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退化”成小孩,一记奇招帮总裁助理找到了突破口

人在处于很大压力的时候,会将潜藏在潜意识里童年的应对记忆激活出来,引起行为上的偏差。

个案小珍也是我早期干预的案例。珍的抑郁症症状非常严重,不但曾有自杀念头,还终日躺在病床上,全靠父母照顾起居饮食,不配合任何干预,小珍的父母带着她来向我求治。

当时,我见到小珍的时候,她处于精神上严重退行状态,就像2、3岁的小孩,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小珍的父母焦急万分,很多专家都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发现了打破了僵局的方式。

小珍是北京人,家庭和睦,父母很疼爱、呵护她,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她的能力和长相都十分出众,27岁已担任国内某知名互联网巨头的总裁助理。

但问题就在于——小珍的工作压力太重了!

小珍告诉我,她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几乎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加班到晚上11点、12点是家常便饭,周末也经常要上班。她的上司要求严厉,脾气急躁,经常对她破口大骂,小珍每天上班都高度紧张。

而且,该公司内部竞争非常激烈,同事们都卯足了劲表现自己,互相打压。有些同事还私下造谣、拿小珍说闲话,“能坐上这个位置还不是因为长得好看”“靠家里关系有什么出息啊”等等。

重压之下,小珍逐渐出现了失眠、烦躁、心慌、情绪低落、兴趣明显减少等症状,上班越来越吃力。可是,对于这份“多少人削尖了脑袋都想要的工作”,小珍也不肯放弃,即使晚上睡不着,第二天还要承受高强度的任务,她也硬扛着。

最后,她实在承受不住了,频繁出现自残念头,完全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在当地就医效果不佳后,经熟人介绍,父母紧急带小珍找我干预。

小珍终日躺在床上,不愿下床,不愿主动洗漱、进食,更别说到中心来接受干预了。每天,母亲为她刷牙,漱口,擦身,穿衣服,喂饭,甚至连上小便也是母亲半抱半推着去的,就像照顾小婴儿似的。只有在大便憋不住的时候,她才下床上个厕所,然后又马上窝到床上。

当时,我对抑郁症、双相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心理干预理解及干预经验还不够深刻和丰富,因为曾经跟随国内最知名的精神分析专家学过精神分析(我现在对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个案应用精神分析进行心理干预并不认可,不但低效,还可能令亲子关系恶化)。我知道从精神分析的理论来看,小珍这是一种叫“退行”的自我防御:从成年人“退行”到了幼儿阶段,生活竟完全不能自理。

我到病房里跟小珍简单交谈了一下,又跟小珍的父母沟通了很久。我认为必须先解决她的行为问题,激活求治的动力,不然终日不下床,不配合干预,根本没有办法做潜意识。

那怎么让小珍积极行动起来呢?她现在完全不理会任何人,这才是关键和困难所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提出让小珍的母亲装病,并告诉她母亲具体的方法,小珍的父母和我对这个办法都心存疑虑,不过当时实在没有更佳的干预方式,只能“放手一试”。

第二天,按照既定计划,小珍的母亲捂着腹部一直喊疼,甚至晕倒在床上,父亲马上呼叫我们。我来到房间,一番非常认真的询问和体检,并告诉小珍和她的父母,说极有可能是因为“劳累过度,饮食不规律,作息又不好,导致胃溃疡了”。

小珍一开始还有点疑虑,但当她看到真的把吊针扎到母亲手上的时候,她紧张地一下子从床上跳起来,跑到母亲跟前大哭:“妈妈,您怎么了,我可不能没有您的照顾,您要是病了我该怎么办啊。”

小珍的母亲心里难受,眼泪倒也真流出来了,但仍然装作胃部十分难受的样子说:“哎呀,我的胃好痛呀,哎呀,我估计快不行了。”

第二天,小珍的母亲还是“病重不起”,来为她输液时,小珍完全相信母亲生病了,马上从床上起身穿衣服,洗漱好,下楼为妈妈买早饭,开始照顾生病的妈妈。

小珍的母亲“病了”3天,小珍的所谓“退行”症状一下子就消失了。母亲的“病情”稍改善之后,我再来找小珍,她就愿意接受记忆重组干预了。

对于小珍的变化,我仔细观察了小珍的言语举止,又与其父母深入交流后发现,实际上小珍是抱着逃避现实的心态;而她内心是非常爱父母的,尤其是她的母亲。所以,我才想到让母亲装病来激发小珍内心深处对母亲的爱,从而改变她的状态。

