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成:写在巨幅长卷《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创作即将完成之际
再现历史胜景描绘丝路奇观 |
——写在巨幅长卷《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创作即将完成之际 |
撰文| 莫建成
一年多的辛勤与汗水、思虑与焦灼乃至于煎熬,几百个忙碌而充实的日日夜夜,终于已见规模。由我主持、会同省内几位实力派中青年画家创作的巨幅长卷《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将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此时此刻,面对这幅巨幅长卷,恍然有一种孕育十余年,即将分娩出一个崭新生命的感觉,更有许多的感慨、无数值得记取的瞬间和经历值得总结和言说。
缘起·动机
回顾这幅长度超过36米、高1.4米的鸿篇巨制的创作历程,应该追溯到2006年。当时我担任甘肃省美协主席,在省美协的倡导下,在省上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西望敦煌——甘肃美术作品展》。这是甘肃美术创作第一次以整体亮相的方式进入到中国美术的最高殿堂,时至今日,这次活动仍像一个巨大的历史存在,留在甘肃美术人乃至甘肃文化人的记忆里。展览期间,好评如潮。首都美术界的一些顶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甘肃美术创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进步明显、成绩显著,其整体水平已居全国中上游的地位,在一次展览中推出100多位水平整齐的甘肃画家的力作,中国美术馆一次收藏19件美术作品,全国绝无仅有。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专家提出了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展览的作品与《西望敦煌》的展名还不完全般配,立足敦煌、特别是汲取敦煌艺术的营养、借鉴敦煌艺术的题材、技法、风格等方面的作品相对少了一点,甘肃的美术创作反映敦煌、反映丝绸之路的作品还不太多。这些意见十分中肯、切中要害,让我们在收获诸多喜悦的同时,感到了一种压力,也引发了深层次的思考。
的确,甘肃地处丝绸之路黄金段,其历史命运与丝绸之路的兴衰息息相关。勤劳智慧的陇原人民,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用非凡的创造力书写了人类文明演进史上许许多多的灿烂篇章。汉、晋、隋、唐、宋、元等朝代,随着国力的空前强大,在陇原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珍贵文化遗产。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随着盛唐时期的到来,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配合与本土文化的改造,给甘肃遗留下无数璀璨瑰丽的历史文化珍宝,中国封建文化中最为灿烂的部分都根植并繁衍于陇原这片丰腴的土地上,也构成了甘肃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给后世美术工作者留下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形象,同时还有一种艺术精神、人文精神的延递。这些精神载体,不仅包含了引人迷恋的神秘色彩与历史趣味,更体现了人类文明与历史进步中那些最为美好的东西。”“甘肃全境内,既有蜿蜒连绵的祁连雪峰、澎湃松涛,也有浩渺无垠的大漠戈壁;既有一碧万顷的绿色草原,也有深邃幽远的峡谷山地;既有敦厚起伏的黄土丘陵,亦不乏轻歌浅唱的溪流湖泊,古老的黄河更是在这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可以说,自然界的各种造化神工均在这里留下了斑驳与投影,同时也因自然景观的差异,催生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甘肃可谓一个自然景观的陈列馆。”这些蕴藏在自己心底的思考在那一刻也开始再次发酵起来,激荡着我的创作欲望。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认识到,应让全省美术工作者一手伸向传统,在对历史上中外名家巨匠的借鉴学习中丰富自己的修养,增加自己的见识;一手伸向生活,在秀美的自然山川和敦煌丝路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去捕捉创作灵感,提升认识生活、把握生活、分析生活的能力,在传统与生活的双重给养中升华自己的创作。本着这样的初衷,省美协经过反复论证和长时间的酝酿,决定举办一次规模空前的美术写生作品展和美术理论、征文活动。活动得到了全省美术界的积极响应,两项活动共征集到近5000件写生作品和150余篇美术论文。我们从中精选出500余幅写生作品和近100篇理论文章,编纂出版了《风从敦煌来——甘肃省美术理论文集和写生作品集》。这是对北京展览的一个延伸,对专家意见的一次回应,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尝试、准备和积累。
是的,作为甘肃的美术家,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陇原乃至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胜迹,表现曾经的历史辉煌,表现祖先们开创的历史功业,再现丝绸之路繁盛的历史,并以此来关注现实、昭示未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甘肃美术创作风格、彰显甘肃美术创作特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多年以来,这样的思考一直在我心中徘徊。如何实现上述的目的,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体现这样的创作思路,通过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展示甘肃美术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也一直困扰着我。2011年,我曾构思《敦煌印象 丝路风情》长卷,并着手做了一些前期的准备,从构思、风格、构图、表现形式,到历史节点的选取等许多创作要素逐步变得清晰起来,大的思路也开始逐步形成,但正式的创作似乎在等待一个机缘。对于我而言,确实有几个机缘在不同的时刻开始降临。一是甘肃描绘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大省建设的蓝图,二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三是为配合“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将在甘肃举办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举措写进了“一带一路”战略整体规划之中,甘肃的文化发展开始面临崭新的历史机遇。这些重新唤起了我的创作激情,萦绕在脑海间的那些思考和构思也到了该动笔的时候了。
