。
劳宫穴五行属火,可以采用按压、揉擦等方法做逆时针的按摩,每次按10分钟左右,每天2-3次,能够起到暖手助热、宁神养心、促进睡眠的作用。
特约审稿:高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