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袁洁:为什么年轻人大都喜欢西方文化?

袁洁/摄影

这篇文章来自于一次授课的现场语言记录。

当下的年轻人为什么都喜欢西方的东西,比如西方的音乐,西方的电影,崇拜西方的文化输出?他们是崇洋媚外吗?不能简单的这么理解,应该要看到西方为他们带来了什么。

在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也正是人格确立的时候,他需要的是被鼓励与认同,对“我”的极度肯定让他们得以自信,而西方文化中恰恰强调对个体的价值肯定,从小外国父母就告诉小孩:“你很不一样,你与众不同”,在美国申请大学的表格里要体现这个孩子到底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在美国人价值观里,个体的差异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这是心灵层面的。在身体层面,西方文化也同样提供了支持,对人类欲望的肯定簇生了当下的整个商业社会,以西方为价值观导向的商业社会强调消费,强调欲望,甚至认为解放人类欲望是一切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些都是个体自我价值的外延。

可以说,年轻人在西方文化价值观里获得了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支持。

那和西方相比,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我们并不太强调个体,“地球缺了谁都能转”“你没什么了不起的”我从小就听这些话,无形中我就纳闷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我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人人都不重要,那么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赞美个体,相反往往压抑个体的价值与存在感,这点是非常与西方文化不一样的。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并不觉得“人”本身有什么了不起的。这里要强调一下,认为“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绝非贬义,而是在中国文化中对“人”的思考是另外一个维度的,在这宇宙之中有比人更为重要的存在,这个我们放到文后去谈。

人到底是了不起还是没什么了不起,这两点是中西方文化差距的最大表征。这个表征引发一个终极命题——什么是人?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乃至触犯天神,这是西方文化逻辑的原始命题,他作为一个神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觉得人类值得他这么做,人类与众不同,他们优秀,甚至堪比神。同样,巴别塔是西方人文价值观的雏形——人类要爬到一个由自己建造的高塔上,干什么?试图与神对话。最终上帝害怕人类的坚韧与智慧,恐惧于被造物者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如此强大,于是他拆掉了塔,混淆了人类的语言,让他们被迫放弃与神对话的野心。

希腊神话中神都不是完美的,而是有人类一样有缺点有欲望,这不是对神的诋毁,相反,是对人性的巨大赞美,这里的赞美是全盘接受的,既赞美优点,也赞美缺点,可以说对人性毫无保留的赞美让西方文化里注入了“何为人”的终极思考。这是原始命题,是他们文化的根基。有了这个根基,才有了现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雏形。

与东方价值观相比,西方价值观是“自恋”型,努力树立“我”,我们可理解——赞美我执。

中国文化不好吗?当然也非常好。我觉得我们看的更远,更高。人,是自然的产物,是五行和合的产物,是元素,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当西方努力强调人的与众不同的时候,我们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一棵树、一只鸟、一朵花其实是一样,这不是对人的贬低,也不是对树、鸟、花的贬低,而是真正的平等,中国的价值观里不需要对人特殊的关注和照顾。这点区别于西方“自恋”式的模型,我们强调“关系”式模型。所有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都在努力破除“我”——消除我执。

再展开来说,人不比一朵花高贵,那么花和人的关系就是平等的,花与人的关系不是用来装点人类家居环境的服务式关系,而是互相需要,互相滋长的关系。我们看花,花看我们。我们养花,花养我们。人是自然万物中最普通的一员,于是中国文化是怡情式的人文精神,适合养生,修为,是内收的文化。没有“我,因为你就是我。可以说我们是一个非常辩证的文化,绝非二元对立。

“和谐”这个词现在被理解为一个治安词汇,不吵架不冲突就是和谐,这是简单理解了,其实它更应该理解为一种文化词汇,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所谓和谐,就是万事万物均平等,又都很重要,任何事物都互相牵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文化其实没有好坏与高低,但必须要说,现代社会是西方文化主导的商业社会,相比于西方文化,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弱势文化。如果非要比个高低,或许可以这么说,西方文化适合做事,中国文化适合生活。

我想最好的状态是年轻的时候多接触西方文化,开智,增强执行力和标准。年级大了可以接触中国文化,圆融一切。年轻人喜欢西方文化没有错,但不代表西方文化就是绝对真理,随着年级的增长,回头看,东方智慧对人的要求其实更高。

——完——

 作者介绍:

袁洁

摄影教师,影像评论者,青年策展人

长期关注于当代影像批评与大众摄影教育。本科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获美术学硕士。现为吞像摄影创办人,北京电影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特聘讲师,出版书籍《光的喜剧—有关摄影的想象》

如果您喜欢袁洁老师的专栏,下面这些您应该不想错过~

【专栏】袁洁:他排斥任何业余者,我眼中的罗伯特.弗兰克

【专栏】袁洁:有涯的人生

【专栏】袁洁:双11,过于孤独的喧

【专栏】袁洁:小确幸的日本生活影像

【专栏】袁洁:多少年过去,你病好些了吗?

