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3)

1、小臣作父乙铜尊

西周早期

高20.1厘米,口径18.5厘米

1961年江陵万城北门外出土

酒器。侈口,长颈,鼓腹,平底,圈足。腹部饰云雷纹为地的兽面纹。器内铸铭2行7字'小臣作父乙宝彝'。

2、象首纹铜鬲

西周晚期

高9.5厘米,口径12.5厘米

1979年随州安居桃花坡1号墓出土

食器。宽折沿,束颈,弧肩,分裆,三锥形足。通体饰象首纹。

3、夔纹铜罍

西周早期

高18.7厘米,腹径24.7厘米

1961年江陵万城北门外出土

酒器。小口广肩,深腹。肩两侧有兽首衔环,环面饰重环纹。颈及圈足各饰弦纹两道,肩上部饰斜角云纹带,肩下部饰夔纹间以涡纹。腹饰垂叶纹,并填以相对的夔纹。

4、铜爵

西周早期

通高21厘米,流长17.2厘米

1958年蕲春毛家嘴遗址采集

酒器。长流,尖尾,菌形双柱,深腹,圜底,三角锥状尖足。一侧有双角兽首弧形整。腹部饰兽面纹带饰。整内侧腹部有铭文'酋'字。

5、北子铜簋

西周早期

高14厘米,口径21厘米1961年江陵万城北门外出土

食器。侈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饰云雷纹为地的细线夔纹,夔纹间饰两个浮雕兽手。内底有铸铭3行22字∶'寥作北子乍簋,用遗厥祖父日乙,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同出北子簋两件,形制大小、铭文基本相同。从铭文风格看,北子簋要晚于其他铜器,其文义是寥为北子乍作簋,用来祭享其祖父日乙。因此,日乙(父乙)、北子乍(北柞、小臣)、寥之间的关系为祖孙三代。

6、铜爵

西周早期

通高20.2厘米,流长6厘米,宽3.6厘米

1961年江陵万城北门外出土

酒器。宽流,尖尾,菌形双柱,深腹,圜底,三尖足。器身饰兽面纹。青铜爵最早见于夏代,商代以酒器觚、爵、鄂为基本礼器组合。在二里头遗址墓葬中随葬青铜容器者必有爵,其数量多少与身份有关。'爵位'一词即源于此。

7、铜枓

西周早期

长17.5厘米,勺口径2.4厘米,勺深3.1厘米

1961年江陵万城北门外出土

酒器。科为挹酒器,科身直口,垂腹,圜底,科柄弯曲。全器素面。铜科流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出土和传世均少见。

8、铜象尊

西周

通高29.4厘米,长29厘米

1973年黄冈吕王城外丰衣出土

酒器。象身披毡毯,双耳垂环。尊口提梁饰绳纹,象首立一武士,双手各持锐器背靠提梁。先秦时期湖北出土的青铜器少见牺尊,所发现的牺尊纹饰简单,,风格较中原、湖南等地出土的牺尊更为写实。出土时,象鼻略残,今修复。

9、龙纹铜卣

西周早期

通高28厘米,底径18.3×14.5厘米

1980年随州安居羊子山1号墓出土

酒器。体呈椭圆形,直口,鼓腹,圈足,有盖。盖上有圆形捉手。颈部羊首套接提梁。提梁饰夔纹,盖上和腹上部饰龙纹、弦纹,龙身曲处间饰圆圈纹。

10、曾大保铜簋

西周中期

高17.8厘米,口径21.5厘米

1976年随州万店周岗塔儿湾出土

食器。敛口,鼓腹,兽首耳,平底,圈足下附3个兽首长方足。器身饰窃曲纹、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底部

铭文被刮掉,隐约可辨4行24字∶'曾大保□用吉金自乍(作)膳毁(簋),用享□□万年臀(眉)寿,子孙永用之。'

11、人面纹铜铙

西周早期

通高44.5厘米,甬长14.5厘米,铣长30.8厘米

1955年罗田李家楼出土

乐器。直口,于微弧,柱状甬,甬部有旋。器面铸有长枚,钲、篆间有纤细弦纹、圆圈纹等。正鼓部近缘处饰一人面纹,于口内缘饰粗弦纹。该器已具甬钟雏形,上海博物馆所藏雷纹钟造型与之近似,是研究铙、钟演变的重要器物。

12、黾乎铜簋

春秋早期

通高25厘米,口径20.5厘米

1966年京山苏家苏家垄出土

食器。敛口,鼓腹,圈足。独角竖耳长舌兽首形双耳,有珥,圈足下有3个象鼻形兽蹄足。盖内及器身通体饰瓦

纹。盖内及器内底有铭文6行38字∶'佳(唯)正二月既死霸壬戌,窜(黾)乎乍(作)宝毁(簋),用圣(听)夙夜,用言(享)孝皇且(祖)文考,用句暨(眉)寿永令(命),乎其万人(年)永用。十(束)。''黾乎'为人名,为商移民的后裔。十即束,为族徽,见于父乙蕨、父乙鼎、且己藏、癸鼎及安阳殷墟西区出土的爵和觚、周昭王时期的厚趋方鼎。

13、象首龙纹铜方麟

春秋早期

通高52厘米,口长36厘米,口宽22.5厘米

1966年京山苏家垄出土

食器。甑、鬲分体,甑底榫圈套入鬲口。甑,折沿斜壁,立耳。鬲,方附耳,四蹄足。甑底有24个长条箅孔。甑身饰象首龙纹、窃曲纹。鬲腹壁饰8个目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