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识越多越发现,厉害的人都不动声色
我们身边总是不乏这样一类人:
他们表面如湖水般宁静致远,内心却似大海般波澜壮阔;
他们在人群中仿佛置身事外,然而那双深邃的双眸却早已将一切了然于心。
“看破不说破”体现着他们的教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他们的代名词。
他们不动声色地厉害着,似一位寡淡的看客,总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自然而不矫饰,低调而不张扬。
01
曾国藩读书时,有一位同学喜欢与人争斗。
曾国藩在窗前读书,那位同学说:“你挡住了我的光,快走开。”
曾国藩很无辜地问他,自己搬到哪里才合适。
同学让他搬到床上去,曾国藩一句话不说,默默把书搬到床上。
到了夜里,曾国藩在自己的床上读书,那位同学又说:“你深夜读书打扰了我。”
曾国藩默默不语,静静读书。
后来曾国藩中了举人,那位同学非常气愤,说是曾国藩夺走了自己的风水运气。
自始至终,曾国藩没有跟那位同学有一句口舌之争。
如今青史留名的是曾国藩,而那位同学姓字名谁,早已被人忘记。
老子曾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真正厉害的人,不与他人争高低,论短长。
他们只是不动声色地过好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最高明的还击。
02
学者蒋勋曾在自己的书中分享过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故事。
早在1500年,48岁的达芬奇完成了《最后的晚餐》。
一年后,他和26岁的米开朗基罗相遇,此时的后者,刚刚完成流传后世的雕塑《哀悼基督》。
当优雅娴静遇上阳刚健朗的审美,二十三岁的年龄差,让年轻气盛的米开朗基罗看不上达芬奇。
“他总是嘲讽达芬奇,嘲讽他华丽的衣着,嘲讽他永远优雅细致的绅士风度,嘲讽他许多没有完成的作品。”
1503年,两人第一次正式作为“对手”一起为佛罗伦萨“五百人厅”绘制壁画。
达·芬奇负责创造昂加里战役,描述与米兰的战争;
米开朗基罗负责创作卡西纳战役。
两人都将对方视为自己唯一的劲敌,最后,两者的草图展示中,年轻的米开朗基罗获胜了。
但达芬奇依然对他欣赏有加,哪怕面对当众羞辱,他依然能保持优雅,转身离开。
这不仅是一代艺术巨人的胸襟,更是达芬奇内心的大格局、大气魄。
真正的强者,从不暗恋一枝独秀,更愿意追求春色满园。
蔡康永曾在《高情商,就是会说话》一书中,讲过一个故事:
公司里,有位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的年轻人,深得老板的赏识。
但是他有个习惯,喜欢与人争论。
每次开会,他提出的项目,如果有人稍有异议,他立刻脸红脖子粗地跟人一争高下,而且不占上风,誓不罢休。
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敬而远之,对他的项目,也不再提合理的意见,导致他常常出现纰漏,渐渐失去了老板的青睐。
有时候,逞一时口舌之快,看起来是赢了,其实输掉的是人心,失去的是机会。
真正有内涵的人,不为口舌这样的小事争。
真正厉害的人,跟谁都不争,因为他们跟谁争都不屑。
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当别人得罪你的时候,是急赤白脸地闹僵,还是给彼此一点回转的余地,这往往能看出一个人的格局。
“人前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强者互持,弱者互撕。
见过世面的人,反而会把自己放得很低,当旁人还困在情绪中,他们已经不动声色地让问题消弭于无形。
03 见识越多越发现,真正厉害的人,都是不动声色的。
他们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菜根谭》中有这么一句话: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
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意思是,在捕食之前,雄鹰静静地挺立着像是睡着了,老虎行动迟缓病恹恹的,这只不过是他们伪装自己的手段。
它告诫众人,为人处世,有聪明但不能自作聪明,有才华但不能恃才傲物,才能担得起重任。
北宋名臣王安石退居田园后,曾在南京游历。
有一天,他穿着朴素的常服,拿着竹杖,独自一人造访山间寺庙。
恰好遇到一群书生正在谈论国家大事、古今文学,现场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王安石来到一旁坐下,几乎没人看他,他也不急,只是耐心地听着。
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慢吞吞问他:“你读过书吗?”
王安石点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对方随口问道:“老人家贵姓啊?”
王安石拱手回答:“安石姓王。”
众人反应过来之后,惶恐不已,顿时觉得自己之前是在班门弄斧,惭愧地散了。
相反,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热衷卖弄自己的人,上蹿下跳,做事张扬、高调,这样的人往往走不远。
有句话说得好:“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在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世界之中,选择不动声色,就是选择了低调的智慧。
04
知乎上有人问:怎样才算见过大世面?
有一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能看到宇宙洪荒的浩大,也能怜惜一花一木的渺小,这才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应该有的样子。
他们在不断地成长精进中,学会了尊重、接纳、包容。
所以,一个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通常不会张牙舞爪,也不会大动干戈,更不会以井底之蛙的视角看问题。
他会变得越来越谦卑,也能越来越多地理解别人的不同。
愿你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柔软,不再与这个世界短兵相接,而是学会与他人和自己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