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笔下九嶷山
自夏朝大禹筑紫金台遥祭舜帝以来,开启了祭舜礼制先河。
历朝历代,数不清文人骚客或慕名前来九嶷山谒陵朝圣,或赋词歌颂舜帝美德,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灿烂的“文化瑰宝”。
▲彭晓葵|摄 绝美九嶷山之娥皇千年望夫君
1、帝王祭九嶷
《大清一统志》记载:“禹南巡,至衡山,筑紫金台,望九疑山而祭舜”;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前210)始皇出游,“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祭虞帝于九疑山。”
《资治通鉴·汉纪十三》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冬,上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祭虞帝于九疑。”
宋祖建隆年间(公元960-963年),当时的道州刺史、检校太保王继勋奉诏重修九疑山舜帝陵,知制诰张澹奉敕撰碑。
《太平寰宇记》记载:“舜庙在县南六十里九疑山,乾德六年敕置。九疑山在县南六十里,永郴连三州界山,有九峰参差,互相隐映,湘中记云:九峰状貌相似,行者疑之,故曰九疑,舜所葬,为永陵是也,秦皇汉武曾望祭焉。”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四年则亲拟祭舜陵文,遣编修雷燧赴九嶷山祭舜,现留有祭文。
2、屈原颂九嶷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诗人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赞道:
“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3、司马迁定论九嶷
司马迁二十岁时出游,在亲自“探禹穴”“窥九疑”后,为舜帝立传,并定论舜“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
▲唐顺富|摄 水墨九嶷山
4、蔡邕铭九嶷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因上书论朝政阙失而获罪,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
其间曾到过九嶷山,写下了传世铭文《九疑山铭》,雕刻于九嶷山玉琯岩摩崖上。
铭文为:
岩岩九疑,峻极于天。
触石肤合, 兴播建云。时风嘉雨,漫润下民。
芒芒南土, 实赖厥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
克谐顽傲, 以孝蒸蒸。师锡帝世, 尧而授征。
受终文祖, 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
遂葬九嶷, 解体而升。登此崔嵬,托灵神仙。
5、诗家吟九嶷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诗文大家李白、杜甫、刘长卿、刘禹锡、柳宗元、李贺、杜牧、苏轼、陆游等,都曾登临九嶷山,揽九嶷之秀,谒舜帝陵园,留下了流芳千古万代飘香的翰墨。
比如李白在《远别离》一诗中云:
“九嶷联锦皆相似,重瞳孤魂今何是?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杜甫的《湘夫人词》、刘长卿的《斑竹》、刘禹锡的《潇湘神》、柳宗元的《与崔策登西山望九嶷》、李贺的《湘妃》、杜牧的《斑竹筒簟》、苏轼的《九疑吟》、陆游的《舜庙怀古》,无一不把九嶷山或与舜帝或与斑竹紧紧相联。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曾在永州任司马一职,并在《舜庙祈晴文》中:“勤事南巡,祀典以跻,此焉告终,宜福遗黎”,肯定了舜帝南巡,崩葬九嶷。
在《柳宗元集》中,收集其诗文674篇,涉舜的就有37篇。
▲彭晓葵|摄 云想衣裳花想容
6、徐霞客游九嶷
明代大地理学家徐弘祖(号霞客),在《楚游日记》里详尽地记载了他从丁丑三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初一,在九嶷山考察的过程和观感。
徐霞客在《楚南游记》里说:“始知在箫韶南者为舜陵,在玉琯岩之北者为古舜祠。后人合祠于陵,亦如九疑司之退于太平营,苍桑之变如此。”
▲王彦斌|摄 九嶷旭日绕晨雾
7、何绍基书九嶷
清代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字子贞,官翰林院,国史馆总纂,四川学政。
何绍基不仅在九嶷山玉琯岩摩崖石壁上留有行草作品,还于同治元年季夏为告即位皇帝遣湖南布政使恽世临赴九嶷山祭舜帝陵时亲自担任书石官,在九嶷山舜帝陵留下了用正楷书写的祭碑。
▲胡正春|摄 人间仙境
8、毛泽东咏九嶷
伟人毛泽东著有《七律·答友人》一诗:
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这深情的咏唱巧妙利用了古典神话传说,想象力瑰丽斑斓,情景交融,从神仙世界写到现实世界,由忆念之情转向对祖国欣欣向荣的感奋之情,可谓举重若轻、自然婉转。
▲刘 向|摄 九嶷山上白云飞
9、郭沫若歌九嶷
中国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在歌词《湘累》中写道:
“层层绕着的九嶷山上的白云,微微波动着的洞庭湖中的流水呀,你们知不知道他,知不知道他的所在呀!啊!九嶷山的白云有聚有消,洞庭湖中的流水有汐有潮,我们心中的愁云呀,我们心中的泪涛呀,永远不能消,永远只是潮。”
▲覃保英|摄 舜陵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