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偏头痛妙方5则01川芎茶调散来源:宋·...
治偏头痛妙方5则
01
川芎茶调散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荆芥,白芷、羌活、甘草,细辛,防风,薄荷叶。
功效:疏风止痛。
方解:头痛的原因很多,川芎茶调散所治头痛,系外感风邪所致。
方中川芎善治足少阳和足厥阴经头痛,羌活善治足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足阳明经头痛,细辛善治足少阴经头痛,合而用之,可散诸经风邪,而止偏正头痛。
其中川芎为头痛要药,治外感头痛尤不可缺,本方以之命名,正是强调其在方中的重要作用。
“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所以除用以上疏风止痛之品外,又以荆芥、防风、薄荷辛散上行以助之。
其中薄荷用量独重,意在搜风散热,既助疏风止痛之效,又可清利头目。
然纯用一派辛散疏风之品,则恐升散太过耗损正气,故佐以甘草益气安中,和药缓峻,并以苦寒的清茶调下,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引热下行,使散中有守,升中有降,则无祛风伤正之弊。(汤头歌诀)
主治:外感风邪之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症见恶风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可用于外感引起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额窦炎、感冒、流感、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所致头痛等病症。
加减:若风寒偏胜者,去薄荷,加紫苏,倍细辛;风热头痛者,去羌活、细辛,加菊花、蔓荆子、钩藤;头痛久治不愈者,加僵蚕、全蝎、桃仁等以加强搜风活血通络作用。
附记:汤剂不宜久煎。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而阳气亢盛所致的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02
散偏汤
来源:清·陈士铎《辨证录》
组成:郁李仁、柴胡、甘草,川芎,白芷,白芍,香附,白芥子。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方解:“偏头痛一证,多因风邪上攻,病久邪入于络,经络瘀阻,则不免气滞痰凝,偶因寒暑、郁怒所触,则举发无常。
此方妙在重用川芎,佐以白芷,使其辛窜走头;以香附行气,芥子涤痰,柴胡引入少阳经,使其直达病所,发挥疏导经络作用。然诸药多辛烈窜散,又以郁李仁、白芍等柔润之品佐之,甘草以协和之,则不致有偏弊之患。“(欧阳履软)
主治: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等。可用于各种血管性头痛(偏头痛)。
加减:若见便溏者,去郁李仁;伴瘀血者,加丹参、红花;偏头痛久不愈者,加炙僵蚕、炙地龙等。
03
头风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建华方)
组成:木贼草、钩藤、白蒺藜、菊花、僵蚕、白芍,枸杞子、川芎,生石决明(先煎),全蝎粉(冲服),丹参。
每日1剂,分2次温服,并将全蝎粉分成等份用药液冲服。
功效:平肝熄风清热,化瘀通络止痛。
方解: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
其发作特征为单侧头痛或痛由一侧转向另一侧,伴有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视觉异常、偏盲等先兆,间歇期如常人。
根据临床表现,中医称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六经之病皆可致头痛,但肝经头痛较为多见,乃肝郁化火或肝阳过亢,上扰清窍使然。
本方为自拟经验方,适应于肝经风火所致的偏头痛,其辨证要点为头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痛时伴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等。
方中木贼草本为“去翳明目要剂”,此方乃取其“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散”(《本草求真》)而清头目,故为主药;
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
04
偏头痛方
来源:赵锡武《赵锡武医疗经验》
组成:生石膏,葛根,赤芍、钩藤、苍耳子、柴胡、蔓荆子,黄芩、荆芥穗、薄荷、生甘草,全蝎,蜈蚣。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祛风散火,镇静止痛。
方解:本方所治之偏头痛,乃风热上扰,清阳不升所致。
故方中用荆芥穗、薄荷、蔓荆子、苍耳子疏散风热;石膏、黄芩清泄肺胃之热,阻其炎上之势;头侧为少阳经循行之处,故用葛根、柴胡透解少阳之热,升发清阳;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有助于疏风清热诸药作用的发挥,并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全蝎、蜈蚣疏风,镇痉,通络,止痛;甘草与赤芍相伍,缓急止痛,乃师仲景芍药甘草汤之意也。
主治:偏头痛,其痛随触随发,痛止如常。可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加减:头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
05
神圣散
来源: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组成:麻黄、细辛、全蝎、藿香。
功效:祛风散寒止痛。
方解:风寒外袭,客于空窍,则偏头痛作。故方用麻黄、细辛、藿香祛风散寒;配以全蝎通络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脑风及洗头后伤风,偏头痛甚者。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伤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瘫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