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喜欢,才会被喜欢的人改变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配图:大理云 @开哥随手拍」
这两天,又回答了几个陌生人的问题,才发现答案或多或少与李白相关。
原来喜欢一个人,会潜移默化的被喜欢的人所改变。
有陌生人的问题,和我的答案,为证。
1/ 有哪些美好的句子温暖过你?
我仔细想了想,真正温暖我的句子,是贺知章晚年回到故乡时候写的《回乡偶书》这首诗,大家应该都会背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内心五味杂陈的情感,可以说是含着泪的微笑。
每一个离家在外很久的人,读了这首诗都会有想家的念头吧?
这首诗中,没有近乡情更怯的感触,却把这种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面对儿童的笑问,诗人又是怎样回答的呢?诗人没有说,却用这首读不尽内涵的诗来做答案。
每一个读这首诗的人,都会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慨——我从哪里来?
其实,温暖我的是诗中故乡孩子的笑容。
面对鬓发须白的诗人,孩子们并不胆怯,而是笑着把诗人当成了客人。童稚天真的问候,或许让诗人感慨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的心情豁然开朗起来吧。
诗人以当时80余岁高龄回故乡,却写出如此淳朴天真又自然的诗歌,这本身也是让人温暖的一件事。
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与此不无关系。
作为李白的铁杆粉丝,我才明白,之所以被这首诗温暖,更有李白的影响。虽然算不上爱屋及乌,却也或多或少与诗人贺知章曾经温暖过李白有关。
我也该回家看看了。
2/ 李白在历史上是怎样“走红”的?
作为李白的铁杆粉丝,说说我的一点个人看法。
李白在历史上“走红”,最根本的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个人以为还是因为他的诗歌写的确实好。
在李白所处的盛唐,几乎遍地都是诗人,为啥绝大多数诗人都红不起来,就是因为诗歌写的烂。那个时代,毕竟没有现在一样的专业吹牛B专业欺骗读者的出版策划机构,可以把一摊屎包装成一块金子。
那个时代想红,只能靠实力,靠演技靠干爹干妈靠潜规则都不灵。
李白的实力,首先是自身的才气。
大唐诗人那么多,谁都可以借助月亮来写思乡之情,却唯独李白用最简单朴实的四句话,写出千古流传的思乡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除了诗歌,李白的书法也很厉害,留存的《上阳台帖》是很好的例证。
史料记载,李白还特别善于为他人撰写碑文。
这些才华集中在李白一个人身上,让李白鹤立鸡群,卓然独立。为他走红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李白的实力,还在于他的自我推介能力。
15岁左右开始,李白就拥有了向名人、大腕推介自己的意识。不论是高官,还是隐士,李白都抓紧机会主动向他们推介自己。
李白的实力,还在于他的非凡的社会交际能力。
据统计,李白现存近千首诗文中,除了家人之外,诗歌中提及的人有将近400人,其中包括杜甫、孟浩然、王昌龄、高适、贺知章等当时超级IP。
这些人在李白走红的路上,功不可没。
李白的实力,还体现在他的个人魅力。
道教名流司马承祯、元丹丘之所以对李白刮目相看,并与李白成为好朋友,是因为李白的个人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们。在他们的引荐下,李白才有机会认识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所以李白才有机会结识当时举足轻重的贺知章。
在这些人的推荐下,李白才有了被唐玄宗赏识和诏见的机会。与唐玄宗亲密接触的一年多时间,为李白在大唐盛世的爆红,积累了无人超越的巨大资本。
李白诗文之所以还能有近千首流传至今,他的铁杆粉丝魏万和族叔李阳冰功不可没,是他们精心保存、编排,才得以让李白诗文结集传世。
这同样是因为李白个人魅力影响的结果。
李白的实力,还体现在他独特的个性和丰富的社会阅历。
好酒、游侠、剑仙、求道……这一切让李白与众不同,更适合被宣扬和传颂,无疑为李白的走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还有一个算不得原因的原因,那就是李白的运气比较好。历经1300余年,他的诗文还能流传下来近千首,这是天意。
如果没有流传至今的诗文,李白不可能有历史上的走红。正是这些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李白成为大唐诗歌的最伟大的代言人之一。
欢迎同样喜欢李白的朋友互相关注,一起学习。
