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中国最美古村落大赛优秀奖部分作品展示
虚度凤凰坞的秋光
陈于晓
陈于晓,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散文诗》《长江文艺》《散文百家》《文学报》等,多篇作品入选年度选本,曾参加全国第十四届散文诗笔会,著有《路过》《不动声色》《听夜或者听佛》等。
游走古镇(散文)
剑熔
镇子有多古?才算得上古镇。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镇子,经历岁月的风雨到现在称得上古镇吗?
不顾这些,走起来。在端午前夕,我和我的老朋友来到位于陕西铜川的千年古镇陈炉。
别具一格啊,一张旅游名片在印台的土地上闪射耀眼光芒。
古镇特色的建筑,自古以来,民居都是青一色的砖窑,以台阶式格局分布在炉山的山体上,窑顶作为上一层人家门前的场地,确实有着一番回味。这也许是身处大山中,为了节约土地和耕地缘故,选择这样一种建筑形式更合适。从低处向上看,民居建筑如渭北的“布达拉宫”一样朴素、雄伟,虽没有金银财宝等珍贵的东西,仅这些民居建筑以及现仍使用的明代门楼,和遍地分散的古窑炉,便是一件件无价之宝。古窑炉坐落在路边,或村子里的避静处,无声无息,它的辉煌与燃烧只作为历史收存,“十里窑场,灯火不息”的场景也作为文字收进史书。而现存的现代化窑场已改写了“灯火不息”的场景,更环保、更卫生。
在立地坡村,除了看到的古窑址和涝池以及东圣阁、娘娘庙外,有一处“三眼井”将我吸引过去。这眼井是一眼老井,被村子包围在其中,成井于元代,经历了风风雨雨,见证了陈炉的变迁。井的上口有石板,石板中央被凿成三个圆孔,比桶的直径稍大一些,其目的是人多了互不打扰,不影响其它人的打水,此井现已被保护起来。
在陈炉,最值得一看的是“罐罐墙”,像一道亮丽的风景,风行于国内外。什么是罐罐墙,起初我只听说过,没有见过。真正见到是在九十年代,被它的朴素、它的容貌、它的别致所吸引。之后,我注意收存有关“罐罐墙”的来历。陈炉的地势如盆状,中间底,周围被山梁围起来,这样一种地质结构,造成民居出现这样的特色。依山筑窑而居,错落有致,排山而上,层层叠叠,相互参差,窑洞密集,道路狭窄。而在这一条条不宽的路边,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垒墙,时间不会太晚,我想,这或许原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困难,没有活钱,又想把院墙垒起来防止偷盗;二是看到当地有废弃的"匣钵",当垃圾扔了就扔了,何不拾来垒起院墙,既省钱又能垒墙防盗,何乐而不为呢。久而久之也形成一种习惯,延至今日。有心者还把废弃的"匣钵"用来盛上土,种上花草、蔬菜等,既可以绿化,又可以食用,放置于围墙之上、院内、门前,或道路两侧。如今行走在陈炉曲折的小路上,“罐罐墙”己成为一道过目不忘的风景,就是这道风景被摄影者、速写者拿去发表在国内外报刊上,让陈炉古镇一下子名扬四海。
陈炉古镇还有一特色,那就是瓷片铺路,来解决雨天村路泥泞、行人不便等问题。聪明的陈炉人,让瓷文化在网状的小路上吟诗作画。
“笼帮铺的陡坡坡,燎渣垫的泥窝窝,窑背堆的炉灰灰,院里镶的瓷托托,罐罐坛坛垒墙墙,瓮瓮缸缸填豁豁,炕砖盖的偏房房,一十三省数咱阔……”陈炉的民谣就是这样对罐罐墙等进行描述的。
陈炉制瓷始于北周,而且是宋元以后古耀州窑延续生产的唯一窑场,因“陶炉陈列”而得名,有“陶场南北三里,东西延绵五里”之说,千百年来,陈炉镇瓷业兴盛,炉火不熄,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东方古陶生产的活化石”,有“东方陶瓷古镇”之誉。
记得父亲给我讲过,在五六十年代,下店的许多人用架子车装了麦子等,套上驴车沿坡而上,那时路很窄,坑坑洼洼的,要走好多里土路一直到坡头的上店村,用粮食换了碗,也就是粗瓷海碗,以及缸装上车,又从山上拉到山下,游走乡村能换的就换,能卖的就卖,有时运气好,一车缸和碗一天就完了,乐的人家笑着唱起秦腔“打道回府”。说到这里,陕西人爱吃面,用陈炉粗瓷老碗盛了面,碗大面少搅起来方便,那味道绝美。
在古镇,除了制瓷还有近年崛起的陈炉石。
这种石头埋在地下,我见过的石质坚硬,通体黝黑,且用手抚摸数分钟石的表面,特别是珍珠上便见油质光泽,温润细腻。表面隆起的纹理清晰突出,或山水状,或人物状,或文字状,或古风状,极富有高浮雕之感。东山石与华原磐玉石属同一山脉,将奇石置于空中,以石击之,会发出悦耳的声音在空中慢慢散去。据说,过去这种石头可以制作一种乐器。
我去过陈炉无数次,收藏有凤鸣壶、倒装壶,以及形态多异的陈炉石。古镇陈炉,穿越千余年的风雨,在岁月中变化身姿,在日月里写就大美诗篇,在时光里描绘不老而有诗情的画卷。岁月依旧,古镇的古写在脸上苍老的皱纹里,写在疯长的麦田里,写在炉火滚滚的火苗里,写在人们的笑脸上。古镇有诗、画、乐。诗是赞美的句子,画是绘就的画卷,乐是出自奇石的乐曲。老了,就迈动双脚,到各地去走走、逛逛,看一看祖国的大好河山。
作者简介:剑熔,男,原名李建荣,系中国煤矿作协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铜川市作协副主席、《江西散文诗》杂志副主编。出版有诗文集《山野风铃》,诗集《风牵着的手》、《家园书》、《矿脉》,长篇小说《凤凰岭》。在《人民日报》、《诗刊》、《中国铁路文艺》、《阳光》、《海外文摘》《天津文学》、《边疆文学》、《延河》、《飞天》、《山东文学》、《青海湖》、《黄河文学》、《西北军事文学》、《椰城》、《雪莲》、《上海诗人》、《星星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潮》、《诗林》、《诗江南》、《诗歌月刊》、《绿风诗刊》、《散文诗》、《诗选刊》、《中国散文诗》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文字。