构想·构图
2013年5月,我专程赴天水与天水师院美术学院教授王骁勇围绕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交谈,就这幅画的风格样式,对敦煌壁画元素的借鉴、汲取等许多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了共识。在我们的设想中,这样的创作应当能够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办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的部署,贯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化大省建设,用美术的方式再现丝绸之路黄金段的历史风貌和时代风采,宣传甘肃乃至整个丝绸之路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甘肃新形象,这一切既是初衷也是目的。为了体现最初的创作设想,真正做到对历史和现实的回应,我们构思拿出一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全景式再现丝绸之路历史的宏大之作。我想组织几位省内年富力强的中青年美术家,组成一个创作团队,共同完成这样一幅难度巨大但意义深远的创作任务。于是,王骁勇、周军、唐冲、朱晓刚、张云、刘传水和我以及中途因故离队的梁壹茜、王一潮、莫晓捷、苏丽霞、李洁等人聚在了一起,王登渤撰写诗文,开始了最初的谋划和设计。
全景式的定位是明确的,但是一幅美术作品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选择哪些历史遗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确也让我们费了不少周折。经过大量的史料分析和资料翻阅,我们确立了“以汉唐至明清之际的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为主要表现对象,突出作品的史诗性、传承性、观赏性、学术性和时代感”的总体创作思路。在具体内容的选择提炼上,将以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为主要表现对象,同时在东面以洛阳为起点,向西一直延伸到新疆乃至中亚、西亚,这本身就是一条完整的丝绸之路的格局。在具体的表现上,采取分段落、分板块的方式展示汉唐至明清之际这条丝绸之路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等。经过精心的选择,下面的一些内容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也成为具体画面的内容构成:
一是丝绸之路上的自然景观:涵盖黄河、黄土高原、麦积山、陇中风物、祁连雪山、焉支山岭、大漠戈壁、草原森林、三危圣境、草原牧场以及埃及、两河流域、波斯等中亚、西亚地区。
二是丝绸之路上的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大唐盛世时的长安古城、麦积山石窟“三圣”、天水伏羲庙、崆峒山、秦汉长城、兰州古城、金城关、炳灵寺、天梯山石窟、白塔寺、鸠摩罗什塔、武威铜奔马、马蹄寺、嘉峪关、莫高窟、阳关、玉门关、烽燧亭障、埃及金字塔、阿富汗巴米扬大佛、两河流域的椰枣树林、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希腊港口等。
三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历史场景:包括外国使节来长安、古代帝王官吏、隋炀帝焉支山二十七国交易会、霍去病征讨匈奴、唐玄奘西天取经、张骞出使西域、将士戍边、中外商旅使节经商交易、古代少数民族人物的生活、边塞诗人、马夫艺人、驼队行旅、伎乐歌舞、农民牧人、工匠画师,埃及、希腊、阿富汗、罗马、土耳其的异域风情等,并将其组合成若干以历史事件为依据的历史画面,分布于不同的章节板块之中。
同时在画面中还将融汇敦煌飞天、伎乐、天马和敦煌壁画等艺术形象,用重叠组合的手法,穿插在画面之中。
作品以长卷的形式、以中国画线描、工笔重彩、写实、写意兼容的风格呈现。画面分成若干章节、板块,在每个章节和板块的起首处配以与本章节板块内容相吻合的诗文和榜题、印章,既保持画面的连续性,又体现画面的段落感,浑然一体又各自相对独立。同时还可以以此来打消观者的陌生感,增添画面的文化含量以及文图并茂的诗意色彩。
这样的素材选取,无疑体现了全景式、史诗性的构想,但创作的难度和创作的工作量也因此大大增加。但是,我们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开始了一段艰难、辛苦乃至痛苦,同时又充满收获喜悦的创作历程。更重要的是,这项创作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大力支持。2014年12月,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连辑同志下达了创作这幅巨幅长卷的任务,从这一刻起,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作为牵头组织单位将这项创作作为一项工程纳入到了整体的工作部署之中,成立了以连辑同志担任总策划的领导组织机构,同时,省高校工委等也给予大力支持,天水师范学院为我们无偿提供了创作场地。另外,在创作构思阶段,我曾经把这些想法与国内的几位美术名家作了一些交流。中央文史馆常务副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著名美术家冯远听到我的想法并看了草图后,大加赞赏,认为如此鸿篇巨制在工笔画领域绝无仅有,如果在细节的刻画上有所突破的话,将会成为一幅工笔画的传世经典之作,并承诺将来创作完成后,他将亲自撰文予以推介评价。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闻听我们的创作后,立刻表示,北京画院全力支持这次创作。这些来自名家、同行的赞许和肯定,给了我们许多的激励,也增添了我们的信心。
2015年4月,经过认真的谋划和探索,几经反复取舍,终于拿出了最初的草图供大家讨论,以便不断完善。
