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哭忆父亲:第二故乡之记忆
本文作者:润仙子
终于要写第二故乡了,我曾把欢乐储存在红土圪塔,把忧伤深埋在义发泉。书写故乡系列的过程,就像在剥一颗大大的洋葱,一层层剥离开来,最里面的裹得最紧的,是最刺眼的最心痛的。
义发泉,一个深深嵌入脑海、终生记忆的村名,她是我的第二故乡。从1979年举家从红土圪塔搬迁至此,到1998年父亲病危卖掉房子,期间近二十年,我只是寒暑假才在家,她其实是我名义上呆的长于红土圪塔的一个地方。在第二故乡近似客居的生活,留给我更多的是成年后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父亲深深的眷念与长忆。
前文提及过,父亲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过大队书记。据说,这一级的基层干部这样的调动,当时在全旗鲜有。
1975年到1979年,我们一家七口人,分散四处。大哥进工厂;二哥参军;母亲留守家里,既要上班,又要兼顾我们姐妹仨的学习生活,还得饲养猪羊鸡兔;父亲在义发泉,住单身宿舍,到村民家吃派饭,长夜孤灯,仅有一台小小的收音机相伴,一个多月甚至更久才可以与家人团聚一次。期间只有一年我随父亲在此读书,算是陪伴。四年里,父母做着盖新房搬迁的长远规划。用两年的时间,积攒了足够的椽檩木料,1979年开春,父亲在淳朴善良热情的乡亲们的帮衬下,脱土坯,拉石头,打根基,买灰砖……紧张而有序地盖着房子。
春寒料峭,夏日炎炎,风里来,雨里去,餐风饮露,父亲不辞辛苦奔波劳碌着。既要面面俱到做好一个基层干部繁琐的本职工作,又得事无巨细关照自己的盖房事宜。在日子无声无息地流淌中,随着墙体一层一层地往高增,父亲的体重一两一两地往下降,当四间贴着灰砖面的房子矗立起来时,父亲整整瘦了二十斤!搁到现在,对于那些想减肥的人,这得需要花多少钱?流多少汗?费多大劲?才能减掉啊!父亲却因劳碌瘦了二十斤!这二十斤是随着汗水,和在土坯里,砌在墙体里的!父亲当时才四十出头,正是身体健壮的年龄啊!若不是日夜不息地劳作,吃不好,睡不安,何以能掉二十斤啊?父亲也因此没有再胖起来过!
房子盖好后,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内装修。母亲毅然办理了调动手续,于1979年农历六月初八举家搬迁,结束了一家人长期分居两地的局面。虽然家徒四壁,泥巴墙,无养尘,站在地上说话屋里还有回音,但于我们全家而言,已经是格外开心!慢慢地,养尘裱好了,墙围子画好了,院墙砌好了,牛圈羊圈盖好了,鸡窝猪窝垒起了,菜园子辟好了,果树杏树栽下了,一座比红土圪塔的院子宽敞漂亮几倍的宅院骄傲地安坐于村子西头,引人注目。
1992年秋,我家菜园子里的果树缀满了黄太平果
从此,这座耗费父亲一生心血与汗水的宅院就成为父母静静守候子女们归来的港湾;五个子女更像空中飞翔的小鸟,只有飞倦了,才会回到这里稍事休息,歇歇脚,养养神,补补气,继续飞。这里一样有一铺温暖的大炕,却再也没有兄妹五人齐齐睡在一铺炕上说梦解梦的光景,常常只有孤单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业、工作和家庭,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也没有实力将他们接出来在城市落脚!因为兄妹们各自工作性质不同,以及天南地北地住着,常常是这家回去,那家已走。我们都成家后,居然没有机会拍一张三代17口人的全家福!这成为我们永远的遗憾和伤痛!父母窃喜五个孩子都走出农村,庆幸三个女儿都是教师,寒暑假都可以回去陪伴他们。这种欣慰里一定掺杂着许多失落与无奈吧?天下父母谁不愿儿孙满堂共享天伦之乐?谁又会为满足一己之愿而做子女前行的绊脚石?