树影摇蜀口
彭文斌
过石桥,便湮没于蜀口洲的无边绿波翠浪中。春风浩浩荡荡地一遍遍梳理,恨不得将每一个角落都涂上浓浓的绿色。蜀江分明就是系于绿岛腰间的翡翠玉带。
植被不是一般的迷人。茶园飘着新芽的气息,如婴儿粉琢的脸,嫩,清,不惹一丝尘。数不过来的树木站得遍地是,撑着大大小小的冠,挺着粗粗细细的腰,穿着仲春的衣裳。走近蜀江村,一棵又一棵硕大的古樟瞬间抢占了我的视线。忽然想起王阳明游学蜀口打造洲时写下的句子:“树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眼前,绿树合围,秀竹掩映,正一个现实版的桃花源。有人牵着牛、扛着犁走过。有人挑着桶、戴着草帽走过。有人不辞迢迢,跑到泰和县的乡下来踏青寻幽。我便是一个悠闲的寻幽人。
阳光使树影膨胀起来。古樟探出新枝,刻意制造青春故事。我愿意沉浸于这种善意的氛围里。房屋一栋又一栋恭候于路边,打着树的旗号壮色,除了宁静,还是宁静。几头牛驮着树影,在散满落叶的草坪上休息,轻轻柔柔地甩着尾巴,树影在牛背上跳跃、变幻。蜀口洲追随动物的身姿,摇曳起来。
村庄的始祖墓就在小道边,紧挨着谁家的院子。古村似乎习惯了跟祖先混住的感觉,丝毫没有瘆人的阴影。有祖先的目光激励,蜀口洲怎能不风生水起、人杰地灵?明清时期,这儿仅欧阳一姓便培养出200多位举人、21位进士。多姿的庐陵文化,由此可窥一斑。
蜻蜓张着透明的翅,蝴蝶亮着浓妆艳抹的外表,在花间敞开心扉,吐露什么。翻过晒着白萝卜片的围墙,迎面是黄花,蜜蜂已捷足先登,开始今朝的甜蜜事业。更远的那些飞檐,等着我解密往事。
转弯,豁然开朗。一块偌大的场地,一座灰色的大宅,一口碧绿的水塘,构成蜀江村的经典画面。宅院是祠堂,曾建有“复亨堂”,为读书之所,数百年间,村中才人辈出,众多子弟实现龙门之跳,百姓喜欢称之为“进士书院”。池塘名“墨钵”,系学子们洗笔砚的地方,常常水如墨烟。古祠的外门上,悬挂着“三世宪台”、“兄弟尚书”、“父子进士”三块牌匾,将书香弥漫的历史娓娓道来。祠堂正在维修,工匠们干得热火朝天。我默默行走于其间,仿佛又见王阳明、解缙在这儿抑扬顿挫地传道、授业、解惑。云朵镶嵌于天井之上,青石牢牢地抓住泥土。一段精彩的文化史,隐藏于瓦片和梁柱之间。而“墨钵”,早已是一池碧水空流。我无意复古,只想表达一种敬意。读书,使蜀江村的蓝天变得纯澈。
“复亨堂”之侧的巷道铺满鹅卵石,与蓝天白云深情呼应。不期遇见一座红石砌就的皇冠形墓,乃宋代欧阳国辅长眠之所。此墓面对一棵樟树、一个墨钵池,契合风水的吉祥要求。炮竹屑散落四周,如红泥,表达后人对这位四世祖的缅怀之情。我惊讶于蜀江村民的豁达洒脱,他们与先祖作着邻居,似乎可以随时交流、商榷、传递信息。这是一种少见的景观。
“崇德堂”当为蜀江村的圣地。宗祠的魅力和影响力在这里得到完美诠释。一座朱红牌坊屹立,犹如在沉缓地回忆往昔“五经科第”时的荣光。野草维系着天井的盎然生机。“宫保尚书”、“奕世翰林”、“朝天八龙”、“鸣阳三凤”……每一块牌匾的背面,都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藏着蜀江村曾经的语言、理念和处世哲学。最蔚为大观的是进士牌匾,21位欧阳氏一脉的先贤,越过时空相聚,点亮故乡的文化灯盏,照亮着祠堂,也照亮着游子的回乡路。
巧遇欧阳小宝,一位在南昌经营生意的蜀江村年轻人,此番专门陪同朋友参观故乡。他动情地叙说记忆里的乡村,一点一滴,一鳞半爪,像掉落于地的花瓣。牌坊下,一位长者在缓缓地扫地,从容不迫。欧阳小宝说,这是蜀江欧阳宗亲理事会的会长。说话间,会长朝我们善意一笑,他给我送来一本理事会编辑的《蜀江探奇——庐陵文代古村蜀口洲》,我如获至宝,直觉得宗祠亲切起来。
更亲切的是那些拂拭不去的身影。“慎独”的明代礼部尚书欧阳德,“仕虽通显,家居肖然”的吏部左侍郎欧阳铎,步父亲后尘再登进士第的欧阳塾,与弟同榜登科的欧阳嵩,他们有一项共同的评语:公正廉洁,为官正直,不畏权贵,关心苍生。他们是蜀江这棵大树的婆娑枝叶,与村庄一道饮岁月之酒。
显然,欧阳小宝乐意向来人推介故乡。那些历史幕后的先贤,投下一树树影子,不需任何花俏的修辞。蜀江因此鲜活。
一座四面环水的小岛,一个文章节义的村庄,仿佛古庐陵文化遗落的浓墨,数百年怎么也化不开。人们在寻觅欧阳一脉人才济济的秘笈。我更愿意沉缅于那些古宅在阳光下张开飞檐的影像,更愿意想象授课的先生们俯身在“朱钵”池畔清洗朱笔的情形。春水已暖,鸭们先知。家家流水汇聚于此,年年岁岁,渐成气象。香樟仰天低啸的影子依旧是蜀江村这篇作品的妙笔。也许,王阳明正是站在赣江边的一棵香樟树下突然涌起“树影翠浪涌,花落彩虹流”的句子,受蜀江文风的感动,挥笔题写了“复亨堂”三字。也许,解缙正是与友人欧阳永坚沉醉于赣江、蜀江相爱小岛的真情,吟咏出“日望赣江千帆过,夜观蜀口万灯明”的赞誉。水运成就了蜀口洲的葱茏时代。欧阳小宝说,商人、水手、造船者曾经给村庄带来了生机,也留下许多传说轶事。我发现巷边的一幢老屋墙壁上写着“公兴糖行”、“代客”等字样。欧阳小宝告诉我,历史上蜀口制糖颇有名气。眺望着江上往来船只,树影摇波,鸬鹚闲看云起,我感觉到了一个地方的甜蜜光阴。
菜园就在宅子外,车前草长得茂盛,油菜籽在花期之尾登场,蜂蝶自古是常客。村道被郁郁葱葱的香樟掩映。这些乡村的庇护神,总是不肯老去。欧阳小宝引我们走到那棵村民誉为“神树”的古樟下。据说曾有人锯枝以拓路,却莫名其妙地废了一只胳膊。我仰望,无数枝干盘曲,仿佛群龙欢舞,叶落仲春,别有深意。也许,我就是蜀江村里的长衫学子,正沐浴数百年前的阳光。
沿赣江,穿绿而行,眼前忽然辽阔起来,江水淹绿,风吹蜀口,江中隐隐飘过来一块泛着黄绸缎光芒的洲头,这便是金沙滩。心胸被历史打开,蜀口的往事重重叠叠,在万顷碧波、一岛绿树中婀娜呈现。坐着,嗅着草,听江水歌吟,谁说我是过客?
