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随笔】牛虻,爱与恨的矛盾体
作者介绍
张乐,山东青州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学生,平时喜欢读书看报,上课之余喜欢写点文章。对《红楼梦》特别感兴趣,经常写一些评论文章。
编审:红柳
牛虻,爱与恨的矛盾体
文/张乐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敢爱敢恨的人。
青年时期,他是亚瑟,一个天赋异禀的年轻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无忧无虑,沐浴在爱的光辉里。他最敬爱的人,蒙泰尼里神父,无微不至地关怀着他。他们一同向上帝祈祷,一同讨论哲学,一同出游收集植物标本······他们之间的感情,即使含有欺骗的成分,却是真正的父子之情。
当时的意大利,被分裂,被奴役,深深地沉浸在黑暗的漩涡里。受到青年意大利党的影响,亚瑟立志解救意大利于水火之中。当他发现儿时的玩伴,琼玛,他亲切地称呼她为吉姆,也是青年意大利党的成员时,他多么高兴啊!因为当吉姆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他就开始爱她了。
天真的亚瑟,觉得作一个虔诚的教徒和一个为意大利独立而奋斗的人,这两者是不矛盾的。他甚至认为,在所有的革命家当中,最伟大的是基督。因此,他坚信他所敬爱的神父,与他的理想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他期待着与神父一起,拯救破碎的、专制的意大利。
然而,人总不能一直天真下去,人总是要成长的。而成长,有时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亚瑟的成长,打碎了他所有爱的幻梦。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他一直以来珍惜的爱,只不过是飘在空中虚幻的泡泡罢了,虽然五彩斑斓,却是风一吹就无情地破灭了。
亚瑟被新来的忏悔神父欺骗,出卖了自己的同志,也因此被心爱的琼玛误会。此后,他发现自己是蒙太尼里神父的私生子。十几年的相处,原来是一场骗局!于是,他的梦醒了,他明白了民族独立与教会统治是势不两立的。
于是,如同凤凰涅槃,他伪装了自杀现场,只身逃到了南美。凤凰浴火化为灰烬,亚瑟的浴火则更为痛苦。他为甘蔗园里的奴隶干活,受到所有人的嘲笑;他被火钳毒打,勉强捡回了一条命,却变成了残废;他在杂耍班子里做过小丑,活生生的、痛苦挣扎的灵魂系在扭曲的身躯里,在众人面前冷得瑟瑟发抖。除了勇气,他身上能被打碎的地方都被打碎了。但是,压迫越多,反抗就会越厉害。青年的亚瑟完全死去了,取而代之的是“牛虻”。在他的身上已经看不出爱的痕迹了,或许已经深深地埋藏进心底,永远窒息在那暗无天日的地方。只有深深的恨意,陪伴在他的身旁。他余下的生命,只是为与教士斗争而存在了。
他恨蒙太尼里神父,不只因为他的欺骗,更是因为他是教会势力的代表。不错,他本人不是一个恶棍,但他是恶棍掌握在手中的工具。他的善良,会使许多同志相信教士中还有好人,会让很多同志怀疑是否需要坚决地反抗。于是,他运用最厉害的武器——嘲讽——来对付神父,既鼓舞了同志,又使得神父的布道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
他恨琼玛,因为当初就是她,用一巴掌把他赶进了地狱。他冷漠地对待她,狠狠地讽刺她。当看到她手拿自己小时候的照片时,无情地在她的伤口上撒盐,“这就是被你害死的那个人吗?”
然而恨,始终还是来源于爱。牛虻可以把爱藏在心底,却掩盖不了它们的存在。他可以欺骗别人,却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他爱蒙太尼里神父,也期望得到蒙太尼里神父全部的爱。“您的上帝是一个骗子,他的痛苦全是做戏!我才有权赢得您的心!”“这个虚伪的受难者,他在十字架上被钉了六个小时,而我在十字架上被钉了五年!”他不愿与上帝共同分享神父的爱,不愿意接受教士的恩惠。最终,神父放弃了他。但是,爱一旦流露,就如决堤的洪水,一发而不可收。他整夜的哭泣,炽热的泪水像火一样炙烤着他的心。
对琼玛,他始终保持一种淡淡而持久的爱。当他知道琼玛因为往事自责到满头白发时,就原谅了她。就义前,他在给琼玛的一张纸条上表明了自己的身份。“你不用为了一记耳光这样的旧事而伤心欲绝。当然打得很重,但是我也承受了许多别的打击,我还是挺过来了,甚至还回击了几次。”他希望琼玛不再自责,继续与教士作斗争。
“如果我必须去死,我会把黑暗当作新娘。”牛虻最终还是牺牲了,留下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
苏格拉底曾自比为牛虻,他说:“我像一只牛虻,到处叮人,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肉体,而是要保护灵魂。”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对当时社会弊端进行针砭。牛虻也是如此,在意大利这只牛周围飞来飞去,只求能够惊醒沉睡着的它。
痴红初语征文公告
征稿要求:无门槛征集小说、散文和《红楼梦》评论文章,作品字数原则上不低于800字。
赞赏分成:一周之内赞赏的80%,一周后截图返还作者,5元以内不返还,20%留作平台运转。
奖 励 :发稿一周内阅读量过1000的,另行奖励20元红包。
投稿信箱:330894227@qq.com
近期推荐:
和我保持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