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58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B 现代汉语
国家管理,各司其职,民众安居乐业;国家管理,忙忙碌碌,民众飘摇不定。所以圣人体悟大道,不用强力划一;清廉,不需要语言中伤,耿介,有所尺度,做人低调不炫耀。祸与福相伴,福与祸相生,谁能够确定事情的最后,这是没有定数。正可以转化为奇,善也能成为妖,这是自然社会大道的常理。人们不明白这些事情,是长久以来对文化教育的漠视。
C 各家注释
1河上公注:其政弘大,闷闷昧昧,似若不明。政教弘大,故民醇醇富厚,相亲睦也。其政教疾隐,言决於口,听决於耳也。政教烦疾,民不聊生,故缺缺日以疏薄。夫福因祸而生,人能遭祸而悔过责己,修善行道,则祸去福来。
2王弼注:善治政者,无形无名,无事无正可举,闷闷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闷闷也。其民无所争竞,宽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立刑名,明赏罚,以检奸伪,故曰其政察察也。殊类分析,民奸争竞,故曰其民缺缺。谁知善治之极乎,唯无可正举,无可形名,闷闷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极也。
3杜光庭注:以政以奇用兵理国,法令伎巧,率下化人,既非无为,是皆资乱。闷闷之政为是,察察之政为非,执於善则善反为妖、执於政则政反为谲,所尚者在於无滞无执,不有不为,不割不秽,不肆不耀,而能祛久迷之俗也
4王安石注:闷闷者,无所分别。惟其无所分别,则使民无知无欲,故其民淳淳。察察者,有所分别也。有所分别,则其民不能无知无欲,而常缺缺矣。种种分别,遂生妄想。圣人无方,无隅,故方而不割;崖岸而不畏,故廉而不刿;大直若屈,故直而不肆;用其光,复归其明,故光而不耀。
5吕吉甫注:以正治国,以无事取天下,则其政闷闷。闷闷者,言其不以察为快也,故其民淳淳。淳淳者,言其不浇於薄也。以智治国,以有事为天下,则其政察察。察察者,反闷闷者也,故其民缺缺。缺缺者,言其不全於朴也。淳淳故安於德性,而不为祸福、奇正、善妖之所迁,是不浇於薄也。
6苏辙注:天地之大,世俗之见有所眩而不知也。盖福倚於祸,祸伏於福,譬如昼夜寒暑之相代。正之为奇,善之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继,未始有正,而迷者不知也。夫惟圣人出於万物之表,而览其终始,得其大全,而遗其小察,视之阀闷,若无所明而其民淳淳,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体,以耳目之所知为至矣。
7时雍注:太上之世,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下知有上而不知有政,故为政无处正,自居之闷闷者,有政而不作也。有政不作则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故其民亦淳淳而若朴焉。
8邵若愚注:正者,一也。王侯得一为天下正,故云以正治国。吉凶悔咎生乎动,惟一能克胜,故云以奇一数也用兵。孙子云口道是以无事取治也天下也。老子曰,吾何以知其然哉?周时天下多认讳,人不敢言下情之病,而民弥贫;人多利便之器,尚贤矜智,国家滋昏;人多伎巧,无益盛行,故奇异也物滋起;法令滋彰,失於德化,民不知耻,故盗贼多有
9王夫之注:果其无“正”耶,则圣人何不并“方”“廉”“直”“光”而去之,去者必矫,今之矫,后之所矫也。弓之张也弣外,则其弛也弣内。然则天下遂无一或可者与?圣人知其无正,则亦知其无奇,而常循其冲。“人之所畏,不敢不畏”,则善人不能操名以相责贀。
10林虞斋注:闷闷者,不作聪明也。察察者,烦碎也。醇醇,自乐也。缺缺,不足也。此亦有心则为害,无心则自治之意。祸福无常,更相倚伏,孰知其所极止?正者,定也。其无正耶,言倚伏无穷,不可得而定也。
D本注
1本篇为治外篇之二,阐明国家管理中的管理各司其职得重要性,文化教育为立国之本。智者之路,必然是文化之路,文化之路,礼仪之所始,经日修夜为后,沉淀为思想,方可体悟自然大道,而非人云亦云,作走马灯状,人愚之始也。
2闷,形声,从心,《说文》懑也,本义不透气,密闭,引申为各司其职。醇,形声,本义浇灌,引申为务实而自足。国家管理,各司其职,民众脚踏实地,安居乐业,是治国之计成;国家管理,急火奔牛,表外为忙,里实为乱,民生不得解决,故民众缺。
3博览群书而悟道,天下之贵,为方,人有常欲,用其光,不强力划一;清廉,不言语中伤,耿介,有所尺度,虽用其光,随外物而化,不自其耀。
4祸与福,福与祸,自然之理数,非人力之为。有高则有低,有上必有下,非造物安排。及善时而思恶,居恶是而存善,社会大道理数,人之读书,知礼而后义,知义而后仁,知仁而后德也。
5正或为奇,善也可为妖,人之变数,非一时定于一世。人,根于动物本性,三百裸虫之首,非人,即为人之动物。为人,起始于文化教育,脱胎于动物本性,是为人与动物之分别,故礼为道之起,愚之首。于此,则明于礼,见于义,知于仁,悟于德。人之为人,迷也无迷,则不用患得失于日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