走进一家院落。一棵香樟在屋顶撑开华冠。一对老夫妻正笑盈盈地拿秤给游客称黑豆。围墙外是更多的樟树,它们共同举起蓝天,构成一幅暖心的图画。树影摇曳,应是古村的语言,赠我一路。
[作者简介]
彭 文 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西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曾获全国第七届、第八届铁路文学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图书奖,中国徐霞客游记文学奖。已出版7部作品集,多篇作品被转载或入选文集。散文集《江右故园》被列为2016年“江西省文学创作重点扶持项目”,散文集《清风万里》入选2017年“江西故事中国梦”江西文学重点扶持工程。
清徐尧城村:历史深处的一页黄历
张带弟
一
城门、护城河、吊桥、烽火台
以隆重的仪式出世
尧王祭祖台、店铺、庙宇
无声无息地走远
尧王已远,城池已空
只剩下三街六巷七十二旮旯
和种着的庄稼
奴役着 世世代代不断轮回的自我
东一针,西一线的织补着黄土的裂纹
二
穿透黑暗 与距离 甚至是曲线
准确的射到塑像身上的南城门灯光
入夜映到殿内四角的月光
城外的叫声
出自城里殿内的蛤蟆
明灯 夜月
初心的始与终
尘埃的起与伏
囚禁于一页黄历
三
蓂荚草
只是一种草
乱草丛中,历尽轮回
生长出一根节气的拐杖
无意中遇到了尧王
与羲、和俩对兄弟
诞生了四季八节
尧城村的我
早已体面地做了尧王的子孙
却在蓂荚草上寻找
暖与冷
四
木质琉璃“昭裕楼”无踪无影
尧庙端端正正坐在村北
无梁殿,幸存者
徒子徒孙朝拜
一头磕下去
一念洞见了梦魇的绝望
或是虔诚的善良
庙门那把锁,睁着一只眼
面无表情的审视着不同的欲念
透视着天地良心
每一次走向你
我的灵魂摆渡于高贵的祭坛
一次次祈求你的庇佑 只求
做无欲无念的凡夫俗子
五
无金柱、无平棋天花板、无梁架
檐顶斗拱向里伸出,层层叠涩
直逼殿顶藻井心的太极八卦
与尧王端坐 唯有
风铃是动的
叮叮当当,不停地传颂
不停地收容,不停地忏悔
不停地摇晃
都静止于黑白
轮回中
均沐浴于万物之光
六
青砖、重檐、琉璃瓦
一直就活着
观音像,就是像而已
每次进去 恭恭敬敬
上香 磕头 许愿
观音慈眉善目
看着 心安
要说的话 菩萨都知道
不想说的话 也知道
一身疲倦 空度
我已经在想 一切 从头开始
七
圣母庙
一个四合院
没有封闭尧王母亲的出行
仰望 功德牌
我站在夕阳的余光里不忍回头
事到如今
功德箱空空
我,两手空空
八
倒座戏台
枋额敷满彩绘
花卉,双龙寄居木雕上
与娘娘遥遥相望
水袖甩起,人影晃动……
大人物,小跑腿
全挪在这不堪的戏台中
一场接着一场 表演
尧王母亲木讷地看了又看
有时候,我也远远地眺望
静静地细听
恍然,我也在戏中
恍惚那么一下
九
十几级的砖阶,立立的
小心翼翼地上去
不敢大声说话
送子娘娘、狐仙、财神、都住在这里
一个一个挨着 拜访
只磕头 不敢抬头
悄悄地 庄重地说着最肤浅的祈求
我似乎听见了嘲笑声
其实
我一无所求
张带弟,笔名 飘逸,山西清徐人,工作之余喜欢做美篇,写诗,看小说。少陵诗词文学社甘肃总社副社长,兰州分社社长。作品散见于《诗海选粹》《少陵诗刊》《槐花杂志》《平阳文苑》《东方诗韵》《山东诗歌》《并州诗汇》等平台和纸刊。2018年首届“精英杯”全国文学创作邀请赛,获二等奖。写作观:用最简练的文字,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
水东三帖(组诗)
周八一
十八踏
就用水阳江水清粼粼的浪花
洗净你沾满风尘的面容
漂泊的人哦,请站稳脚跟
莫回头,一步一个脚印
十八步,每一步都像曲折人生
经历的片段,难舍的情缘
当你迈上台阶,恍惚走过
灵魂缤纷的炼狱,生活苦累的节点
扑面的徽风皖韵,悠长
婉转,悄然融化你心中的积石
仅仅借用了五道井水甘冽的秘方
水东蜜枣绵甜的药引
大夫第
时光静谧。四百年的风雨
是否已化解马头墙斑驳的心愿?
