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东西不妨多看看

【往期回读】

野炊   滕三爷    会餐

小小报刊亭    我不是老师

小女生送我礼物    弟弟

致谢王慧骐先生——兼谢“丁中广祥”

我帮老师建房    家有小姐

看不懂的东西不妨多看看

宝应县   顾茂权

常识告诉我们,越是高雅的艺术,越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但一开始接触。都难免感觉不懂,有点欣赏不了。要学会欣赏,得靠熏陶。芭蕾舞、交响乐这些国外舶来品洋玩意,个个如此。中国的,以文学为例,先不说《诗经》《楚词》,就连唐宋八大家的美文,不懂古文,断不了句子,就够“猜”一阵子;既不懂文句,自然不会理解内容,欣赏就更谈不上。

不过不要紧,只要你肯学,肯下功夫,慢慢就通了懂了。譬如看昆曲、听京剧,开始接触时感觉云蒸雾罩,别人叫好你茫然,好像眼晴耳朵都有问题。经年累月之后,终于玩味出唱腔身段管弦笙箫的妙处,于是你被熏陶成戏迷,每每跟着摇头晃脑起来。当年越剧《红楼梦》拍成电影,不知多少一越剧老太太一次又一次地去影院过“红瘾”。她们一遍遍走进影院,一回回哭出剧场,彼此相见,个个眼眼睛肿得像铃铛,哭完了,明天还要来看。哭,还要来看,还要来听,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讲到这里,我真心为那个艺术遇到知音的时代而喝彩而欢呼。读书亦如此,常识告诉我们,读懂、读透一本难懂的好书,特别是一辈子读进一部经典作品,肯定胜过读很多本一般的书。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演讲中告诉听众,他在中学曾利用一个假期背下了《孟子》,有些内容当时确实不懂,囫囵吞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加,慢慢就都懂了。杨先生特别指出,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好处就是,他在年轻的时候,教你背诵一些东西,储存起来,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消化,来懂得,来体会。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的审美标准降低到令人寒碜的程度。譬如收视率极高、影响深远的春节联欢晚会,必须人人一看就懂,人人一看就笑,才能挑大梁。雅俗共赏的作品当然好,曲高和寡、意境深远的作品也不能说不好。也许正因为有曲高和寡的东西在前面引路,雅俗共赏的作品才能雅得上,才能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

从不懂到懂,从不会欣赏到学会欣赏,从无意识懂得知识与道理到有意识去品读文艺经典,这是一种转变,也是审美进步的过程与升华。而说到底,审美的过程,就是一个看不懂到审得美的过程。与其执著于那些懂了的东西,不如多看一点不懂的东西,体会从不懂到懂的喜悦,这也是人生的历练,此乃曲经通幽处、无限风光在险峰是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