2015年4月26日下午,省文联组织邀请京、陇两地的画家、专家召开了巨幅长卷《敦煌印象 丝路虹霓》画稿研讨会。在王明明院长的委派下,来自北京画院、多次荣获全国美展大奖、承担国家重要场所美术创作任务的知名画家莫晓松、王冠军、孙震生、李雪松专程来兰参加会议。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周丽宁主持研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邵明,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登渤,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封奎海,我和甘肃画院原副院长陈天铀,天水师院美术学院教授王骁勇,西北师大美术学院党总支书记任军,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省美协副主席马刚,西北民大美术学院副院长、省美协副主席王万成,兰州画院院长、省美协副主席巫卫东等参加了本次会议。研讨会上,大家认真观摩画稿草图,听取主创人员对创作思路、构思、表现手法、色彩设想、选材标准的阐述。大家展开热烈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艺术观点,集思广益,为本次创作工程提供了学术和智力上的支持。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足以写进甘肃美术史乃至中国美术史的重要作品,呈现出大气磅礴的气象,其草图的线稿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对于表现的内容而言,创作者做了精心的选材,既体现了作者对丝路题材的稔熟,更体现了高度的概括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另外,如此浩繁的工程,劳动量十分巨大,显示了甘肃画家的坚守与实力,更显现了一种艺术的精神力量。同时,这幅画稿在艺术手法上融合了大量的敦煌元素和甘肃地域美术资源,具有强烈的地域风格,在细节和情节的表现上,既有大的构想,又有细微的刻画,并有较高的艺术概括。总之,这个画稿令人震撼。会上,大家还就创作中的画面衔接、色彩的运用、题材的选取、风格的统一等诸多艺术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2015年4月28日晚,连辑同志审看了《敦煌印象丝路虹霓》画稿,并与创作组成员进行了座谈。连辑同志指出:这幅画抓住了丝绸之路精髓的华彩,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盛,描绘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况,内涵丰富,气象磅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写实与抒情并重,总体上已经让人看到成功的气象。对于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注意的地方,连辑同志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
这两次讨论会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既让我们坚定了信心,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奉献
进入2015年5月,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我们也进入到紧张的创作当中。夜以继日、挥汗如雨、废寝忘食、煎熬痛苦等等词语其实已经不能够完整地来描摹我们的创作状态。那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素材选定了,内容确定了,如何衔接?工笔画的样式确定了,色彩方面如何确定?人物的组合与动态、神态如何传神?细节如何处理?整个的画面布局如何穿插?等等,应该说,整个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遇到新难题、新困难,又不断解决的过程。在准备阶段,我们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敦煌壁画艺术的各类画册一直伴在身边,同时,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那些传世名作如《清明上河图》《中国历代名画长卷》等,也成了我们时时体味的对象。另外,像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学术著作也是我们参照、翻阅的常用书,这一切都为我们的创作准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创作过程中,我们有争论、有探讨、有分歧、有建议、有修正、有反复,但是整个创作团队始终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共同努力、共同拼搏。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有了这样共同的志向,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一步一步地从困难中走出,并一步一步接近着成功。创作期间,我们废弃的稿子不在少数,推翻的构思也非常多,但大家面对这些反复与失败,都能够坦然处之,无怨无悔。王骁勇作为这幅画的主笔,他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熬得身体脱了形,两个眼圈也变成了黑色,我戏谑地说我们的创作团队中出了一个“大熊猫”。为了解决树木山石在创作中的表现问题,特别是在放大后变形不协调的问题,我根据不同树木山石的自身特点和地域特色,反复尝试,终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创作团队中的其他几位画家本身也各自有自己的创作特点和长处,但为了整个画面风格的统一,他们有时甚至放弃自己轻车熟路的创作方式,服从于创作大局。所以说,这幅画的创作是一次集体心血的结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既服从整体风格的要求,在起稿、勾线、着色、点睛等环节中又各自发挥着自身的特长与优势,这幅巨制虽然题量大、内容多、构成复杂,人物也涉及到古代从中原到欧洲的各色人等,甚至还涉及到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可谓纷繁杂乱,但我们却做到了高度的统一,整个画面就像一个人完成的,这的确不容易。一年多的集中创作,期间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但是,无论是困难还是艰辛,我们毕竟都走过来了,甚至可以说都挺过来、熬过来了。现在,应该就要到品尝成功和喜悦的时刻了。在此,真心地感谢我们这个团队的每一位,他们的汗水和智慧,心血与造诣,都将永远地铭刻在这幅画卷中。
这些鼓励和赞许,似乎可以为我们的创作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句号了。是的,十多年的积累孕育和思索,历史机缘下的应运而生,多年间的考量和尝试,一年多的艰苦创作,从草图样稿到最终的完成,我们奉献了一幅穿越两千年历史,横亘东西七千公里,贯通欧亚,连接历史与现实,呈现上千个情感丰富的传神人物和带有强烈地域特征的上百只动物生灵,承载对未来无数期许的巨幅画卷。我相信,当它在更多的人面前亮相的时候,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关注,收获更多的赞许。当它出现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的时候,这一定是一份厚礼,一道风景,那时,它也不仅仅是我们几个人的创作成果,更属于甘肃,属于每一位关注丝绸之路、关注“一带一路”建设的人们。
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小编 | 梦岚 双 隆
Weixin | 1829306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