水东街上,手指轻叩它门环的人
都是婉转岁月结下的有缘人
幽深的天井中,抬头看天
雨丝飘忽,打湿我纠结的头发
又一只紫燕,放下翅膀上的天空
屋檐下,梳理纷乱的羽毛
眼神明亮而仁慈
叫声温暖又清脆
水东老街
1350米路程,不算太长
1100年历史,不算太短
而你,或许要用一生的时光
才能读懂她的纹理
坐在临街的竹椅上,慢慢读吧
读她红灯笼透出的祥和
读她蜜枣飘逸的甜香
读她青砖灰瓦里光阴的静美
读她皮影戏无声的刀光剑影中
演绎的温馨,富足和安宁
或者,在月朗星稀的夜晚
读司泰和忠厚的家道
五道井纯净的遗风……
再走一走十八踏,让青石板上
幽幽蓝光,轻盈你归真的灵魂
作者简介:周八一,安徽铜陵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诗歌散见《人民日报》、《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安徽文学》、《散文诗》、《延河》等,有作品获奖并选入多种选本。
《神奇美丽的丹巴》
董徽
董徽 : 笔名~草山,居安徽宁国市,退休于市广播电视大。学,现长住南京。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学会顾问。宣城市诗歌学会会员。曾任本地党报专栏作者四年。在一些纸媒以及多种选本和网络上发表诗、文600余首、篇、以及古诗词800余首、曲。现担任 : 中国诗歌流派网编辑委员兼论坛主编。
你好啊,禾木 (组诗)
张靖
1 在禾木,你还期待什么
晨雾萦绕,鸟鸣啼破酣梦
河流的左岸
炊烟和人家揭开古老的面纱
在禾木,你还期待什么
比你更沧桑的村落,比你更简明动人
观景台上,俯瞰神的后花园
比你的欣悦来得更早的
是野花的芬芳和美好峰上金色的晨曦
在禾木,你还期待什么
远在天边的,已然近在咫尺
你听不见俗世的喧嚣
除了禾木河奔腾而过
一切都如你所愿,穿行静静的白桦林
在禾木,你还期待什么
小木屋那边,有人在喊你吃饭
2 一场深情
绝尘而来的爱恋里,你被一杯马奶酒迷醉
在禾木村,做一个简单的女人
被微风轻拂
拂过你肌肤的风
拂过牛羊吻过的草地,拂过花丛盛开的山谷
拂过呼啸而过的冰川,拂过戈壁荒漠
你只适合做一个简单的女人
梦里,醉里
不问乾坤,不问前尘后世
在木栅栏的乐谱里,被月光轻柔打开
醉里,爱里
一挂秋千,一畦蛙虫
原木搭建的小屋前
抬一只手臂,搭上另一只手臂
一场爱恋,继又一场爱恋
是深情,把你塑成禾木村一道柔美的风景
没有沙粒,没有遮蔽
远山含黛
俯瞰着,这娇小沉醉的人间
3 朋友
去禾木村,不用虚构风月
不需要制造惊喜
抵达,就是你给自己最好的馈赠
入布尔津,过贾登峪
风景都在路上
雪峰下的禾木河朝着喀纳斯河汇涌而去
携着天蓝碧绿,携着雪白的浪花
山回路转,你一而再的惊叹
就像牧民挥响鞭稍
驱使灵魂出窍的羊群,跟上来,跟上来
这是一个多么小的村落,如银河的一枚星子
被神留在人间,牧牛羊,牧山林,牧歌
马背上的布云和骑摩托的托汗
会打馕烤肉,会射箭弹琴,会酿马奶酒
他们叫你:朋友,朋友
他们和你一起喝醉,然后唱他们的民歌
你只管沉醉,轻摇
一曲哈萨克《心上人》
让你重温一袭白裙的快乐无暇
溯游到月光徘徊的水边:啊,心上人,啊心上人
你击节,唱和,沉醉 ,轻摇
直到,一颗毫无矫饰的泪珠,滴落
4,你好啊,禾木
你好啊,禾木,你好啊,禾木
在反复呼告的韵律里
重见你的晨炊,夕照
穿着皮靴的托汗,穿过马场扬尘而去
紧随身后的牧羊犬,忠诚不二
你好,草木之香,奶茶香,酒香
你好,半条街上飘着的烤馕香
你好啊,禾木
大风灌满松岭,谁的招魂号角吹响
大雪封山,图瓦人的婚礼正闹得火热
酒肉铺排
你珍藏的必定是舍得与人的
慷慨坦荡的遗风里
我多么希望自己从未恋爱过,没被伤害
更没有失去过信念
你好,禾木
愿你的天光好,山林好,鱼鸟好,火种好
你好,禾木
愿你源远流长,愿你的新娘好,孩子好
5 再见,禾木
再见,禾木,再见,禾木
再见,奔腾的河水
再见,沿途的花香
再见,禾木
红醉的秋,升腾的晓雾
再见,连绵的环山
走出你的簇拥,我满怀清芬:
爱你
如同自爱
再见,那欢喜的,自然的
还有奔赴而来的初见之心
我不生贪念
只愿在某个风清的夜,一声低唤
你推开柴门
携一缕皎洁的月光而来,落在窗前的木制摇椅上
附:
禾木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布尔津县下辖的一座村庄。位于新疆布尔津县喀纳斯湖畔,是图瓦人的集中生活居住地。是仅存的3个图瓦人村落(禾木村、喀纳斯村和白哈巴村)中最远和最大的村庄。禾木村的房子全是原木搭成的,充满了原始的味道。最出名的是万山红遍的醉人秋色,炊烟在秋色中冉冉升起,形成一条梦幻般的烟雾带,胜似仙境。在禾木村子周围的小山坡上可以俯视禾木村以及禾木河的全景:空谷幽灵、小桥流水、牧马人在从林间扬尘而过。2019年7月28日,禾木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作者简介:张靖,援疆教师。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及评论家协会理事。坚持“爱与美同行”的创作宗旨,作品以诗歌散文见长。有作品发表于光明日报、铁岭日报、诗歌月刊、鸭绿江等各级文学报刊杂志。
庆余,我远去的故乡
张瑞菊
细雨霏霏,坡上的马茹花淡淡的开着,我怀着浓烈的敬畏心情回到老家交口乡庆余村。初次听说庆余,是在小时候上坟的路上,爷爷说:“咱家是从七鱼里迁来的,是从第十代张金先人手里来的。”后来才知道“七鱼里”是庆余的俗称。前些年,在爷爷八十岁高龄时,协助族人修了族谱,爷爷是二十三世,我们这一支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2月)迁往现居住地本县梁家墕乡岩村已400多年,又繁衍十七代人。庆余主要有上村张姓和下村任姓两大家,历来文脉昌盛,民间流传:“庆余秀才满村跑。”如今,笔者虽后学晚辈,识浅笔拙,却因一路浸染着庆余的“四个文化”,即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家”文化,而感心潮澎湃,责任在肩。
(一)
庆余地势较高,坐北面南,北山雄伟,南域开阔,群山环抱,溪流环绕,版图、地形均呈“人”字形,如负重马鞍,又似展翅凤凰,是方圆罕见的风水宝地。村中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入山砖砌式窑洞,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几座大院均为二进四合院,有仪门,外院围墙直立高挺,有圆圆的瞭望窗,如镜镶嵌,大门两侧有沙石门柱,年久剥落,日渐圆融,里院多为上下二层建筑,两边分别有台阶,一遇到这样的台阶,我都要习惯性地登一登,数一数,想着楼上是否是小姐的绣楼,数数台阶是否正好是十三级。楼上檐椽如篦,间有损伤或残断,栏柱褐色苍苍,支撑着整个屋檐,其间雕花若云,延绵开去,令人浮想联翩,思绪万千,而一方方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风格拙朴的砖雕又让人不禁驻足,久久玩味,不肯离去。
在庆余的东南对面山头,矗立着一座宏伟的文昌阁,与村遥相呼应。文昌阁始建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占地约10平方米,高约20米。外观二层,阁顶六角微翘,正中葫芦顶直冲云霄。檐角凤尾反翘,底层作殿式厅堂,阁内二层檐高3.8米,顶层金柱用楼过梁承托,檐板彩绘色彩斑斓。阁脚下,常年不断,流水潺潺。周围古木苍苍,挺拔俊秀,其建筑风格颇具地方特色。文昌阁的修筑方位也颇为讲究,按中国老百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文昌阁选址于山头制高点。据老人们讲,主阁的两边建有配殿,前为连接配殿的斋房,配殿和斋房均有重檐,主楼顶上置有铜鼓一面,具有浓厚的古建筑特色。文昌阁建成已近300年,历经沧桑,风韵犹存。昔日文人春秋登阁、听风吟诗、赏景作画的场面已一去不复,而今天的后人到此一游,既可观清新秀丽的庆余田园风光,又可赏风格独特的古代建筑,不亦雅乎?