为儿为女盖房子,是父母一生的事业;供儿供女念书识字是父母此生更大的事业。人到中年,回首举家搬迁之事,才会为父母当时做出的选择生发钦佩之意。我们能脱离贫瘠的农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全赖父亲为我们“打拼”的这个全新的生存环境。忠厚老实的父亲,以他的方式为三个女儿改变命运迈出关键而坚实的第一步。义发泉是个尊师重教的地方,父母见识了这里走出去的一批批大中专学生,更加坚定了“节衣缩食”、“砸锅卖铁”也要供我们姐妹仨上大学的信念!他们也不止一次表示过遗憾——如果早点走出红土圪塔,两个哥哥也许有机会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
在红土圪塔,我家的院子几乎就是个“乡村快乐大本营”,我们兄妹都是各自群体的孩子王,小朋友们几乎每天都来我家集中,哥哥们会带着各自的玩伴出外面玩儿,家院就是我们姐妹仨的快乐营地,成天喧闹沸腾着。搬迁至义发泉则不然,初来乍到,熟人不多,我们姐妹仨就呆在家里看书或做家务,这座宅院常常是安安静静的。
在这座宅院里,每到寒假,父亲一大早起床,将西房的炉火生得通红,逼走彻夜的寒气,为的是我们姐妹仨晨读,以及白天复习功课不受冷冻,免受干扰;在这座宅院里,母亲三伏天将头蒙住,躺在地上,任火辣辣的太阳暴晒,以此土法来治疗折磨自己多年的风湿病,却舍不得外出就医,为的是省钱供女儿们读书。
在这座宅院里,有一年夏天遭遇过罕见的冰雹,狂风卷着暴雨来袭,瞬时核桃大小的冰雹噼里啪啦无情地砸下,十分钟左右,庄稼地里齐刷刷地兀立着麦茬,好多村民们见状失声痛哭!颗粒无收啊!我们有赖舅舅家接济,在九月份开学后,父母按期如数保质保量交上我们应该交的面粉和土豆。那年方圆几十里的人们羡慕嫉妒恨地传出恶言冷语,“义发泉收大学生就行啦,不用收粮食”。
在这座宅院里,有一年春天堆满木料,人来人往。为让三个女儿考上大学后,无忧无虑轻松学习,父亲跟别人合伙做生意,买卖木材,结果血本无归;为了弥补这个大窟窿,秋天,这座宅院里又堆满大碳,父亲是想在哪里跌倒再从哪里爬起,从未做过生意的老实巴交的父亲又一次赔本。一年,两笔买卖,亏掉6500多元!在80年代初,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这次失败对父亲打击非常大。但寡言少语坚强隐忍的父亲收拾完院子里的残局,回到屋里坐在炕沿边儿,狠狠地甩着握在手里的手套对我们说:“兵败了,马蹄子不能乱!你们姊妹三个不能泄气,也不要白操心,该念书的念,该考大学的考!”
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更是在关键的时候撑起一片天,开导父亲,设法筹钱还债;两个哥哥也尽自己所能替父母分担债务。年底,母亲到供销社和售货员打趣道“破(方言:豁出去了)上个不过,也得办点儿年货”,扯了块布料为父亲做了一件上衣,一件全家人仅有的新衣!将剩下的三块四毛钱“办了点儿年货”。那年春节,仅我们姐妹仨和父母,大侄子尚小,寒冬腊月出行不便,二哥在部队没有探亲假。我必须勇敢地接替两个哥哥放鞭炮的任务,学着他们的样子,把有限的几个二踢脚捏在手里点燃,任其升空爆响……
大妹送给老妈的生日礼物——50页相册中的第7页
在这座宅院里,全家人屏着呼吸,静静地看着刚刚得知高考落榜消息的我,一口气吃下五个大包子,推门出去在后山坡上漫无目的地游荡;父母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远远地翘首张望,忐忑地等我下山回家。直到我考上大学的那一年,父亲才说,我每次落榜他是“躺在炕上揉肠子呢”!我却在女儿高三这一年才大约理解父母当时的心情。原来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牵动每一个家庭的每一位成员的每一根神经,何止是考生本人在煎熬和焦虑啊!我曾经让老父亲那么愁肠百结、那么牵肠挂肚地心疼过啊!我居然只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浑然不顾父母的感受和心情,我是多么的不孝啊!
