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知识付费给忽悠瘸了的人:从年收入40万,直降到8万不到
“是的,我就是被所谓的知识付费给忽悠瘸了!”老赵一脸沮丧地说。3年前,他的年收入可达40多万。后来跟着知识付费的势头,各种学习,知识面是越来越广,但收入却直降5倍,现在只有8万不到。
老赵是我朋友,做设计工作的。毕业后上了5年班,换了两家公司,然后就回老家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
那时他身边的亲戚朋友都不支持他创业,但他就是拿着上班存的十多万块,硬生生地挺过了创业的艰难期,活成了我们这些打工人羡慕嫉妒恨的人物。
老赵说,创办工作室的头两年,平均年收入有40多万。要说不累那是假的,但很充实,感觉生活很有奔头。
直到3年前他遇到了所谓的知识付费。
原本老赵做设计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但那段时间刚好没什么事,有点闲。所以想着学点什么东西,技多不压身嘛。
从这时开始,知识付费进入到老赵的视野,它如同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让老赵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
老赵买了很多课,加入了很多训练营,有时还会花大几千去参加线下课。跟他聊天时,他嘴里总会蹦出“元知识”“认知升维”“人性驱动力”之类的各种新名词,新概念。
而且明显他的想法也多了。他跟我说:“老刘,你知道吗?有个还在读书的小屁孩搞某音小程序,一个暑假赚了50多万。还有个搞运营的牛人,社群一个晚上收了90多万……”
他开始瞧不起自己的设计工作,认为做设计没有复利效应。而且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肯定受不了,不可能一直这样加班干活的。
所以,他要转行。
老赵开始冷待自己的设计客户,开始充满期待地进入那些更赚钱的行业,尝试在知识付费中学到的那些赚大钱的方法。
只是,两年多下来,在新行业没赚到钱,自己的设计客户却丢得只剩廖廖几个,年收入直线下降,只有8万不到。
回顾这3年,老赵沮丧地说:“学了一大堆东西,以为都懂了。试了才知道,根本没什么卵用,自己就是被知识付费给忽悠瘸了!”
在知识付费盛行的时代,老赵的经历也许能给到我们一些警醒,一些启发。为什么有些人通过知识付费的学习,能够让自己蜕变得更厉害。而有的人却恰恰相反,不但没什么进步,反而一落千丈,今不如昔?我有三点看法:
1、能力的打造,要围绕着一个目标;
蔡元培说:什么都想做的结果是什么都做不好,到头来就是一事无成。唯有把心力集中在一件事上,才能实现目标。
老赵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什么牛人的专栏都去学,什么赚钱的项目都去撩,不考虑自己的优劣势,也不管自己兴趣爱好在哪里。上去就是一通学习,结果哪一个领域都是一知半解,浮于表面。这种水平,钱根本轮不到他来赚。
除去运气因素,在一个领域有所建树并能长期赚到钱的,一定是那些目标坚定,在领域内持续深耕,并对细节了如指掌的人。
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务必要考虑清楚,这个知识对自己的目标有没有用,这个能力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否则,结果很可能像老赵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得不偿失。
2、能力太多,反倒会让人失去竞争力;
我们公司的HR说过:“如果谁在一两个行业干过10年,那他大概率是精英;如果谁在三四个行业干过10年,那他是精华;如果谁在五六个行业干过10年,那他是神经病。”
这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力太多,涉及的领域太广,必定会导致核心竞争力的锐减。
比如老赵原来的核心能力是设计,但他这两三年一心扑在其他不相关的领域,导致他的设计能力跟不上行业要求,客户不满意,赚的钱自然也越来越少。
3、别人成功时,少看结果,多看过程;
老板喜欢对员工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看过程,只看结果。”这是对员工做事效率和个人能力的一种考验。但是换了情境之后,这话就不再适用了。
比如老赵说,互联网上哪个牛人一场活动收入多少之类的。如果你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就要被坑得体无完肤。
我不是不相信,而是说那是一个结果。是那个人或那个团队经过多长时间策划,多少时间沉淀,调用了多少资源后才产生的一个结果。
而很多新人,根本看不到这个过程,以为很轻松能做到,那就很容易像老赵一样,被忽悠瘸。
总之,在知识付费的时代,要想让自己更厉害。一定要围绕一个目标去打造自己的能力,并坚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看待别人成功时,少看结果,多看过程。这样才能做到目标坚定,并在自己的领域有所建树,获得成功。
各位朋友,你身边有像老赵这样学得越多,反而赚得越少的人吗?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