(二)
庆余村沟深梁高,地势险要,系兵家必争之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时期,为共、阎、日三方争夺的交错区。1936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在灵石播下革命火种后,当年8月庆余就有人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共灵西县委第五区分委会、区公所均设在庆余村。期间,灵西县委、县政府、八路军115师685团常驻庆余村。庆余人民踊跃参军参战,保家卫国,行政村长张吉山、张春生、张纯正、张银马等一批前辈为国捐躯,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张纯仪、张泽民、张纯恒等张氏骄子割爱离乡,转战南北,为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抗战期间,在庆余村先后创办了灵石抗日民族革命第二小学校和灵石县第二国民高级小学校,本土著名作家胡正、原山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郭璞、建国初期的灵石县副县长梁子言等知名人士从庆余高小参加吕梁剧社,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庆余高小也是原晋中市文联副主席、交口乡漫河村人温暖老师和我爷爷的母校。
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庆余也没有逃过日寇的子弹。就在两所学校设立前后的1939年3月16日(农历正月十七),日军100余人携带轻机枪等武器,从碾则墕出发,经温家沟村、庆余南原上袭击庆余村的我区公所军政人员。在庆余村架起轻机枪,扫射群众,当即被枪杀的有村里任福田母亲赵灵(49岁)、任龙福(53岁)、任麦全(52岁)、任孟锁的妹子任如意(14岁),赵连壮的父亲赵龙光(52岁)及其将要分娩的妻子刘春爱(26岁)、抱在怀里的小女孩(3岁)共8人,酿造了惨无人道的“庆余惨案”。庆余的子孙不会忘记,他们先辈的鲜血曾染红庆余的地,映红庆余的天,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今天,顽强坚韧的庆余人前仆后继,绝不会让先辈的血白流。
(三)
走在庆余村,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个麻花状花纹的闲弃碌碡,抑或是一个硕大的碾盘、磨盘猛然间窜入你眼帘,让你霎时忆起那个耕牛哞叫稻谷香的年代。我的童年亦是在那样的生存条件下度过的,只是离庆余故乡相隔约三十公里,步行需七个多小时。庆余地处石沟壑区,属交口河水系,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农作物以小麦、玉米、谷物为主。植被主要为草灌,乔木有榆、槐、椿、杨、柳等小阔叶树,灌木主要有荆条、酸枣等,以及山草、蒲公英、狗尾草、艾蒿等草本植物。野生动物有野兔、野鸡、田鼠等。庆余村地上地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总面积约6.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00余亩,人口600余人。20世纪60年代,庆余村发展集体经济,烧制过瓦罐。70年代村里通了电,80年代安上自来水,90年代普及了电视,21世纪前后,又实施了户通水泥路、户通自来水等工程,发展了养殖业,部分家庭用上了沼气。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1999年新建红圪塔梁至沟底的4米宽公路,2000年村投资6万元重修了村内的交通要道——洪沟崖路。1970年村大队投资5000元在西村口开凿的一条长65米、宽3.3米、高4米的土隧道也在2005年得到拓宽砖砌,红漆刷面,黑底门额上书三个金色行楷大字:庆余村,使人不禁怀古,蔚为壮观。据初步考证,庆余村在清康熙年间名为屈峪村,乾隆年间名为乞余村,光绪年间改为今名庆余村。几易村名,可以想象祖辈为此煞费苦心,最终改为“庆余”总算是如意了。但愿家人连年丰收,吉庆有余。
(四)
庆余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村里文人多,当官的多,有才华的多,被誉为文风之村。清代年间九品以上职衔40余人,民国年间,虽兵荒马乱,仍有二、三十人从事教师职业,建国后专科以上200余人,科级以上国家干部近百人,这离不开庆余张、任二家历来严谨恪守的“家”文化。
庆余的“家”文化从那些砖质或木质的匾额即如闻祖训,触目可知。比如,41号院(二民高)大门匾额为“三多”,42号院为“九如”,“三多”典出《庄子·天地》,意为多福、多寿、多子。“九如”典出《诗经·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成。”是福寿延绵,一切完满之意。“三多九如”表达了先辈的美好愿望。41号院二层匾额分别为“石渠”“天禄”“封典”,“石渠”“天禄”是皇家藏书之别称。史载乾隆六年曾下诏书,要求献书,说要“广石渠、天禄之储”,丰富皇家藏书。“封典”是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这说明此院前人或与皇家有关。任建壮院大门匾额“所其无逸”出自《尚书》,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君子所其无逸,知稼穑之艰难。”院内“桂瑞”对“松茂”。任建忠门匾额为“忠厚传家”,院内 “卜吉”,门锁下面的两半圆铁垫上均刻有“天官赐福”“长发其祥”“五子登科”等字样,以在进门出门的开合之间教化于心。其它如“日升”“凝瑞”“瑞风”“继其美”“庆有余”“谦受益”“平为福”“安且吉”“安而乐”“慎乃德”“泰而康”“耕读第”“笃庆居”“和致祥”“義昭是循”等均为行书又不拘一格,或厚实朴茂,或行云流水,无不体现出庆余人敦厚的性格与畅达的心境。
为传承忠孝,庆余村和周边一些村一样,也建有介神庙。关于庆余的介神庙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庆余村介庙原是建在上村庙圪塔的,其结构简陋,仅供村人祭祀。有一年,一场大风席卷而来,把庙建筑刮得东倒西歪,庙内一片狼藉,有一块席子被刮成了两半,一半刮到西庄村,一半刮到庆余村底,于是,两村人就在席子刮到的地方分别建起了介庙。庆余村每逢村中大事,就鸣钟为号,召集村民纷纷到庙底“上庙”圣公,场面浩然,香火不断,延续着庆余的子子孙孙……
雨依然淅淅沥沥的下着,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地上的小草被洗得更加葱绿,暮春时节,田里的麦苗如饥似渴地吮吸着这久旱而至的甘霖,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庆余故乡。
张瑞菊,女,70后,山西灵石人,曾用名张静静,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灵石县纯文学季刊《汾河》副主编。诗文散见于《山西日报》《都市》《诗选刊》《延河》等省内外报刊及多家民刊、网络平台。
好地方知子罗
作者:杨明菊
1.
