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具有收藏价值
珐琅彩是康熙年间发明的非常美丽的彩瓷,它是彩瓷中最璀璨的明珠,康熙年间以至于清三代的官窑珐琅彩几近天价.
珐琅彩瓷器是中国瓷器生产工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产物,堪称中国古代彩绘瓷器中的佼佼者。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是一种非常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它始烧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正、乾隆两朝;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 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器特殊的画面效果是十分重要的鉴定因素。珐琅彩器与五彩器比较起来,其区别等同于国画与西画的区别。在颜料上,珐琅彩为进口颜料,这种颜料所含矿物成分与国产颜料不同,比如其黄 色是氧化锑,这种黄更加娇艳,呈色也更稳定;其红色是以金子烧出,为深浅不同的粉红色,深如胭脂、淡似蔷薇,十分美丽。其他的色彩也较五彩丰富,色调也柔和多变。在画法上,五彩为纯粹传统的中国画法,而且有民间年画与版画的特点,以浓重钢劲的线条勾勒为主。珐琅彩有的为西画法,注重体面明暗和透视关系;有的为中国工笔画法,细腻柔媚。颜色的调和与上色方法也不同:五彩以胶水调和上色,又类似水彩画,颜色是透明的,呈现明丽、滋润的效果;珐琅彩以油调和,另外珐琅彩的玻璃釉中含有氧化砷,它是一种乳浊剂,因此珐琅彩与油画和水粉画一样,颜色不透明,经过层层的颜色堆加或晕染,可以取得薄厚浓淡的丰富变化、细腻柔和的肌理质感和物象的立体光感。
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 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珐琅彩多以灰白色珐琅为地(也兼有黄 色地),并用红、黄、蓝、白、绿、赭、紫等几种颜色的珐琅釉作画,颜色品种不甚丰富。表面光泽度差,釉料施用浓厚,砂眼较多,反映出珐琅釉料质地尚不精细。
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
珐琅彩瓷是清康熙五十一年开始创烧的,近期香港苏富比将拍一件珐琅彩的花卉纹碗,7000万元起拍,估计又会过亿。看纹饰应是该时期烧制的器物,胭脂红底呈色很不均匀,花瓣和枝叶的勾线也不够精准。但毕竟是初创,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尤为可贵的是它的创新,将铜胎珐琅的料用在瓷胎上,为后世呈现千瓷百态的精美瓷珐琅器,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我佩服康熙帝的大胆创新!更钦佩雍正帝对中国陶瓷艺术的痴迷和执着。在他执政的短短十三年时间中,竟然为世界创造出了那么多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为烧造出惊世骇人的珍瓷,他集全国顶 级画瓷高手于内务府,最繁盛时竟多达几十人,清史有记载的画珐琅高手有唐岱、宋三吉、邹文玉、戴恒、冷牧、贺金昆等等;其中唐岱以“山水深厚沉稳”著称画坛,戴恒长于花鸟,也是水墨珐琅的高手。这些画珐琅的宫廷画师在进入宫廷之前已蜚声艺界,独步画坛,都是当时首 屈 一 指的丹青高手。故在他们笔下绘画的珐琅器其精美程度可想而知。珐琅器上往往诗书画合璧,题在上面的书法也是名重一时的高手,为戴临、徐国正等人书写的字,娟秀而不纤弱,气静神闲,与瓷上的画风相得益彰。雍正帝对创作的作品出新意者即予以重赏:一次,邹文玉用墨彩珐琅画山水,颇出新意,其亲自御批“赏纹银二十两。”足见他对宫廷匠师的尊重。为让珐琅彩的烧制过程中能随时加以修正,他在京城三处地方设立小窑场:一处是他弟弟的怡亲王 府,一处是圆明园,一处在如意宫。让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烧好素胎器运京,让最容易出纰漏的绘画、书写和烧制过程全放在身边完成,以便于随时钦点修正。他亲历亲为已到了极为细微的地步,从画稿的审核到每一个部位的确切位子,均一丝不苟,非达到增一分则多,减一毫就少的精准程度不可。加之雍正帝本人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力,凡他审核的御用真品均呈秀雅隽美的艺术冲击力。历来有雍正无大器之说,倒不是雍正朝真的没有烧制器型恢宏的大件器,早期受康熙朝的影响,也烧制过一些大型器。后期就偏向小巧玲珑之型,大多以小器取胜。小器件件大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