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最高明的“马屁”,应该这样拍

曾国藩

在晚清名臣之中,曾国藩以“笨”著称,然而自从28岁考中进士,他的仕途却一帆风顺,在道光年间创下“十年七迁”的纪录。等到咸丰即位,他已从一个七品翰林升到二品侍郎。

1850年,一向赏识曾国藩的道光帝死了,接班人是年轻的咸丰帝。咸丰是个能力平庸又敏感刻薄的人,要讨得他的欢心并不容易。但不久之后,曾国藩就迎来了在新君面前表现的机会:看似笨拙的曾国藩拍了一个非常高明的“马屁”,让咸丰一下就对他刮目相看。

事情是这样的:

道光帝在驾崩前,曾留下一道特殊的遗嘱,说大清国在鸦片战争中惨败,他在位这么多年,治国也没有起色,可见自己无德无能,对不起列祖列宗,因此要求死后灵位不进太庙,也不用郊配。所谓郊配,就是皇帝祭天时,同时以自己的列祖列宗配祭。在清代,郊配的地点是天坛。

道光帝

不许郊配,不进太庙,这是一个皇帝对自己最严厉的惩罚,严厉到几乎无法执行。特别是不进太庙,那么后世子孙怎么祭拜他呢?而不许郊配,也同样找不到先例。

但是道光的遗嘱是他亲笔写的,说明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如果违反遗嘱,咸丰就是“不孝”,如果遵行遗嘱,先帝的脸面置于何地? 刚刚即位的咸丰一时左右为难,只好让大臣们公开讨论,拿出最佳方案,并给出充分理由。

朝中多数大臣为了保险起见,纷纷说套话,对道光大加吹捧,说大行皇帝“功德懿硕”,怎能不进太庙,不予郊配呢?所以这个遗嘱没法执行,还是按惯例办了为好。

按理说,大家讨论已有结果,曾国藩顺水推舟就行了。但曾国藩认为自己作为礼部侍郎,有责任拿出更合适的意见来。经过十多天的深思熟虑,他上了一道奏折,说先帝的遗嘱应该部分执行,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具体说来,就是“进太庙,不郊配”。

对于“不进太庙”,曾国藩说进太庙是天经地义的,任何皇帝都没有死后不进宗庙之理。所以这部分遗嘱不必遵守。

北京天坛

但对于遗嘱中的“不许郊配”,曾国藩认为必须尊重,并给出三条理由:

一是“古来祀典,兴废不常”,历朝历代的祭祀典礼都有调整,不必一成不变。

二是“不许郊配”并不仅出于谦抑,而且有不易察觉的“久远之图”:天坛的建筑规模是固定的,而去世的皇帝越来越多,如果每死一个都要新修一个祭台,天坛将很快就被祭台占满了。道光以身作则,叫停郊配,是怕以后放不下,所以这个用心是很深远的。

三是“我朝以孝治天下,而遗命在所犹重。”对死去皇帝皇后的意见,一定要充分重视。比如当年孝庄太后去世,按理说应该埋到沈阳的清太宗昭陵,但孝庄留下遗嘱,要埋到遵化孝陵,陪着自己的儿子顺治,而康熙也照这个遗嘱办了。第二个例子是乾隆皇帝遗命,不许后世称自己为祖,只能称为宗。乾隆的功绩按标准完全可以称为祖,但嘉庆也遵从遗命,故庙号“高宗”。写到这里,曾国藩感叹,道光遗命不许郊配,“无非自处于卑屈,而处烈祖于崇高,此乃大孝大让,亘古未有之盛德也”。先帝以身作则,贬抑自己,表明他对列祖列宗的崇敬,这种精神是值得效法的,如果不遵循,那么不符合大清家法。

孝庄太后

一番引经据典,谈古论今,估计连曾国藩自己都感动了。由此看来,大行皇帝不许郊配,是多么谦逊自抑,多么尊重先祖,又是多么深谋远虑!通篇奏折,基本没提道光的“丰功伟绩”,却又无处不在吹捧道光的“盛德”,说理充分,逻辑严密,既维护了先帝的脸面,又顾全了新君的孝心,避免刚登基的皇上留下“不孝”的把柄。

所以,看罢曾国藩的奏折,咸丰顿感如释重负,同时也对曾国藩充满感激。如果不是曾国藩苦心思考,详加论辩,咸丰可能将在这个问题上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这道奏折也说服了满朝大臣,于是很快实行——道光灵位仍进太庙,但不郊配。

咸丰帝

因为这道奏折,曾国藩给年轻的咸丰帝留下了极好印象,从此就不断对他委以重任。

不难看出,曾国藩的奏折,虽然是就事论事,但不乏“马屁”的成分在里面。比如,你相信道光会因为怕天坛上的祭台多到放不下,就叫停郊配吗?显然他没有这么深谋远虑。还有,贬抑自己,尊崇祖先,很多皇帝都干过,怎么就成“亘古未有之盛德”了呢?

可是,这种“马屁”经过曾国藩有理有据的论证,让人无可辩驳。从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点启示:

一,拍马屁看上去是个“巧”活,但要拍出高质量的马屁却必须下一番功夫,需要真才实学。曾国藩一向以“笨人”自居,这使他养成了勤学苦思的习惯。没有平时的积累,他不可能在奏折中引经据典,也不可能从“天坛规模”这种常人想不到的角度思考问题。

二,最好的马屁,一定是“找台阶”,而不是“戴高帽”。言不由衷的给领导“戴高帽”,只会让领导厌烦,对你产生“马屁精”的不良观感。而“找台阶”则不同。当领导陷入尴尬或两难之境时,你能用巧妙的“彩虹屁”帮他化解,他一定会对你感激不已。

咸丰为怎样处理道光的遗嘱而犯难,别的大臣只知道给道光戴高帽,劝说咸丰违背遗嘱,而曾国藩却煞有介事地抛出“天坛规模论”和“尊重先祖论”,等于同时给道光和咸丰找到了合适的“台阶”,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戴高帽”,至多是锦上添花; “找台阶”,则往往是雪中送炭。一个恰到好处的台阶,胜过一百顶不切实际的高帽。

这才是“拍马屁”的要义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