你是一叶失落的方舟
在云海里飘荡
在风雨里隐忍
你是时光凝固的一块琥珀
包裹着生命的繁茂与脉息
云雾沐浴你清丽出尘
皇冠山俯瞰你容颜绝世
碧罗雪山给你雄性的仰望
高黎贡山是母亲宽厚的襟怀
背着长刀的爷爷
和吸着长烟杆的奶奶说
就算失去外界所有的呼应
他们也从没想过离开
吐一口槟榔
咂一口包谷酒
他们依然满足地说
这是我们的好地方知子罗
2.
哼着阿妈的摇篮曲
唱着阿爸的敬酒歌
用爷爷的老弓弩放一支响箭
在撵山狗的陪伴下
穿越岁月的风烟
抵达奶奶脸上的皱纹深处
雪水浇灌的老姆登茶
噗噜噗噜一遍一遍
用微醺的语调
复述着火塘边的故事
听说马帮在这里停留
听说有位姑娘去了客栈
听说怒江水清了又浑浊
听说姑娘唱了三天三夜悲伤的歌
听说……
3.
阿妈常常坐在门槛外
对着怒江水梳理长发
她的百褶裙上
嵌着青丝镶着白发
阿爸拨弄着三弦琴
刚刚劈开的木柴
散发着忧郁的清香
山林突然喧哗
傈僳妹子头帕上的红蓝流苏
绽放成明艳的花束
苦荞地里的山蜂野蝶
追逐着古老而年轻的味道
炊烟升起
带来漆油鸡的清香
在大路上散步的猪和羊
也和时光一道
走进了黄昏的山坳
只留下那一截一截的老墙
仰视着皇冠山上的煜煜金黄
4.
做你墙角的一簇头花蓼
蔓延着生命的艳丽与蓬勃
做你木楞房边的一株粉白李
吐纳着清冽的霜颜雪气
做你斑驳的土拱门下
那只瘦瘦的黄毛小犬
扑腾着阳光里的尘埃嬉戏
做你烟熏火燎的白灰墙上
那串用火炭写下的黑乎乎的电话号码
电话的那边
一定有人轻轻叮嘱
记得有个好地方叫知子罗
2019.7.21
简介 : 杨明菊,笔名寒焰,云南腾冲人,1997年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云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知名纪录片导演、制作人,自幼喜爱文学,曾在各级刊物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多篇,偶有获奖,著有散文集《朝雨轻尘》。
守望界岭口
文/锦衣夜行
守和望 是休戚相关的两个动词
前者的防御充满被动的意味
后者的主动带有防御性的警惕
想起战争 眼睛里就会有大雾升起
守望 曾浸透烽火血泪
也包容了历史沉寂
界岭口 北倚大山重谷 南望一马平川
界 汉蒙 界 耕种和游牧
修城筑池 安放洪武年那场战火
六百年来名字上一直前缀着 军事分界线
烽烟汇聚成沧桑 九宫格的布局背书着金戈铁马
长城踞于岭上 沉默 翎羽潜伏于此
长天之下 戍边人藏起弓矢 抖落肩上的硝烟
卸下枕戈难眠的积重 把静谧的夜 代代传承
夜真静啊 像刀剑出鞘前的屏息
像硝烟散去后的心悸
也像 噩梦惊醒后的茫然顾盼
时间楔入月城骨骼 崩塌离析中
村人脉搏生出青铜质感
月圆之夜 把月光拽成弦 挽起弓
将那条穿村而过的洋河 射向大海
锦衣夜行,本名:郑伟,供职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公安局抚宁分局。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公安作家协会诗歌学会理事;《诗探索》·天问中国新诗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公安文联作家协会理事;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公安文联副主席;秦皇岛市抚宁区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签约作家。出版个人诗集《静待秋水》,合集《中国诗人印象》,《中国诗人印象Ⅱ》。
重庆龚滩古镇
文:雷响玲
重庆,全国四大直辖市其中之一,是最年轻的直辖市,简称渝,也被美称为5D魔幻城市。行千里,致广大。近年热度居高不下,除了红岩村、千年古镇磁器口、李子坝穿楼而过的轻轨、洪崖洞、长江索道等网红景点,郊县还有很多迷人的地方,大足石刻、武隆天坑地缝这些旅游景点。今天,笔者要给大家说一说重庆酉阳县的龚滩古镇。
人们都向往良辰美景,世外桃源神仙般的生活,龚滩古镇就是美丽的桃花源,是我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它美在重庆,也美在你的心中。重庆龚滩古镇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还有旅游景点。它位于乌江和阿蓬江交汇处,与贵州省沿河县隔江相望。地理位置好,历史故事也多。天生神力的大将军项羽就在乌江挥剑自刎,始终不肯过江东,留下千古遗憾。
古镇悠悠,人文景观。龚滩古镇所在的地方过去曾是山崖峭壁,高峰峦叠嶂,善良的土家族人依山崖地势修起了一条条青色的石板路边,建起了吊脚楼群,其规模冠绝亚洲。得天独厚,举世无双,绝无仅有。
重庆龚滩古镇美景,一眼望去,江水青山,连绵不绝,婉转数百里,山河壮丽;江山如画,连环湖路,错落有致,别出心裁。比起同样古老的湖南凤凰古城,龚滩显得更加悠美,让你依依不舍,迷恋它的宁静休闲之美。
古镇两岸都是高耸的喀斯特山峰,连绵起伏,险峻峰高,居高临下,临近龚滩的乌江流域长年烟雾缭绕,仙气十足,神奇无比;尤其是清早和黄昏时分,江上飘荡的薄雾将古镇衬托得有如蓬莱仙境。千山万水,碧水青山,云雾缭绕,惟妙惟肖。
