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倒签有哪些潜在的法律风险?
实践中常有企业合同倒签的现象,即合同双方当事人在合同签订之前已经开始履行合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或合同履行完成后补签合同。不少企业认为,合同都已经在履行了,双方都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实施相关合作事项,应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其实这种合同倒签现象增加了企业陷入合同纠纷的风险,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目标相悖,并有较多的潜在风险,对企业发展不利。
什么是合同倒签?
倒签合同,是指合作双方在合同签订生效之前,已经开始实际履行合同项目合作,而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或在合同履行完毕后补签合同的现象。
通俗地说,就是事中或事后补签合同的行为。合同倒签有许多危害,一直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企业要引起高度重视。
为什么会出现合同倒签?
合同周期一般包含业务洽谈、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终止等环节,从对这些环节的分析中可窥见合同倒签的成因:
(一)合同承办部门人员对合同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存在误区,导致合同起草不规范、 送审资料不完备、审批不及时;
(二)主观上的恶意规避。个别单位为了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先实施履行行为,再签订合同。如先供货后签合同、先施工后签合同,形成既成事实性合同;
(三)企业内部管理疏漏原因,导致合同起草、审批、签订等环节延迟;
(四)急于履行合同,有些行业存在业务紧急的情况,比如临时需要采购某种物料,或进行勘察测绘,口头约定后便开展业务。又如许多公司已经存在类似合作或签署过框架协议,相似业务的开展进行简单沟通后就开始履行合同,事后进行合同倒签。
(五)经营生产的连续性与资金计划下达的滞后不匹配,导致合同无法及时确定。
合同倒签的法律风险有哪些?
在某些情况下,双方当事人按照诚实守信原则实施相关合作事项,并未因倒签合同给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造成损害,但倒签合同不仅与企业内控制度中关于风险防范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同时还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和经营管理风险。
1.权利义务不明,易产生纠纷
对于合同签订前的履行过程,由于存在较大的不确定因素,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确、法律责任界定不清,容易产生法律纠纷。
如对于采购合同,可能因为标的设备的市场价格浮动或运输损失风险而发生争议,又无法出具相关合同证明,如适用合同履行地或货物交接时的市场价格,可能因市场价格浮动变化较大,导致企业经营付出更高的成本,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
2.合同管理及履行混乱
倒签合同违反公司的合同管理规定,导致合同管理质量及效率的下降,扰乱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
如倒签合同使合同的生效时间迟于合同履行,但其他条款内容与正常签订的合同一致,导致合同的生效日期、履行期限及有效期限等有关期限规定产生逻辑上的冲突和混乱(如合同约定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而实际生效前,合同已经履行完毕等),同时也可能使合同的交货、验收、付款的时间及条件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等,这些问题都给合同的管理及履行带来了不良影响。
3.违约受损时难以维权
如没有书面合同,一方出现违约的情况下,另外一方很难找到主张对方违约责任的依据,即使口头协议存在效力,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违约责任条款,而仅仅依靠《民法典》等法律法规有限的原则性规定维权,效果将十分有限。因此解决起来比较困难,合同的事前控制作用无法体现,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4.潜藏合同无效的风险
合同倒签的合同当事人往往忽视了在合同履行前预先对合同对方的资质、资格进行核查,特别是一些依法需要特殊资质或授权的合同,如合同对方存在不具有合法的资格、缺乏必要的资质或者权利存在瑕疵等情况,将导致合同无效,进而导致履约方的损失。
倒签合同无论是否给公司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都违反了公司内控管理制度和流程,导致内控制度的执行偏差或发生漏洞,应当避免发生。
因此,在实践中,企业应提高合同承办人员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合同管理制度,确立不同业务的合同签订流程,严格控制企业合同签订时间和审批,加强合同的管理,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必要时也可聘请法律顾问对合同相关事项进行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