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者|刘纪鹏:A股牛短熊长的根源在于股市财富分配极度不均
凤凰网财经《前行者》栏目出品
从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开启中国股市之元年,历经三十年砥砺前行,今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而立之年。
三十而立,立于改革;三十而立,立志创新。
三十年间有哪些惊心动魄的改革关键时刻?又有哪些振奋人心的创新举措?
资本市场下一个十年又将走向何方?
值此资本市场里程碑时刻,让我们一起回顾过往,展望未来。
本期《前行者》,凤凰网财经邀请到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年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院长刘纪鹏,共同回顾中国资本市场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改革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刘纪鹏指出,我国股市长期“牛短熊长”,其根源在于股市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均匀。
那么,该如何真正改善股市的这种困境呢?刘纪鹏对此表示,中国需要办一个公平正义的股市,办一个能产生财富效益,让股民能赚到钱的股市。
他认为,中国的股民仅是中国股市形式上的主人,却并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人。“股民从一进入市场就被那些‘圈钱’的人教育,最后责任和风险还要股民承担。”
刘纪鹏表示,在注册制下,监管层首先应该扭转中国股市的文化理念,建立新文化——要把对投资者的保护,真正落实到监管者的重中之重,开展融资者教育,即针对市公司、券商、审计、律师、评估师和交易所六个环节。
在上述六个环节的教育中,刘纪鹏特别提到了交易所。他指出,长期以来,交易所都是证监会的“手臂”,“如今在注册制下,监审分离,交易所负责核准,证监会负责监督,二者必须要完全分开,交易所一旦出了问题,证监会要敢于处罚,这才是好的监管体制。”
对于交易所和证监会的关系,刘纪鹏认为是中国股市改革的重要一环,“一定要把交易所纳入证监会的监管范围,二者关系如果不能摆正,未来将严重阻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以下为采访实录:
01 教育融资者才能实现投资者保护,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关系必须要摆正
凤凰网财经:今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立三十周年,在您看来,过去的三十年中,哪些举措令您印象深刻?哪些举措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发展?
刘纪鹏:我认为最重要的应该是资本市场改革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第一是中国股改。三十年前,中国的存量企业大部分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以具有公有制形态的集体企业为辅,这些存量企业要改革,第一步就是调整它的存量股份。
我们的方式是“老树发新芽”,即存量不变,增量募集。也就是说存量的部分或者界定为国家股,或者界定为国有法人股;增量上再募集,也就是我们说增量IPO。
“新芽”的比例不断扩大,“老树”的营养又滋润“新芽”,最后“老树”的比例缩小,待时机成熟时自然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我们在监管制度探索上存在一些缺陷。我国的企业上市,从一开始就是审批制。审批制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需要银证分离,组建中国证监会。证监会组建之后,到底该如何从计划体制向资本市场过渡,这其中政府的监管很重要,因为证券市场中的投融资和银行的融资完全不一样。
凤凰网财经:对。
刘纪鹏:银行的钱需要保本保息并到期偿还,但股市的钱投出去了似乎不用还本息,甚至可能都赔掉。这种全新的投资模式,也预示了治理模式、监管模式的全新变化。
监管本应做到监审分离,但我们早期实际上是监审合一且以审为主,于是证监会成为了最实权的部门。在这种背景下,证监会主要的精力都放在审批上,导致市场没有体现真实的供求过程。
第三,是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关系。
这些年中国股民的境遇很悲惨,总被“割韭菜”。股民虽然是法律上、形式上的主人,但却从一进入市场就被那些“圈钱”的人教育,最后责任和风险还要股民承担。
我认为,注册制下,监管层首先应该扭转中国股市的文化理念,建立新文化——要把对投资者的保护,真正落实到监管者的重中之重,开展融资者教育,即针对市公司、券商、审计、律师、评估师和交易所这六个环节。
这里特别要说交易所。长期以来,交易所都是证监会的“手臂”,人员随时调动,这是不对的。如今在注册制下,监审分离,交易所负责核准,证监会负责监督,二者必须要完全分开,交易所一旦出了问题,证监会要敢于处罚,这才是好的监管体制。
中国股市一定要把交易所纳入证监会的监管范围,交易所是利益中人。二者关系如果不能摆正,未来将严重阻碍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