在这座宅院里,父母倾其所有,大操大办,为长子娶妻,为长孙办周岁生日宴。之后的四个孩子婚礼一切从简,其他孙子外甥过生日也概没摆过酒席。父母这一生在大哥身上倾注心血最多,且不说他从小特别淘气,父母常常担惊受怕费心血;单说成家后还是不放心这不放心那,连过年粉刷房子的事都要过问甚至让我去帮忙;对大哥的岳父母也是供吃供喝。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物质还不很丰富时,我的父母就总是把自家磨好的头二拦白面送给亲家,换回他们市供的玉米面和剩下的三四拦白面我们自己吃。他们的亲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都说亲儿子就亲了媳妇了,你家是亲媳妇连亲家也亲上啦”!年复一年,一袋子面接一袋子面,送得我心里直发毛,到现在我都认为这大大超越了儿女亲家应持的交往礼数。
记得大哥婚后第二年的腊月二十六,大嫂回来说她弟弟正月初八举行婚礼,需要猪羊牛肉豆腐等食材。三十多年前的交通极不便利,一天只有一趟长途班车,正月首发车的惯例是初六。如遇大雪封路,一定不会通车。父母合计,所需食材必须年前送至集宁,拖至年后哥嫂返程带回,万一大雪封路,初六不发车,就会耽误喜宴所用。年前也不能让大哥去送货,如果遇到停运,这对小夫妻回家过年就不得团聚。父亲说服了全家人,亲自去集宁送货。真是怕什么遇什么!腊月二十九,当父亲从集宁返至科布尔镇时,天空中抖着轻雪,班车还就是不继续北上了!父亲去邢叔家借了一辆旧自行车,顶风雪,冒严寒,沿着公路,向家的方向骑行。可走出北街没多久,自行车的链子竟然断了!
夜幕降临,黑暗笼罩四野,父亲一人,摸黑,顶风,推车,疾行……一步一步,靠近!再靠近!永茂泉、点力太、红旗庙、下沙盖、黄羊城、六队……父亲终于看到自家宅院里高高挂着的灯笼了!当我们看到父亲时,他的眉毛上、睫毛上、胡须上、帽沿儿上,都结满霜雪!脱掉军用大头棉鞋,袜子全部湿透,满脚是水泡!我内心酸楚得很,直想掉眼泪。父亲却兴奋地扯着嗓门儿大声说:“我心想一定要赶在接神前回家,还真就赶在12点前回来啦!”
在这座宅院里,父亲曾经默默守候,在想象中参加二哥与小妹的婚礼。家里的猪牛羊等牲畜无人照料,医院的药房也不能锁门停业,父母只能有一个人前去参加婚礼。父亲一句“我替你顶班儿,你肯定比我还想去,你去哇”。将见证子女一生幸福的机会让给母亲。遥想当年,父亲一个人孤单地守在家里,定是甜蜜与酸楚,幸福与寂寞,萦绕于胸吧?父母恩爱和睦,无论谁前去子女各家走走,都不会超过一个星期,出来的总会牵挂留守家里的。我们兄妹谁也不会坚持多留一天出来的,而让留守家里的独自忙碌和孤单,总是在恋恋不舍中送走出来的那位至亲。
在这座宅院里,每年冬天杀猪宰羊时,父亲都会剔剔刮刮,骨头剁碎,肉卷成卷儿;母亲褪羊头羊蹄能褪到拇指盖儿脱落,褪褪洗洗,将羊杂碎煮熟切细;老俩口大忙几天,将这些分成五份儿,给各家备着。父亲总会和母亲念叨:“那个馋猫儿润仙子又等上啦,先给她送哇!”现在,我奋斗几十年,早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可以带他吃喝玩了,可他已经躺在地下二十年了!二十个春夏秋冬,一个世纪的五分之一,漫长的一河岁月,父亲去若逝水,空若荒云。他竟不知道孩子们在哪一年就过上了他生前希望过上的生活!更不要说享受孩子们给的福利!这让我们痛到不敢轻易想起!痛到无法呼吸!于我而言,心疼更重几份。父亲在世时,正是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几乎自顾无暇,远比不上其他兄妹回馈父母的多。现在尽管我在母亲身上加倍奉还,可这,能是一回事吗!?自欺欺人地聊以自慰罢了!