走在龚滩古镇,三三两两的亲朋好友,文人雅士游山玩水,好不遐意。这里保留了浓郁的土家族文化氛围,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这里远离喧嚣,没有过度的商业化,比丽江古城更加静美悠雅,适合旅游小住和静养休闲。我正是喜欢龚滩古镇的清爽朴素和幽静雅致而再度重游的。
古镇上的一条条石板路,更加显示出这个古镇的历史悠久,串起了龚滩古镇的前世今生,让人充满更多的好奇。上下石阶同样是游玩时的必体验项目,爬坡上坎,山城步道,古镇石板路,这也是巴渝地区的特色。天赐良园,巴山蜀水,尽情舒畅,值得一游。
数不清龚滩古镇有多少级石阶,道不尽的古镇千古情缘,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欣赏美景美石(食),来过之后,只知道每一级石阶都有一段故事。穿越时空的隧道,续写不老的古镇情怀。爱亦悠悠,情亦悠悠。古镇游玩,爽心悦目,江水滔滔,青山隐隐,古色古香,其乐无穷。江山如画,美景天城,无论在那一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城魅力,古镇情缘,青山绿水,巴渝人家,尽收眼底,回味无穷。
历史悠久的乌江过去曾是沟通川、渝、黔等地的重要水域,龚滩则是乌江和长江流域重要的货物中转地,同时也是“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起点。“醉生梦死”在魅力无限的乌江,人间天堂的龚滩古镇,果然名不虚传。
中国不少古镇兴于磁器、盐业、丝绸等等,龚滩古镇也是如此,当地至今仍留传着“钱龚滩、货龙潭”的说法,如果不是古代盐业的兴盛,就没有如今如梦似幻的龚滩美景,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龚滩古镇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蜀汉时期,至今有一千八百年左右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龚滩古镇几经兴废,其行政地位也不停变化。如今的龚滩古镇,既是文化符号,也是乌江流域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就像一位内敛的美女,不事张扬,却美出仙子的模样。让人迷恋它的魅力,让人着魔它的美丽,让人陶醉在它的美景如画中。
龚滩古镇的石板路流传着有关盐业的故事和背夫的传奇,各种木雕则散发出土家人骨子里的雅致,告诉世人曾经的繁华。变的是岁月流逝,不变的是龚滩古镇美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镇悠悠,我心悠悠。
现如今,吊脚楼依然成群成片,一排排、一层层的连着古镇情缘,守望着青山绿水。唯独盐业已经成为历史,让人们充满着对古镇的遐思。古镇不光有美景,还有故事。闻听这里有传奇的背夫路,充满好奇心,我们一路探索。边走边看,沿着石板街向前,我们走到了背夫路。所谓的背夫并不是指女人背着自己的丈夫,而是指背货物的男人。山路陡峭,是他们的辛劳造就了龚滩昔日的辉煌,也见证了古镇繁荣发展。
龚滩古镇群山环绕,水路连接八方,很难有一座古镇的地理位置像龚滩一样。即使在繁花似锦的今日,这座古镇也如秘境一样,镶嵌在武陵山脉中间。天地之间,富有灵气;青山绿水,溪水长流。
龚滩古镇迷人的景色,闲适的生活氛围吸引大量学生和画画爱好者前来写生,在我们的两天行程里便见到很多。当然,还有很多旅游爱好者,也来一睹古镇风彩。道不尽的人间仙境,说不完的古镇传说,让古镇更加神秘莫测。
龚滩古镇的古迹很多,但并不是每个古迹都很显眼,历史的痕迹往往就在一个不经意的拐角处。像桥重桥、纤夫路、西秦路、三抚庙、周家院子、半边仓等景点都很有特色。如果要把所有景点看完,三天三夜都不够。
行走间,我注意到一旁的古老石碑,石碑叫永定成规碑,是为规范当时的脚夫、力夫、夫头的工钱而立,是龚滩繁荣的见证者。时光飞逝,岁月如歌,春去秋来,唯有古镇美景一尘不变。
在龚滩古镇,有一座供奉治河功臣的川主庙。龚滩石板街旁的川主庙为供纪念战国治河功臣李冰而立,他在四川任职期间大兴水利工程,解决了水患问题并引水为农业所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被奉为川主,其民间地位接近于水神。功不可没,相传至今,山水之间,细水长流。
接下来的是,传奇的土司楼。土司楼也叫冉家院子,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为砖木结构楼房,是酉阳冉姓土司后裔第三十代传人寓所,大院保护完好,为龚滩古镇最能代表当地土家族文化的院落之一。不光看点好,还有历史价值的。
再来看的是,西秦会馆欣赏特色表演。西秦会馆是陕西盐商张朋久在龚滩建造的院落,因为外观有点像庙宇而被当地人称为"红庙子"。西秦会馆宏伟壮观,细节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栩栩如生,建筑设计巧夺天工,堪称一绝。
现而今,这里不仅是一个观光景点,更是龚滩重要的表演场景,轮番上演富有土家特色的歌舞、戏剧和祭祀仪式。旅游之余,欣赏一下巴山蜀水的文化盛典,可是不错哦。
我们观看的是夜间场,时间在晚饭过后。演出在戏台和天井小广场进行,首先是祭祀仪式,紧接着有面具阳戏、上刀山及融合农业文化的舞蹈,最后是摆手舞。最惊险的是上刀山,每一步都让观众倒吸一口冷气,而表演者却悠然自得,毫发无损。让古镇景区看点又提升了一个高度,“高大尚”上档次,真是游得其乐融融,妙哉,美哉!
