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家园”的那些小孩儿(十八):陈奕铭
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警示我们再次严肃地站在人地协调观的角度思考世间万物的关联。
为了引导学生体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对当前地球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状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城阳一中高二地理组在疫情学习期间,在学习了地理选修教材《环境保护》之后,趁五一长假期间,让学生自由选择有关环境污染或者生态保护的纪录片,看完之后,结合学习过的地理知识写出自己的观后感。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提交的作品让老师们惊喜不已,深感未来可期!
责任心下思绪飞扬,家国情怀中仗义执言,综合思维中布局谋篇……这些清新的文章犹如一盏明灯,引导着我们发现了“那个小孩”,他正在放飞怀里的小鸟,播撒手里的种子……
自即日起,我们将这些作品整理发表在讲地又讲理的公众号里。旨在鼓励孩子们不忘初心,努力学习,致力于建设人类美好家园。同时也期待着这些作品能唤醒读者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如果您恰巧是一位地理教师或者环保爱好者,那么也请一起去寻找那个愿意放飞小鸟、播撒生命种子的“小孩”。
备注:
1-“那个小孩”请在本文最后查找
2-小作者的文中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敬请读者文后留言交流。
守土
——《家园》观后感
城阳一中高二10班 陈奕铭
“守土至上,先有家园,后有人类,再后有你我。”
我们所熟悉的一切——绿树、蓝天、清水,都是地球给我们的馈赠。但是,工业文明兴起,树木成了工业制成品的原料,天空被雾霾笼罩,河流依然奔涌到海,只是夹杂了些许污浊。当人们后知后觉地发现,这座星球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人们再能做的,只有望洋兴叹。而《家园》,它让我们看到的地球的绝美,也让我们看到自然天秤的倾斜。
通过航拍的角度,我看到了那种震撼——地球景观绝美的震撼,地球环境被破坏的震撼。我们会看到乞力马扎罗山“冰顶”的融化,看到南极大陆冰川的瓦解,看到亚马孙雨林丛木倒下,看到绿地、农田被城市的建成区所代替。
当我们生活的城市日新月异,享受的科技、医疗、教育水平迅速发展,谁又可曾想过,北京的世界灭绝动物墓地,越来越多的墓碑被立起。曾经被称为“中国剑鱼”“水中大熊猫”的长江白鲟,因为长江的严重污染,也已经灭绝。
气候严重恶化、水资源短缺、过度城市化、土地荒漠化……在每一幕的触目惊心后,我看到的是这些血淋淋的辞藻,他们像一把利刃,深深刺入我们的“岁月静好”,然后告诉我们:“时间不多了”。
我联想起曾经看过的另一部环保纪录片《愚昧年代》,若干年后,极端的天气可能会肆虐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阿尔卑斯山滑雪的历史终将结束,世界将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我们不会是第一个毁掉自己的物种,但特别的是,我们是在知晓的情况下做的……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保护我们的环境。”
我们不禁要反思,工业文明三百年,带给我们的,究竟是日益便利的物质生活,还是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但是,反思并不意味着现在是悲观的时候。正如影片导演所说:“《家园》的与众不同,不在于完全在空中拍摄。我希望它成为每个人对地球的一次凝望,我希望这是一部有警示意义的电影,不是去恐吓人们失去那50%的森林有多么可怕,而是要让大家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剩下的一半。”重要的不是我们现在失去了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既然我们还拥有这些,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好它们呢?
可喜的是,现在人类已经注意到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我们发现,人类的未来依然富有希望。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大会召开,与会各国达成了节能减排的目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问题。相信未来,人类一定可以携手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个盈满笑容的地球。什么是家园?这便是家园。
人类可以救地球,也只有人类可以救地球。我们只共有这一个星球,当地球陨落时,谁替人类惋惜?谁替宇宙悲泣?趁现在,一切未晚,我愿永远守护,等这颗星球痊愈的那天。
寻找“那个小孩”
如果我们吞掉了南北极的最后一块冰
如果我们捕完了海洋里的最后一条鱼
如果我们喝干了最后一条小河里的最后一滴干净的水
如果我们摘掉了最后一个果子
如果我们砍掉了最后一棵树
如果我们用最后一只动物的皮毛做成了大衣
如果我们卖掉了最后几口新鲜的空气
最后
只剩下钱,可是钱又不能吃
只剩下金子,金子又不能用来呼吸
除非
这一天
在地球的某一个角落的某一个洞里
还藏着一个小孩
最后一个小孩
怀里抱着数不清的小鸟
口袋里装满了生命的种子……
——来自绘本诗《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