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学而第七章 修身大能
《学而》的第七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原名卜商,比孔子小44岁。
“贤贤易色”,这句话虽然只有四个字,但是比较难理解,第一个“贤”是名词作动词用,指的是尊重贤人;第二个“贤”是名词,贤人。“易色”,“易”是意动用法,把什么当成简单的、不在乎的、不注重的事;
“色”,指的是外貌脸貌。有人说,这里是讲选择老婆的标准,“贤贤易色”,选老婆或者看待自己老婆的时候,要注重内在的贤德,而轻视外在的相貌。这当然延伸出来的。
孔子讲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中的“色”,和这里“贤贤易色”的“色”,其实指的是同一个意思,两句话的道理也一样,就是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不能过分注重外貌;不能因为一个人满脸都是尊敬,就以为他是非常忠诚的。我们要注重内在,透过脸上的表象看到内心的本质。
尤其是做领导的,有一大帮手下,有一些人好像不尊敬,有一些人格外尊敬你。这时候就要头脑格外清醒才行,不能因为有些人格外尊重你,就认为他忠心耿耿、办事得力,那些表面上和你关系很疏远的人,就以为他什么也不干,甚至怀有二心。
很可能,和你关系比较疏远的这些人,反而是你的得力骨干。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君子之交,是不会表现得那么亲密的,凡是和你过度亲密,勾肩搭背,恨不得把一切都献给你的这种人,反而很可能怀有异心。
齐桓公的宠臣易牙,把自己的儿子杀了,做成肉饼送给国君吃,得到了齐桓公的信任。反而到最后害死齐桓公的,就是这样的看起来忠贞不二的小人。
我们看人不能光看外貌,要透过外貌去看他的内心,看他的本质,看他的品德。
“事父母能竭其力”,我们古代讲“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孝顺父母的时候竭尽其力就好,不用比谁给父母钱多,谁给父母的钱少。父母的几个孩子,有的过得好,有的过得不好。逢年过节,有的孩子给1万块钱,有的孩子可能100块钱都拿不出。你不能说拿1万元的就是孝子,拿不出100元的就是不孝。
有可能啊,拿出1万块钱给父母的,1万块钱对他就是九牛一毛,反而拿不出100块钱的,可能100块钱就是这个孩子的所有的家产。那谁更“孝”呢?我们判断的标准,是谁尽了全力。这样,我们甚至可以说,拿钱少的孩子可能更孝顺,因为他奉献出来的是他的全部。
“君能致其身”,就不再多讲了,封建时代讲究对皇上唯命是从,“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那就是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就是言而有信。一个人言而有信,就值得信任;值得信任,这样的朋友才能长久。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样一个人:他在家里面,不在意老婆长得漂亮不漂亮,而是注重有没有品德;与外人相处的时候,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脸貌看到一个人的内心,看人不会出现偏差;孝顺父母,能尽其力;报效国家,能够奋不顾身,忠孝两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遍天下。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完人。所以子夏说“虽然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虽然他说他没有上过学,没有什么学问,但是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有才学、有大学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