后来,在与小珍的交谈中,我发现她的家庭温馨和睦,没有明显的创伤,但她非常单纯,自信心较低,抗压能力较差,同事间的闲言闲语、甚至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让她备受打击。

所以,我为小珍进行深度潜意识时,针对她同事给她带来的一些创伤进行了简单处理后,小珍“看到”自己潜意识深处有一朵非常纯洁、非常柔弱的小花,毫无对抗风雨的能力,也许就是她内心自我的意像。我马上为她进行了处理,在潜意识层面提升她的自信以及抗打压能力。

几次深度潜意识后,效果非常明显,在我介入干预的半个月里,她的状态明显不一样了。之前终日灰头土脸,面无表情,不愿与人交流;后来每天自觉起来梳妆打扮,用手机购物,主动跟人打招呼。我们才发现她打扮起来是那么光鲜亮丽,跟刚进院时完全判若两人。

离开后不到一个月,小珍服用的抗抑郁就完全撤掉了。

小珍结束干预至今已近6年,状态良好,一直没有复发。前几年,她在欧洲完成了婚礼,生活十分幸福,工作也依然很出色,对待挫折和困难的心态非常积极。

回想这个案例,为什么常规的精神科干预和认知干预对她来说不但没有用,还让病情更加严重了呢?

首先,精神科干预不是对每个个案都有用的,有研究表明,服用达到有效标准的比例仅46%。

此外,小珍学历高、个人能力也很强,认知干预讲的那些内容她一下子就懂了,但她当时就是不愿意面对,逃避干预,康复动力不足。在这个情况下,对她做认知干预意义不大。

而她当时的所谓的“退行”或“亚木僵”状态,都只是表象。从我们现在所认同的心理学理论来讲,她当时情绪极度低落,有严重的负性单向思维,把事态越想越糟糕,灾难化,导致情绪更加低落,所以不敢面对;

而她又深知父母非常呵护她、疼爱她,更变本加厉地逃避,依赖,不愿从“心理舒适区”里走出来。换句话说,她当时实际上就是因为工作的长期压力将其精神击垮后,她处于完全逃避现实的状态中。

我察觉到小珍的内心活动,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一下子就激活了小珍的动力,打开了干预的突破口。这招看似旁门左道,但非常“快狠准”,当时精神科专家都觉得很神奇。

后来,我拜读了现代潜意识学之父艾瑞克森的潜意识理论、技术和很多案例,才知道,临床心理干预不应过于拘泥于技术、理论或者所谓的设置,而要通过认真的观察,准确地捕捉个案的内心活动,找到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人性化、个性化和策略化的干预。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从传统心理咨询技术、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局限性设置中走出来。因为,依照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咨询只能在心理咨询室进行,就小珍情况而言,是不能在床上进行精神分析的,即使突破这个限制,估计也只能用沉默技术进行处理,何时能够看到她的改变,恐怕遥遥无期。

恐怕小珍至今都不知道当初母亲是装病的。如果她看到这篇文章得知了真相,我相信她不会责怪我们,更不会责怪母亲。反而,她会更加感恩父母的用心良苦。

如果不是父母从小对她的疼爱,培养了非常亲密的亲子关系,她生病了也对她更加疼爱有加、不离不弃,我这一招也不会起效,她可能很难走出来。

像我们现在干预的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的青少年,多数人对父母在其成长经历中造成的创伤记忆犹新,甚至怀恨在心、打骂父母。这些创伤没有得以修复时,如果看到父母病了,孩子反而可能会有一种报复的快感。所以,一定要针对每个个案特殊情况,采取适合的方法进行干预。

不过,小珍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不足——他们太过于宠爱孩子了,没有引导孩子塑造越挫越勇的性格的意识和方法;又加上家里经济条件本来就好,小珍聪明,她从小到大一帆风顺,非常单纯和善良。当真正步入社会,遇到难以想象的工作压力和人际关系问题,发现了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时,让她无所适从,难以自我调整。

我在面诊中也遇到好几个类似的家庭,父母都很温和、有教养、民主,对孩子主要以鼓励、认可教育为主,给孩子展示的主要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这样的孩子虽然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没有遇到大的创伤,但思想比较单纯,抗压能力明显较弱,导致求学和工作中遇到慢性应激性事件后容易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甚至最终演变成精神心理障碍。

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非常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出越挫越勇的性格,塑造高抗压能力,这一点极为重要,值得各位家长重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