在这座宅院里,孙子外甥们欢天喜地,捉迷藏,过家家,雨天挖坑逮蛤蟆捉蝌蚪,雪天堆雪人儿打雪仗,这里曾经是他们天然的游乐场。父母想尽办法给他们创造玩儿的条件,让他们玩儿得开心;也几乎天天去供销社买肉,变着花样做他们爱吃的饭菜,让他们吃得舒心。左邻右舍们总说“这老俩口,娃娃们一回来,大破大舍得,就像不过啦?哪有每天买肉的!?”父母忙里忙外,买这买那,他们高兴啊!
在这座宅院里,有一天浓云密布,大雨将至,不满六岁的长孙望着爷爷出去牵牛的背影,小手合十,站在后墙的小门口,默默祷告,求老天爷保佑爷爷平安归来。这一情景成为爷爷奶奶津津乐道的话题,逢人便说,他们欣慰啊!
这座宅院虽然见证过许多艰辛与孤单,但她始终是一座和谐幸福的宅院。然而,父亲的一场重病改变了一切,这座温馨祥和的宅院瞬间易主!
2017年正月初五,女儿陪她父亲回东滩探望大爷爷,特意在易主19年的院子里留影后随即发给我
父亲的病不知道到底是在哪一年就得上了。父亲太不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了。确切地说,父亲只懂得一味地劳作,视劳作为本分,视劳作为天经地义的一种应该,仿佛他全部的生命就是用来劳作的,仿佛唯有劳作他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体现出自己活着的价值。因此,他日夜劳作不惧艰辛地盖房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养牛养羊喂猪喂鸡;省吃俭用供养子女。他没有时间生病,他不舒服时也不敢声张,他更不敢外出就医!是劳作剥夺走父亲生存的权利;是我们长期暗暗吮吸父亲的心血吸干了父亲;是我们对父亲的疏忽缩短了父亲的生命;父亲只能轰然倒下,别无选择,也别无生路!
稍有常识的人都懂得,胃癌早期手术康复而且存活期会很长。可我们却因了大意,让父亲在劳碌中生了病,生了病又错过原本可以治愈康复的最佳期,生生缩短了父亲的生寿!父亲去世的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后悔在两个时间点上自己应该强硬起来,而不该一如既往地顺从父亲,那样或许就耽搁不了父亲的生命了。
1996年5月份,父亲去我家小住几天,看着父亲一脸的憔悴相,我要带他去医院检查一下。可父亲坚持不去,说只是头晕,并无大碍,他自己心里有数。但隐约觉得父亲来一趟呼市,该带他去照相馆照张相,我和女儿一起和父亲拍张合影,并给父亲拍了张单人照(这张照片成了父亲去世后灵柩前摆放的遗相)。
1997年12月份的一个周末,天寒地冻,满目凋零,我跟随丈夫单位的车当天往返回去一趟。听了母亲描述父亲的症状,我执意要带他走,可父亲一会儿说羊就要开始下羔了,母亲一人照顾不过来,一会儿又说自己感觉身体并无大碍……无论我们夫妻和老妈怎么劝,都说服不了父亲,就是不跟我们同行。我气得扯着大嗓门儿冲着父亲直嚷嚷:“你要是个麻袋,我直接把你扔到车上拉走啦,还用得着给你说好话?做工作?”好说歹劝,都无济于事,我气鼓鼓离开家。
1998年3月份,开学的前一天,二哥告知我,父亲生病住院了,检查结果是大面积胃溃疡!原来父亲因吐血、进食胃疼,被母亲逼着、乡里的医生万和哥劝着,才肯就近去集宁做检查的。两个哥哥和母亲对父亲及我们姐妹仨隐瞒了实情,只说大面积胃溃疡,需要手术。当我给在铁路医院工作的同学打电话咨询时,她告诉我一定是胃癌,让我做好心理准备。我立即打电话逼问二哥,二哥才不得已承认,并叮嘱我千万不能告诉两个妹妹,更不能让老爸知道。说医生的结论是做了手术,至少可以活一年甚至更久,还解决进食疼痛问题,母亲已经决定手术了。可当医生托着从父亲胃上切下来的、有病灶的巴掌大的一块鲜肉,展开在我们兄妹仨面前,告诉我们已经扩散至肺部、淋巴等器官时,我们是何等的绝望啊!完啦!完啦!彻底完啦!父亲的罪是白遭啦!父亲的命是保不住啦!术后不到半年里,尽管我们精心呵护,大妹还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护理程序和规则,订好了每日的食谱,为的是每一个伺候父亲的人不出一点儿差错。可是,父亲的病发现得太晚,太晚了!我们在和死神争夺父亲的这场战争注定是要输的!输得我们撕心裂肺!输得我们肝肠寸断!