3/ 怎样和自己的孤独相处,怎样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个人以为,孤独与负面情绪并无必然关系,一个习惯抱怨的人,在人群中也会牢骚满腹。当然,也并不是说一个人置身人群之中就没有孤独的感觉。
一个习惯正向思维、乐观开朗的人,孤独也许是难得的奢侈体验。
此刻的孤独,或许早已不是孤独的本意。我更愿意把这一刻看成是一个人一颗心轻轻守候的安静时光。
每有这样的时刻,我最喜欢静静的阅读一本经典绘本。
好绘本或多或少拥有疗伤的作用,确切一点说,孤独寂寞百无聊赖的时候,静静翻阅一本经典绘本,会让自己慢慢恢复体能和信心。
或许,这不是绘本创作者的初衷和本意,确也算创作者意外收获吧。曾经一段时间阅读了很多经典绘本,并把一些感触都记了下来。
当然了,阅读绘本只是我的偏好。
其实,任何一本喜欢的书,都有同样的作用。
每个人有每个人排遣寂寞时光的方式,每个人对孤独都有不同的认知。
但我还是固执己见的认为,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并不会轻易被所谓的孤独氛围和负面情绪所左右。
我是诗仙李白的铁杆粉丝,每当有了所谓孤独落寞的时刻,我就会读几首李白的诗歌,想象一下李白曾经看过的山水,就觉得这样的时光一点也不难过,反而成为一种享受。
4/ 写雪的美文或诗词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
写雪的诗歌,最触动我的,毫无疑问的是李白这一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
752年,51岁的李白心怀救国从军之志,他来到了战事连天的北方幽州,看到生活的真相之后,李白写了这首《北风行》,节选如下: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怒号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之所以喜欢这句描写雪的诗歌,首先是因为我喜欢李白,是他的铁杆粉丝。
这句诗,是典型的李白风格。读到这句诗,很容易的联想到李白另外的诗句。
比如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比如李白写怀素草书: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
肆意张扬,想象奇绝,唯有李白才能写出北方燕山雪的气势。
喜欢这句写雪的诗,还因为燕赵大地是我的家乡。
远在1300多年前,大唐李白亲临燕赵大地,并留下如此惊心动魄的诗歌,这是一件多么值得为家乡自豪的事。
燕山雪花大如席。
家乡的冬天正在一点一点远去,此刻我远在滇西,没有见到冬天家乡的雪花。读一读李白的诗歌,就淡化了想家的念头。
5/ 人生必须经历什么事情才能明白一些道理?
说说我自己的切身感受。
2016年1月18日下午,我在孔林一个人徒步走了一圈,走完一圈,我随手在朋友圈记录了自己那一刻的心情:
在这里,很自然想起明代梅之涣路过李白墓时感慨的几句话: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在这里,静静的走一圈。
如同历经千年,又仿佛从未来过人间。
此刻回想起来,正是三年前这次孔林徒步,让我的心态有了很大变化,也让我明白了一些之前并不明白的道理。
天地之间,人如此渺小,茫茫人海中,自己如此微不足道。
不在特定的场景之下,自己很难真切领会这种并不明确的自我认知。
孔林徒步,在齐鲁大地一月冷嗖嗖的风中,一个人走在这人迹稀少的巨大墓地之中,冷风显得更加阴冷。
走过明代墓群,走过清代墓群,走过一个又一个孔门名人的墓穴,越发真实意识到一个人的卑微,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残酷无情。
作为李白的铁杆粉丝,我之所以在随后几年已经走过50多座李白曾经走过的城市,并且立下目标——有生之年走遍李白曾经走过的地方,就是因为这次孔林徒步之行。
那一刻,我才彻底感受到李白“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这句诗歌的力量。
我知道,不论结局如何,我要在今后的路上,竭尽全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会为了追求虚无缥缈的梦想,让大好时光都耗费在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上。
记得有谁说过,如果觉得自己生活不幸,就去医院、火化场和墓地看看,在知道别人的处境和结局之后,会发现自己其实活得很幸福。然后,就少了抱怨,多了几分对健康活着的感恩。
也有人说,只有经历过巨大坎坷、劫难和生死之灾,一个人才会真正长大,才会明白很多曾经不明白的道理。
其实,这种经历和遭遇,毕竟是小概率事件,一个人出生至死,也未必遇得到。按照这样的逻辑,绝大多数人到死都不会成熟,不明事理,这未免荒唐。
跟我一样,有机会去墓地(孔林当然是最佳去处之一)走一走吧,真的会让自己明白一些道理,甚至会有一种突然之间长大了的感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