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人物】奇才老人王为强(上)

奇才老人王为强(上)

文/出泥不染


村名来由

村名普查进行到殷庄村,先后咨询许多人,都不知来龙去脉,也不知殷庄的来由。无奈之下,只有找续家谱的人。一打听,参于续家谱的三位老人中,两个识字的老人都有病在身,只有一个身体健壮些的,但还不识字。没办法,只有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这位老人,看看能不能从他这得到点线索。多次登门后,终于在一个雨天见到了这位老人。

老人叫王为强,今天76岁了,身体还算硬朗精神很不错,虽然曾经得过脑血拴,但因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善良,逢有三三两两人聚在一起,他都会随性地讲一些革命故事,或编一些顺口溜唱给大家听。这样,他不但用毅力与风趣战胜了病魔,而且还用自己的奇才与经历编出的小调给大家带来欢笑与快乐,因此在众人中赢了一至的赞誉与好评。

听王为强老人介绍,早在明朝前夕,殷庄这片地很洼,一到发大水,这里便如湖泊一样。后来有一姓殷的人行船走到这里,见有一块高港便停了下来,暂时栖息。后来水下去了,他看这里有些能耕种的土地,于是就住了下来。后来陆续又从打铁王与东王海庄和李集南三里王庄搬来了一些姓王的和姓徐的留居此地,这里就逐渐形成的村庄。因为这里开始是姓殷的在这里落户,故这里就称殷庄了。由于姓王人口多,且繁衍生息逐渐扩大,姓殷的一家只好又搬回老家后海去了。直到现在,殷庄村百分之七十都是姓王的。后经多次变动,分分合合(这些会在村名来历中详细介绍)直到如今,殷庄便成了八个自然庄组成的殷庄村。

革命历史

听王为强老人介绍,1937年鬼子进中国前夕,殷庄东头因有土匪出没,经常会到庄西头去抢人东西,数次抵挡不过,只好从中间用土垒了一道围墙。后来日本鬼子进中国烧杀抢掠的时候,这道墙也就成了一道保护百姓的围墙。

1945年抗战胜利后,紧接着这里就是军阀混战。以濉河为界,驻扎着以彭雪枫为带领的共产党队伍,临时住在河南王谷一代(据说当时彭雪枫是师长)。中央国民军(国民党)便以李集为据点,住在河北。

有一次,中央军派人到殷庄一带收取粮食,这事被地下联络员刘焕明知道了,于是就找到的三个家长:王学伟(王为强父亲)、王贯允、徐金标等秘密将粮食送到河南八路军手里。中央军因为没收到粮食,于是就把徐金标抓了起来。王学伟得知徐金彪被中央军抓去了,于是就想到李集中央军那里,把徐金彪解救回来,他怕自己去了也被扣下来,于是就吩咐王贯允,说如果我三个钟头不回来,你就带人到那里,向天开三声枪响,然后就喊八路来了!结果正如王学伟所说,中央军听到喊声,吓得落荒而逃,放了徐金彪。

后来,上级命令打四洲(今泗县),因为八路军连年作战,奋力拼搏,艰苦抗争,战争生活,非常艰辛,经常头无帽脚无鞋,打泗洲也是一场特别艰辛的战役。为了使战士们在战斗中减少一些艰苦,于是又派地下联络员刘焕明来找王礼桃,王学伟、王现瑞等人来为八路军筹集大布,为军人做袜子,做子弹袋等。当时就筹了十二匹大布,王学伟个人就献了八匹。后来王学为又主动把这些大布,拿到染坊去染成蓝色,找人加工出来,然后再组织人打草鞋,最后都送到八路军那里。

由于王学伟在每次的活动中,都能积极勇跃的参加,且思想进步,品德兼优,于是经刘焕明介绍,想发展他入了党,并且发给他一只长枪,枪上面还带着长长的刺刀。从此后王学伟便带着这把枪,配合八路军一起抗战,直到全国解放。

据说有一次,王学伟被派往中央军那里做底线,好收集中央军作战的路线,以便配合八路一起作战。当时板桥乡长(今李集镇)手下的朱邦武,抓住了一名地下党联络员王献文。王学伟得知后,怕他生命有危险,于是就设计把它放了出来。后来,上级怕王学伟在地下继续潜伏也会有危险,于是就把他也撤了回来。从那时起,王学伟就带着这把枪,联合老百姓,一边维护着地方的安全,一边配合八路军对外抗击。解放后,因为地方不再有暴乱,于是就把所有枪支,都统统筹回去了,只是为了记念,王学伟便把枪上刺刀卸下,保存至今。

当我问起现在刀落何处时,王为强老人便兴奋地告诉我,说刀现在依然保存,只是年长日久,又不使用,于是就锈迹斑斑了。当我要求要见一见时,老人就拿出一个包,便从包里取出了他珍藏几乎一生的杀鬼刺刀。当看到刀的一瞬间,在惊愕的同时又不免心潮起浮,感慨万千!

这是一把很普通的刺刀,虽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但在这刺刀上发生的故事,谁又尽都知晓呢!它包含着多少人的意志与愿望;它浸透多少人的盼望与向往;它代表着所有国人捍卫主权的心血历史!”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是全中国人的心声!此时此刻,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勇敢杀敌的战土,在疆场上勇猛拼搏的身影;又仿佛感受到了一个个英雄们,身着破衣褴衫,顶着饥饿,仍与敌人抗争到底的牺牲精神!我感动着,联想着,又仿佛一场激烈的战斗正在心中打响……

看完带有战争斑迹的刺刀,老人又带我看了一下当年织布献给八路军的”功臣”,一架古老的织布机。当看到这架织布机时,我仿佛一下子联想到,为什么古代人写”机”字,是用〝木〞和”几”字组成了。原来这部机子,完全是用”几”块”木”构造成的,完全没有一丁点铁的痕迹,这与现代化的机械真是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天壤之别的差距!这其间的变化过程,这里又发生了多少离奇的故事,谁又能说清呢!

老人一边说着关于织布机的故事,一边又用手比划着怎样织布的过程,这样织布的过程,对我来说,真的如听天书一样,似懂非懂,朦朦胧胧。虽然我未曾亲身经历这样的事情,但我却对这部机子,怀有极大的兴趣,因为他毕竟也蕴含着几代人的心血,与辛勤劳苦编织出的一桩桩、一件件善良而朴实的故事。它更是一个延续人生活的一个纽带,传承着古老的文明。


(本文作者系灵璧大庙人、灵璧家园网知名写手朱现凤女士)


(作者近照)

【灵璧故事】老树·老屋·老人

【灵璧故事】灵璧游集大章李:那个老茅洞的传奇故事

【灵璧诗歌】拒绝融化(外一首)

【灵璧散文】爸和牛

【灵璧美文】灵璧浍沟镇唐庄村的篮球神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