我永远不会忘记发生在这座宅院里的那一幕!1998年,农历七月初三,星期日,凌晨四点左右。母亲一句:“娃娃们,快起哇,你大关么不行了!”家里顿时乱作一团,我们围着气若游丝的父亲不停地呼唤。我突然意识到该让父亲走得明白,赶紧把预先准备好的寿衣拿在他身边,贴着他耳际,告诉他得的是不治之症,我们回天无力;也举着寿衣告诉他什么都准备齐全了。父亲半睁着的眼睛,在昏黄的灯光下,灰蓝灰蓝的,没有一丁点儿神,眼角里窝着些许浑浊的泪(这是我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见父亲落泪!),我想父亲该是听见我说的话了吧?但在以后好长一段时间里,只要回忆起这一幕,就总是担心父亲那时完全没了神智,真能听见我说的话吗?母亲提醒我们赶紧给父亲穿寿衣,否则一旦僵硬就无法穿合适了。我们手忙脚乱一通给父亲穿好衣服,仍然能感到父亲微弱的气息,就在大哥打开家门去请四姥爷时,父亲断气了。大表妹边哭边把父亲的双腿摆平,说了一句:“姑父,这下你可以好好平躺啦!”
我现在想起这一幕还在懊悔,就不该听父亲劝说回呼市呆那一个星期!当时婆婆准备做子宫肌瘤切除术,放暑假回家前,我已经和公公婆婆说好了,父亲去日无多,我想一直陪伴他,公公婆婆非常通情达理,劝我安心伺候父亲。可我父亲得知婆婆做手术的具体时间,非要让我在手术期间回到呼市,苦口婆心劝说我:“你听大的话,回个哇,你的老人是老人,人家的老人也是老人,你婆婆一辈子能做几次手术哩……你成天价说你娃娃,听话话,省事事,想通啦……你也听话话,省事事,想通啦,听大劝,回个哇!”我拗不过这个生命垂危的老大大,回家伺候婆婆一个星期,再回到这座宅院,父亲大限将至!我走的时候还好好的,能吃能喝,一个星期后竟然几乎不吃不喝!我进门那一刻,看见父亲蜷缩着身体,像婴儿一样用棉被高高围在炕上,简直吓傻眼了!我肠子都悔青啦!寸步不离才对啊!干嘛要听老父亲的话啊!
父亲在自己脱了几层皮掉了几十斤肉盖起的这座宅院里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可怜我的老大大,遭了那么大的罪,死神还是那么冷酷无情地把他带走了!走得太早啦!才64岁呀!
