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的海防和塞防之争

1870年,清王朝正处于外敌入侵的危急关头,由此爆发了清王朝的第一次真理大讨论。这次大讨论主要围绕着海防和塞防的争论展开,并最终以左宗棠代表的塞防取得胜利。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次讨论的经过。

这次讨论的起因是由于外敌的入侵展开的。当时中国的西北地区既有沙俄武装盘旋在伊犁,又有阿古柏盘踞在喀什等地,而且海疆也不安稳,日本接连进攻中国的台湾岛,因此清政府围绕海防和塞防展开了讨论,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海防派的的李鸿章和塞防派的左宗棠。

海防派的李鸿章等人认为海防和塞防“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大力发展海军事业。但左宗棠提出了不同意见,左宗棠认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如果一昧的忍让,最终可能会导致列强的得寸进尺,因此上其主张收复失地。在这种情况下,二人周围逐渐形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势力,最终以左宗棠的主战派取得胜利。

其实左宗棠说是塞防派,还不如说他是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定维护者。据史料记载,左宗棠不仅通晓塞防事务,而且对海防也有涉猎。比如左宗棠去西北之前是闽浙总督,福建水师和福建船政学堂是他一手建立的。在左宗棠回来后又是台湾建省的主要推动者,可以说左宗棠是近代清政府中少有的开明大臣,因此上左宗棠提出塞防是有根据的,其本人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由此才提出来先稳定西北的政策。

反观李鸿章其人一直在主张海防事务,他认为西北地区迟早会被列强侵占,既然如此,还不如早日发展海军,壮大海军的实力。但从李鸿章发展海军的状况来说,形势却不大好。他雄心壮志发展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可以说将几十年的发展付之东流。光发展海军有什么用,没有高素质的指挥人才都是白发展。一场甲午海战展现出了北洋水师的实力,最终海防派也趋于没落。

再转过来看左宗棠,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只养了四万左右的军队,而且基本上没用朝廷的给养,他的军费基本上都是从商人胡雪岩那借来的,因此上人们常说左宗棠忠心为国、一生清廉,这也是有根据的事。而李鸿章其人则有些爱财,在其发展海军的过程中不知中饱私囊了多少,因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也比较符合李鸿章本人的气质,其本人爱国心或许有,但做的事情恐怕有些出格。

左宗棠在取得清政府的支持后,就向胡雪岩贷款充当军费,之后不顾年老的身体,一路随军征战。在其富有远见的指挥下,先后打败阿古柏和新疆的叛乱分子,之后又和沙俄军队较量,最后收复了伊犁等地区。如果说没有左宗棠的收复失地,可能这大好江山的一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就再也回不来了。因此上,我们都得感谢左宗棠的塞防谋划,没有左宗棠,这些地方可能都回不来了。

虽然说历史上的人物有双重性,因而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人物,但是对于左宗棠和李鸿章二者小编更倾向于左宗棠,原因无他,就是单纯的喜欢。其实不管是李鸿章还是左宗棠,他们都为清朝的复兴做出过努力,只不过都是于事无补罢了。历史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滚滚车轮只会向前迈进,这是必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