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推荐 | 经内镜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结肠血管畸形观察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年12月第2卷第12期(中)总第24期

经内镜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结肠血管畸形观察

朱振  陈磊① 王璐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扬州 225000】

摘要:

目的:探讨内镜下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结肠血管畸形的疗效。

方法:对经内镜检查确诊的42例结肠血管畸形患者予内镜下1%聚桂醇注射液多点注射硬化治疗。

结果:首次硬化治疗后42例血管畸形患者均无复发性出血,两次治疗后有效率达100%。

结论:内镜下1%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结肠血管畸形是安全、有效的,尤其适用高龄不能耐受手术者,并可进行反复治疗。

关键词:

肠道 血管畸形 硬化治疗

文献编号:

1008-1879(2011)12-0091-02

结肠血管畸形是临床上较少见的疾病,一般指正常结肠黏膜下畸形静脉以及毛细血管所发生的扩张性病变,以下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有研究[1,2]表明,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血管畸形可占 51.1%,其中结肠血管畸形已成为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老年患者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我院近1年余经结肠镜明确诊断42例结肠血管畸形患者,予经内镜下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行结肠镜检查2452例,发现血管畸形42例,男33例,女9例,年龄17-71(51.41±17.28) 岁,其中38例因反复黑便或解暗红色血便入院,4例因腹痛原因待查行结肠镜检查。

1.2 诊断标准

肠镜下结肠黏膜血管表现为小的斑片状、点状或蜘蛛痣样粗大畸形扩张,或见活动性出血或血痂附着。参照文献[3]将结肠血管畸形分为四型:Ⅰ型(局限型):血管呈局限性扩张,直径约为1cm,呈圆形或条状;Ⅱ型(类蜘蛛痣型):病变呈斑点状鲜红色小团块,并向周围放射,类似皮肤的蜘蛛痣;Ⅲ型(弥漫型):血管扩张呈弥漫状,范围较广,鲜红色,反光强,与正常黏膜分界较模糊;IV 型(血管瘤样型):病灶呈紫红色团块,约3~4cm 大小,稍隆起于粘膜,质地似海绵状,分界清楚。

1.3 器械与方法

OLYMPUSCF-240I型 肠 镜,WILSON-COOKMHI-1可调静脉曲张针,1%聚桂醇注射液(化学名:聚氧乙烯月桂醇醚,陕西天宇制药有限公司)。肠镜检查发现病灶并定位后,在内镜直视下采用环绕畸形血管+畸形血管中央直接注射1%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每次注射3-4个位点,每点注射1-2ml,以注射局部出现灰白色隆起为标准,总量一般不超过10ml,如有活动性出血,即局部喷洒8%冰去甲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出血量减少后再行硬化治疗;以畸形血管面积缩小程度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①显效:面积缩小>75%或完全消失;②有 效:面积缩小25%-75%;③无效:面积缩小<25%或硬化治疗后未能止血或止血后短期内复发。治疗2周后复查肠镜,如出现无效则行第二次硬化治疗。

1.4 结果

42例结肠血管畸形患者30例表现为Ⅰ型,12例为Ⅱ型,未 见Ⅲ、Ⅳ型畸形血管。病灶主要分布于升结肠36例,横结肠4例、降结肠1例及乙状结肠1例;38例黑便或解暗红色血便患者中肠镜检查 14例有少量渗血,18例见新鲜血痂附着。发现病灶后予1%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后均未再有复发性出血,2周后复查肠镜显效32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效及有效率达90.48%;有效及无效共10例患者经第二次硬化治疗后有8例达显效,未见无效患者。

2

  讨论   

结肠血管畸形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4.5],以20-30岁和60-70岁两个年龄段为发病高峰。青少年的血管畸形大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有关,先天血管从浆膜层一直到黏膜下层、黏膜层,其管径未见逐渐减少,甚至呈锐角进入黏膜层,这必然导致病变处血液交换障碍,易产生出血、坏死,且暴露的血管易受到机械损伤引起出血;而老年患者的结肠血管畸形与肠黏膜的慢性缺血、结肠血管退行性变有关,是老年人反复出现不明原因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之一。

结肠血管畸形的确切发病率不清楚。我院近1年余结肠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为1.71%,与国内文献[6]报道基本一致。血管畸形主要位于升结肠,占85.7%,这与右半结肠的内径较大,在肠腔压力相等的情况下,内径大的部位肠壁张力高,易造成粘膜下静脉回流障碍,形成血管畸形,临床多表现为反复发作性黑便或血便、继发性贫血和休克,主要依靠结肠镜、胶囊内镜、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检查明确诊断,消化道钡剂造影对本病诊断价值不大,但可作为鉴别诊断的手段。选择性肠系膜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需在活动性出血且出血速度大于0.5ml/min时才能发现病灶[7.8],而胶囊内镜费用较高,一般医院无此条件。结肠镜诊断结肠血管畸形是最好的选择[9],具有高敏感性和非创伤性,且可同时用于治疗。内镜下治疗结肠血管畸形可采用高频电凝、激光、金属夹、氩离子凝固术(APC)等方法。我科采用硬化治疗,利用1%聚桂醇注射液多点注射,使畸形血管周围纤维化,压迫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并且1%聚桂醇注射液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并产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促使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使畸形血管萎缩消褪。在38例因下消化道出血经肠镜诊断结肠血管畸形硬化治疗后能迅速止血,二次治疗后有效率达100%,且未见复发性出血,未出现传统硬化剂如鱼肝油酸钠、平阳霉素等引起的过敏反应、硬化剂外渗致组织变性、坏死及继发性溃疡、穿孔等并发症,且无高频电凝的组织粘连风险,无 APC、激光和金属夹的较高器械及技术要求。由于内镜下硬化治疗等的开展,结肠血管畸形的手术治疗仅仅用于多次内镜治疗无效、危及生命的大出血以及诊断未明而反复出血的患者。

总之,内镜下1%聚桂醇注射液硬化治疗结肠血管畸形具有简便、安 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低的优点,且可多次内镜下进行治疗,尤其对高龄、合并心肺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中国硬化网

微创硬化治疗技术推广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