父亲在临终的前三天居然还硬撑着,自己拄着拐杖,到院子里上厕所,生怕给我们添麻烦!我们呱呱坠地之时,父母在没有老人的帮衬下,是怎样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们兄妹五人,一个一个拉扯养大的呀!为我们盖房建院,供我们念书识字,帮我们成家立业,给我们送肉送面……作为子女,我们在父亲病床前尽这么一点点孝,父亲居然这么客气,这么自律,这么要强!令我们惭愧不已!父亲时时处处为儿女着想,哪怕在自己人生诀别之时,依然拼尽余生最后一口气,选择在一个周日的凌晨离去!他知道孩子们都有工作,他知道三个女儿都是教师,无论在出殡之时,还是过七,还是过周年,他计算得刚刚好,孩子们不用请假,葬礼结束三天后开学!他给三个女儿留出休息的时间,他不舍得给孩子们增添一丁点儿麻烦,这该是怎样的一种大爱啊!都说父爱如山,父爱似海,但山再高也有刻度,海再深也可见底。我感受到的父爱,高越云端,深无底探!父亲这是在用生命教我们如何无私地去爱。
我们曾给父亲准备了五支杜冷丁,当父亲撒手人寰时还剩四支!父亲坚持不用杜冷丁止痛,而是靠去痛片止痛,还是半片半片地逐渐加量。父亲几乎没有呻吟过,我们也就误以为父亲并不疼痛。仅有一次,小妹妹陪着母亲去医院给病人拿药,她们刚一出门,父亲就开始低低呻吟,我劝他疼就大点儿声喊吧,她们走远了,不会听到的。父亲提高声调拖着长音儿:“嗯哼哼……嗯哼哼……”地呻吟了一阵子,绝望地说“载还能活成个人啦?”我竟继续用谎言安慰弥留之际的老大大!说能,会好起来的!父亲也一定不愿意说穿吧?自从他回到这座宅院,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难道自己不清楚会面临何种结局?只是不愿意因这生离死别而让我难过吧?我干嘛不利用父女俩单独相处的那一会儿功夫,顺着父亲的话题,探问一下父亲的身后遗愿?我干嘛不懂得说服他早点儿注射杜冷丁啊!现在想想父亲和死神对决时,该得有多大的毅力,该是有多么坚强啊!父亲临终表现出来的这份坚毅,让我们心疼不已,也让我们敬佩不已!父亲的坚强像塑起的一座灯塔,长明在我们心头,让我们面对困难,娇气退缩时,眼前一亮!父亲这是在用生命教我们要学会坚强!
我敬重的、思念的老父亲,您的在天之灵感应到了吧?我们努力学会爱!并且变得越来越坚强!您安息吧!
20年间,我仅在为先父过“五七”时,陪母亲一起回过这座宅院一次,处理过一些事务。时已暮秋,凄冷,萧条,满目苍凉,一如我们母女伤痛的心境。之后我曾经随丈夫回过东滩和明水泉两次,但没有勇气去看看这座易主了的宅院。我深深掂量过“乡近情怯”这个词的分量,知道它有多重!每年暑假从广州出发时,鼓足了勇气,卯足了劲儿,计划着今年一定要回红土圪塔!一定要回义发泉!可越往北走气力越微弱,从呼和浩特回到集宁甚至走到科布尔镇,甚至曾经走到东滩和明水泉,脚步沉得就是挪不到心里最想去的地儿。
我之所以鼓起勇气在这个平台书写故乡系列,其中很大一部分动力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载不动的乡愁卸下,勇敢面对过去,放下所有该放下的,怀揣一颗柔软的心,欢喜度日,我想这应该是父亲最愿意看到的。
另一个原因正如程佳读者所言:“把家族中的喜怒哀乐记录下来,是所有的家族都需要做的事,让后代感觉到生命的传承延续”。咱老百姓尽管平凡渺小,但也有记录自己家族历史的权利,我们得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生在旧中国的祖先,草木一生在这个世间里,怎样为了柴米油盐,为了生老病死,辛劳和努力着,曾经过着怎样的苦日子!
借此机会感谢我们在义发泉时,无私帮助过我们的高爷爷家、老欧大爷家、锦秀家、爱兰家、粉梅家、存柱家、康秀家等等的乡亲们和父亲的同事们,以及盐房子和西梁的武家、小义发泉的虎臣舅舅家、替我们养羊的二哥等等的亲戚们,也感谢我们房前院后、左邻右舍的邻居们!谢谢您!祝福您及您的后辈儿孙幸福安康,万事顺意!
本文作者乳名润仙子,1963年生人,15岁以前一直居住于内蒙古察右中旗布连河公社红土疙塔村,现任教于广东某高校。
【本期幕后】
策划:楚楚
编辑:楚楚
校对:安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