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江水英”与我合影(文/张垣)
“江水英”与我合影
文/张垣
一看此标题,也许有人要问:江水英何方名人也?大凡花甲以上的中国人都会不加思索地回答:现代京剧电影《龙江颂》中的女主角。而这个加了引号的江水英,则是赫赫有名的上海京剧院演员李炳淑。是她演活了这个顾全大局、贴近农民、颇接地气的龙江大队女支书,感动了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五次从电视直播里观看《龙江颂》,还亲切地接见李炳淑点赞道;"感谢你和《龙江颂》剧组,为五亿农民演了一出好戏!“因此,当年的中国农民在"江水英"与李炳淑之间划上了等号,毫不夸张地说,五亿农民都是"江水英"的追星族!
我是农民的后代,爱看这出为农民立传的好戏。1972年初,《龙江颂》剧本在《红旗》杂志发表,那时我在苏北东台县文艺创作组工作,供职中央乐团唱男低音的二表哥郁庆五最了解我的心,及时给我寄来《龙江颂》剧本,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连回故里过春节也随身带着,得空就看,百看不厌。春节后因病住院半月,我把《龙江颂》剧本带到病榻,对照剧本,插了耳机收听收音机里正热播的《龙江颂》,既欣赏到李炳淑的优美唱腔,又减轻了病痛,一来二去,竟背出了全剧。不久,我转到教育岗位,就把《龙江颂》带进课堂,不仅和莘莘学子一起吟唱江水英的《手捧宝书满心暖》名段,而且把剧中江水英接地气的"一花独放红一点,百花盛开春满园"“甘蔗没有两头甜”、“手心手背都是贫下中农的肉"等台词抄于黑板报,要求学生摘抄于日记,对他们的写作起到水涨船高的作用。不久,《龙江颂》唱进了银幕,我带学生一同欣赏,现身说法辅导学生写观后感,提高了大家的欣赏水平。后来我又被请进了人民出版社的《龙江颂》,《龙江颂》唱词书法版和曲谱版,四个版本的《龙江颂》伴随我度春秋,实在惬意!
作为小羊倌出身的乡村教书匠,情有独钟表现三农题材的现代戏,对舞台下的"江水英"也格外关注。凡是报章上刊载李炳淑艺术活动的消息和评论文章,我就剪贴于《京剧大舞台》剪报本,数十年如一日,乐此不疲。在上海世博会开场之际,沪上戏友向我透露了李炳淑将在综艺大观园亮相的佳音,于是我带着《龙江颂》剧本赶到了申城,终于见到了"江水英"。
2010年五一劳动节,我走进了由京剧名票张宇打造的综艺大观园,来自南疆北国的票友欢聚一堂票戏。十点半时,喜从天降,李炳淑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她身穿蓝底白花的上衣,如《龙江颂》中的江水英一样朴素,满脸笑容款款地走到票友中间,于是掌声响起来,大家围着她,有的要她签名,有的要与她留影,好一派追星风光!她不摆名家架子,来者不拒,和蔼可亲。我从挎包中掏出了珍藏38年的《龙江颂》剧本,希望她在扉页上签个名。她接过剧本,微笑着翻看,爽快地签上了李炳淑三字。我顺便呈上由我主编经营25年的《补天戏苑》报向她简要汇报,李老师感慨地说若是多点补天精神,那该多好。此时张宇先生要我拿着《龙江颂》剧本与李老师合影留念,这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票友们差慕地说:"你与李老师的合影含金量最高,也最有意义!“
是啊,一个从小赤脚走在田野上的小羊倌,能与"江水英"合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此刻,她已换上常在荧屏亮相穿的红底白花服装,在欢呼声中走到舞台中央,我面对面聆听她《手捧宝书满心暖》金曲,她在台上唱,我在台下轻轻哼:"毫不利己破私念,专门利人公在先。有私念近在咫尺人隔远,立公字遥距天涯心相连。"正如李老师在唱此曲的开场白那样:"《龙江颂》是我在39年前唱的戏,但此曲我常常唱,观众也爱听。"观众为啥爱听此曲?我认为江水英唱岀了"立党为公"的时代精神。无论是1998年的抗洪,还是2003年的抗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龙江精神"活写照。毛主席关于革命文艺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的教导,永远不会过时!
喜见"江水英",
感受龙江情。
更爱国粹艺,
补天鼓干劲!
这就是我交给李炳淑老师的观后感吧!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