【专栏】袁洁:附庸风雅考

【专栏】袁洁:理查德.艾维顿写给父亲的一封信

【专栏】袁洁:南北异

【专栏】袁洁:还是那点执着放不下

(0)

相关推荐

  • 深情的思念吴老袁老!!!

    ​2021年5月22日, 这是个黑色的日子, 吴老袁老同时刻离我们远去, 何以敢想? 举国悲哀江河似伤泪汪汪. 天地"三抖"受惊吓, 哀痛沉悼似雪花飘向何方? 悲声豪放挂心间把您思 ...

  • 此上帝非彼上帝——哲学漫谈之二十五

         在人类早期社会环境里,人的社会属性主导着社会的运行,人类整体上普遍具备自觉服从集体利益的大我意识,(唯物主义认为)这种意识延续于类人猿的群体生活,同时亦直接构成当时人类的潜意识,这意味着,当 ...

  • 价值与文化:导读

    <批判性思维与沟通>的第一部分,"为论证建构概念框架"包含前三个章节.我们已经读了第一章和第二章,现在就要开始读第三章. 第三章名为"价值与文化", ...

  • 所有认为自己了不起、自高自大者,都很滑稽,这只能说明他的无知。

    所有认为自己了不起.自高自大者,都很滑稽,这只能说明他的无知. ◈ | 作者:雪漠 ★ "自矜者不长","不长"就是不能长久.自矜也是一种炫耀.表现,认为自己了 ...

  • 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被郑渊洁“翻牌子”?

    在郑渊洁的世界里,似乎没有儿童与成人之分,无论年岁几何,都需要童话的力量. 作者 | 世昕 编辑 | 语境 郑渊洁又上热搜了,这次还是因为评论回复. 6月28日,一张郑渊洁微博评论区截图走红网络.图中 ...

  • 【专栏】袁洁:春风沉醉你不醉

    郁达夫 手上有从图书馆借来的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闲来无事的时候会翻一翻,我大学那会看过他的书,但这次看全然感觉是不一样的,也许年纪增长,阅了一些男性,也阅了一些自己,于是有些描述就鲜活起来,不觉得只是 ...

  • 【专栏】袁洁:洞穴外的母亲

    袁洁/摄影 1. 有很多人都描述过春天.在美国诗人T.S.艾略特最为著名的<荒原>里他这样开头:"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回忆和欲望,让春雨挑动着呆钝的根.&qu ...

  • 【专栏】袁洁:正走在一条千年的老路上

    袁洁/摄 前几日起看了濮存昕演的话剧<李白>,很好,濮存昕的表演自是不用多说,倒是让我对编剧郭启宏有了初识的好印象. 之前对李白的认知停留在诗人的身份之中,看了话剧之后,才知道原来他其实也 ...

  • 【专栏】袁洁:说到爱

    袁洁/摄 我陪着一个好朋友去了一趟宠物医院,她的宠物猫耳朵里进了一个棉签. 在那个倒霉的雾霾天气里,我坐在出租车上,看着窗外的北京,滑稽可悲,我就像一个吸尘器一样贪婪地求生着吸入这些乌脏的空气,用没心 ...

  • 【专栏】袁洁:还是那点执着放不下

    袁洁/摄影 他们说这一生一世就这一生一世.可我不信. 我上几世有点弥留没忘干净,这世仿佛总在给我招手,按不住的零星记忆,克拉玛依的黑油山,油自觉涌出地表,说明那地底下是块大油田,按不住的,总有喷出来的 ...

  • 【专栏】袁洁:他排斥任何业余者,我眼中的罗伯特.弗兰克

        1947年,23岁的罗伯特.弗兰克离开家乡瑞士,和那个时候大部分青年选择的目的地一样,逃避古老疲惫的欧洲,前往一个新兴的热土--美国. 面对镜头,弗兰克拉低了帽子,仿佛拒绝被解读 可他并没有赶 ...

  • 【专栏】袁洁:南北异

    袁洁/摄影      毫不夸张的讲,二十多岁的时候我才很顺畅的把广州和广东分清楚,地理老师看到这篇文章请不要怪我,我不算是一个好学生.搞清楚一个是省一个是城市后我又花了点时间搞清楚了广西竟然和广州是挨 ...

  • 【专栏】袁洁:代谢时光,2017年

    袁洁/摄影 刚当老师那会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个作文题--<我的摄影观>,后来我就放弃这个作业了,因为大部分人完全写不出来,引经论点的弄了很多摄影名人名言后再把脚注和摘抄加上,一篇很感性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