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北这家三岔河渔庄,谁来过?
浍沟美食:三岔河鱼馆
文/胡桃夹子
初识浍沟“三岔河鱼馆”,是源于去年浍沟镇举办“鸬鹚捕鱼文化节”的五月。
参会当天,经友人推荐,中午就是在这家鱼馆就餐。一顿午饭,鱼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环境美、二是手艺好,三是服务热情周到。
常言:走千走万,穿衣吃饭。吃饭乃生活中的一等大事。来浍沟观景游玩,饱了眼福,可不能误了自己的口福。欲寻乡间美味,赏田园风光,“三岔河鱼馆”不失为一个绝好的去处。
初来乍到,怎可一时找见?听在下给你细说这农家鱼馆。
“三岔河鱼馆”,在浍沟大闸东侧,濉水北岸。从大闸东头下路,往东三百米到矣!鱼馆厅堂高大明亮,临水而筑。这里景色静谧雅致,优美宜人。几间房屋掩映于树丛之中,隐身河坡之下,不知情的外地客,是断难找到这个“世外桃园”。
此处有行行白杨绿柳,片片桃林,丛丛翠竹,簇簇月季和无数不知名字的野花……。濉河与三渠沟在这里交汇,形成一个“Y”字型,两条缓缓流动的碧水把鱼馆温和的揽于怀中。
鱼馆前的缓坡下,就是由西而来的濉河,濉河边,湾着主家的几条不大的渔船。主人是一位性情敦厚的詹姓本地农民,大家都亲切的称他“老詹”。老詹家中有几亩责任田,因有祖传捕鱼技艺,所以农闲时常泛舟濉河,下钩撒网,捕捉鱼虾。因为濉河水肥鱼多,有时候下水不一会就能满载而归。每每船刚靠岸,满篓的鲜活鱼虾,就被早已等候在此的人们争相买走。
老詹从这里看到了商机:家乡人如此喜欢吃鱼,腰包里又不差银子,平常喜欢下馆子喝闲酒。我何不开家鱼馆?
说干就干,最后老詹选中这块“风水宝地”,通过与村里协调,就租了下来。
生长在水边的渔家,自有一套烧鱼炖虾的好手艺。老詹又在租下的河坡上,种上各种蔬菜瓜果,这样一来,河水里的鲜鱼,河岸上的新鲜蔬菜,都是鱼馆随手可取的食材。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别家同行所没有的。
鱼馆开业不久,即吸引了四方客人,生意一下红火起来。老詹夫妇一边打鱼,一边经营鱼馆,忙得不亦乐乎!正愁缺少人手,正巧,出去打工的儿子媳妇回来,老詹做通了孩子的思想工作,儿子媳妇就留了下来,在家与父母共同经营鱼馆。
鱼馆添了人手,除了菜品的增多,还增加了老家人爱吃的特色面食服务。
老詹家的手擀面除了保有本地传统的嫩,柔,香、滑的特点,又增加了一味“鱼鲜”。那就是面条里放入了新鲜的小杂鱼。因为得地利之便,他们家的小杂鱼都是现杀现做。老詹把抓到的鱼虾,全放在河边的鱼网里养着,绝不先杀好放入冰箱里。以他的话说,入了冰箱的鱼再拿出来,就失去了鱼原有的鲜味。所以客人们第一次来就餐,他们家都会上一盆鲜杂鱼手擀面作为赠品,一是让客人们感到店家的实惠和热情,二是让客人吃了这鲜杂鱼手擀面,再也不会忘记这鲜鲜的味道。这也许就是老詹的经营揽客之道吧!
鱼馆的菜品除了主打各种新鲜鱼虾,还有老家蒜泥粉皮,家常老豆腐,香菜搓萝卜丝,更绝的是,不知是老詹还是小詹那“偷来”的烹制“金陵鸭”的技艺,那“皮脆,肉嫩,汤鲜”的特点,更是令人拍案叫绝,食而难忘。
老詹家有三条船,两条小船是用单篙撑的,一条大些的上有双桨。平时都是用于下网收网,客人来了,又可以做为游船。食客中胆大好玩的青年男女,都会在饭前上船体验“泛舟划桨”的乐趣!看着那初次摇桨的男女,尽管累得满头大汗,船仍在原地打转,真是让人忍俊不禁。这时候老詹会上船给他们做着示范,直到他们有模有样的能把船摇走……
老詹小詹爷俩,也是懂得生活情调的人。他们把鱼馆宽敞的门前铺上了水泥,周边遍植花草。又添置了一套音响和投影设备。
夜幕降临,即调试好设备,放起舒缓的音乐。静等那些“麦霸”们到来一展歌喉,让他们在闲睱之余,过一把业余歌星瘾!
前几天,几位朋友又想吃“三岔河鱼馆”的杂鱼面条了,大家相约着开车就去了。不巧浍沟正在修路,从西路过来无法把车开到鱼馆,这时候我们就把车停在鱼馆对面的南岸,打电话给老詹,老詹接电话说,你们稍等,我摆船把你们接过来。这样,朋友们在品尝美食之前,又体验了一把“船头独立望长空,日艳波光逼人眼”的意境!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一方人”自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饮食文化。
浍沟三岔河鱼馆,就是我们皖北乡土饮食文化中的一个优美的章节!
喜爱美食的朋友,如有机会能来尝尝浍沟“三岔河鱼馆”的特色厨艺,也不失为是生活中的一大幸事!
本文作者系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宿州市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网优秀作家,灵璧禅堂湖人氏陈长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