乘船游览如诗如画的龚滩百里画廊。早晨起来,印入眼帘的美景是乌江被薄雾笼罩,百里画廊有如人间仙境,世外桃源。我们一行几人徒步来到游船码头,准备乘船游览百里画廊精华段。欣赏美丽风景,秀丽江山如此多娇。
在龚滩古镇愉快的玩耍,风景唯有这边独好。游船徐徐开动,眼前的景色不停变幻。江中视觉看龚滩是另一种梦幻感觉。真可谓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魅力四射的乌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流经贵州沿河和重庆的彭水、酉阳等地,其中彭水到贵州沿河段约132公里范围享有“千里乌江,百里画廊”的美誉,景艳四季,美传八方。其中尤以龚滩古镇附近一段景色最是壮美,山水一色,蓝天白云,被称为精华中的精华。简直是人间天堂,举世无双,景色宜人,精彩绝伦。
重庆乌江百里画廊的地貌和桂林阳朔相近,但山色比漓江两岸更加雄壮。山美水美,山水之间,船行江中,人在画中是行程最明显的感觉,尤其是上午雾气未散之时,意境更加悠远。古镇悠悠,快乐无悠,江山美景,流连忘返,尽兴而归……
作者介绍:
雷响玲,笔名:绿水青山、男、汉族、大学本科、中共党员、1980年9月出生38岁、1999年12月参军入伍至2015年12月转业,异地复原自主就业。重庆市沙坪坝人,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注册安全工程师、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有多篇散文、诗歌、故事、小小说、纪实等发表于《新浪网》《中国作家在线》《中国诗歌网》《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巴渝文化网》《重庆市科协》《重庆市环境文化》《天涯诗刊》《昆仑文学》《大家文学网》《中国先锋文艺》《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南粤作家》《梦之路联盟总部》《军事报刊》《大西北诗人》等网络平台与报刊杂志。2018年首届全国“化泉春杯”散文大赛“新锐奖”、2018全国首届“我的父母亲”散文大赛“二等奖”、重庆市环境文化委征文“三等奖”2019年3月“左龙右虎”国际诗歌大赛“新锐奖”、2019年4月“文学高地”全国散文诗歌大赛“新锐奖”等奖励,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城文学编辑部编辑,月印无心佛教文化平台编委。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落大赛奖项设置
由《大家》微信平台《天涯诗刊》《山西日报》以及《西部散文选刊》杂志社、《中华民居》杂志社等联合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古村”散文诗歌征集大赛,历经半年时间,2019年8月底正式截止, 目前稿件已经达到3976篇,稿件来源范围广,包含了全国23个省以及海外文学爱好者。8月底经过初次筛选,共筛选出100篇优秀诗歌散文,9月中旬再次进行评选,最终特选出一等奖作品3篇,二等奖作品5篇,三等奖作品10篇,优秀奖作品15篇,提名奖20篇。
寻找中国最美古村落大赛奖项设置
一等奖三名,名家书画作品、岫玉奖牌(微刊将分期展示)、荣誉证书
二等奖五名,名家书画作品、岫玉奖牌(微刊将分期展示)、荣誉证书
三等奖十名,名家书画作品、岫玉奖牌(微刊将分期展示)、荣誉证书
优秀奖十五名,荣誉证书。
提名奖二十名,荣誉证书。
书画作品展示
一等奖奖品
二等奖奖品
三等奖奖品
王猛仁 笔名甘木,1959年生,河南省扶沟县人。河南省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周口师范学院兼职教授。诗作先后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星星》、《中国诗歌》、《莽原》等专业期刊发表;全国多处碑林和名胜旅游纪念地有书法作品勒石,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应邀出访美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2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新诗荣获《诗刊》社主办的“伊帕尔汗杯”全国爱情诗大奖赛优秀奖,《诗歌月刊》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新神采杯”爱情诗大奖赛特别金奖。2007年获“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称号,2011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2012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第23回中日书法家自作书展”。散文诗获2013年度、2015年度《莽原》文学奖,2013、2014《诗歌月刊》年度散文诗奖,2017年度(第十一届)中国散文诗天马奖,著有《养拙堂文存》(九卷)。
奖牌实物展示
感谢您的关注:《大家》欢迎您
大家编辑部
名誉顾问
吉狄马加|李敬泽|白庚胜|邱华栋|李少君|李一鸣|成曾樾|叶梅|徐坤|郭雪波|张 柠|张清华|赵兴红|侯波| 张燕玲|刘 年
顾 问
贺敬之 | 李瑛 | 黄亚洲 |燎原 |刘川| 雷霆|杨四平|金汝平|朱晓军|孙建军|吕贵品 |周占林|洪烛|潇潇|曹宇翔|罗广才|大卫|周瑟瑟|曹谁 |胡弦|韩嘉川|马启代|韩庆成|胡茗茗|张桂兴|安娟英|罗永良|梁志宏|路军锋|白恩杰 | 韩玉光 |梁生智 |三色堇 | 慕白|李不嫁| 匡文留 | 黄栋梁|大枪|施秀华|赖廷阶|铁岭范君|王俊才|于江龙|瞿永生
名誉社长 | 路军锋
社 长 | 白恩杰
名誉主编 | 孙振彦 | 田春来 | 蔡玉启 | 释圣静
主 编 西玛珈旺
编 委 |锦上|贺秀琴|徐祯霞 | 碧金雕|伍三权|冯兴龙|松雪远阳| | 子凡 |张常波 |王耀华|朱建燚
经典阅读:黄亚洲 周占林 李少君 胡弦 叶延滨 慕白 雷霆 大卫 三色堇 李不嫁 潇潇 杨四平 叶匡政 曹宇翔 汤养宗 周瑟瑟 马永波 雷平阳 沈天鸿 阎安 乐冰 曲近 王俊才 韩玉光 梁志宏 赖廷阶 纪洪平 王猛仁 秦巴子 大枪 铁岭范君 马慧聪 梁晓明 韩嘉川 曹谁 梁生智 班琳丽 西征 静川 爱斐儿 霜扣儿 王童 匡文留 白恩杰 路军锋 大海 鲁橹 胡茗茗 唐月 张靖 李克利 大梁 阿未 大连点点 高伟 川美 辽宁山子 湖北雪儿 朱积 蝶小妖 方文竹 付桂秋 朵拉 和四水 王川 姚树森 邓太忠 何金 老丹 吕贵品 施施然 陈广德 雨田 巩本勇 鹰之 宫白云 封期任 散皮 雾都蓉儿 花语 袁斗成 朝颜 曹三娃 姜华 胭脂茉莉 燕南飞 英伦 程红梅 冬雁 金汝平 芷妍长安瘦马 赵小北严小妖 汪抒 徐祯霞 徐庶 李解 金铃子 梅依然 铎木 空也静 铄城 白滢(陆续添加中)
大家纸刊:《天涯诗刊》《潇河》《昆仑文学》 合作微刊:A诗刊 太原头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