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一笑║我那遥远的小山村(散文)
我已很少回到生育过我的故乡,即使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因为,我家族至亲大都已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康庄大道,移居至县城或更大的城市。
古老的小山村,有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传说。村庄除了外村嫁入的妇女,其余都姓邓。邓氏族谱上有记载,上代开宗祖是从广东省梅县松口镇迁徙至福建省武平县邓坑头村的,系梅州一世祖邓太乙公之长房之后,可谓源远流长。
广东省梅州市梅县松口镇洋坑里有一名墓,邓太乙公祖墓,系广东省四大名墓之一。邓太乙公生九子,后裔遍布世界各地。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为同宗祭祖日,各县宗亲轮值主祭。我多次前往松口祭祖,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舞龙舞狮,礼炮乐队,万众欢腾,盛况空前。书中有记载“裔孙踊跃,香烛旺集,炽热超然。”中央电视台、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都有记者专程前往拍摄现场实况,专题报道见诸报端。
古老的小山村,大山深处的小山村,仿佛已远离了尘世,青山翠影更显其朴素无华,人类的文明,尘世的喧哗是否已将其遗忘?或许是偏僻,或许是人类太热衷于城市的现代化,便逐渐逐渐离开乡土走向城市。我心海中有着小桥流水人家的故乡,便日渐冷清,唯剩妇幼老弱,连学校也只剩下几个学生……虽不断地修复各支族祠堂,但也难掩其泥墙黑瓦的衰败。还在村庄中建房而居的村民,他们的子孙后代上学都很成问题。
我家族的祠堂很雄伟,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绿水环绕,青砖古瓦,大青石板门柱,用鹅卵石铺砌条条通道,祠堂门口是弯月型石砌大池塘。据说是“老虎下山”形,男丁很旺,读书人出得多,教授、研究生、公务员、老板……解放后,武北第一个大学生就出生在这个祠堂。池塘里一直都有很多鱼,以前过年时放塘,每家都可分到鱼。我阿公是房长叔公,他管池塘。小时曾见阿公打捞过一条二十几斤的大草鱼,也许鱼年岁太长,鱼肉并不好吃。当年,祠堂煞是热闹,旁边的房屋都住了好多人,我家就在正门右边的第一栋三层楼上。两栋三层楼现只剩下一栋,另一栋已倒塌。祠堂周围的道路都用鹅卵石铺砌,可见当年工程之宏大和所花去的人力物力。所有红白喜事都在祠堂操办。我阿公在三层楼下养蜜蜂。他离世后,那些势利的蜜蜂也飞走了,不知飞向了何方。
我那曾经热闹、美丽、富饶的小山村,层层梯田,瀑布清泉,石拱屋桥,古木参天,香菇、竹笋、灵芝、黄酒、山鸡、野猪、黄猄……曾吸引多少世人的脚步。曾记得往日的文艺宣传队、夜校全省有名,厦门的老知青至今还未忘怀他们的第二故乡,他们助学、铺路、济困……那个人口不到二千人的小山村,出过教育局长、工商局长、林业局长、院校教授、名校大学生、研究生……都是从那座小学堂走出去的。历史上还出过一个闽西有名的大地主邓立文,他的祠堂至今还在,我还在他的祠堂里念过书。
风水先生说,村庄是萻藤形。溪流里石头特多,溪水清澈见底,小时我口渴了就捧起溪中水喝,清凉甜润。也许是水质或其他原因,村庄里的人很多都生育过双胞胎,我弟弟、两个堂弟都生有双胞胎,挺有趣的。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家乡的那座古屋桥。还记得读初中时,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家乡的古桥》,曾获得学校奖励,奖给我两本书,文章还张贴在墙报上。可见家乡的那座古屋桥曾如何吸引住我的心!古屋桥大概有两三百年历史了吧?村民们一直都叫它荫桥。修建这种桥是有很多传说的,不是到处都可修可见。据传说是按风水先生点化而建,此种风水能蕴育出大人物,族谱上有记载,有一支后裔迁移至四川省广安……荫桥全用杉木建造:梁柱、栏杆、护板。屋顶盖黑瓦。屋瓦上常常飘着许多松针。荫桥离村庄有一里多路远,桥上的风很凉爽,村民们会在桥上乘凉,避雨,有时栏杆上还会拴着大黄牛……荫桥建造在水口上,桥旁曾有六七棵参天古松,树径两个大人合抱还抱不拢。其中一棵高入云天的古杉树,被人称作“公王树”,有着神圣般的力量,如壮士般护卫着荫桥和村庄……
但是,在岁月的风霜雪箭下,这座屋桥已倒塌一半。又被那些巨松倒下时击毁一半,如今只剩一些残杆碎瓦;古松木早已不复存在。我曾经的梦轰然倒塌,说不出的酸楚和郁闷。这种古屋桥早已存世不多,这些文物古迹不可复制,为何人们不重视、不关注,任其损坏倒塌?据老人们说:自荫桥垮塌,那几棵古松倒下以后,村里的不测事件增加了不少,往外迁徙的人也越来越多。而离开了故土与家园的人,是否就心安了呢?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梦中的古屋桥何时才能够重现?我能否尽我一点绵薄之力,重圆旧梦?邓太乙公的后裔们,可否团结起来,重建屋桥,为后人留下一些缅怀的足迹?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当读到艾青这二句诗,我总要想起那遥远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那是我的老家,我的故乡所在。曾经的光景如散落的珍珠一般,镶嵌在深深的记忆里,魂牵梦绕,日夜不息。
延伸阅读
作者简介:邓一笑,福建省武平县人,客家人,一个永不死心的文字爱好者。现居广东省梅州市,福建省作协会员,中国闽西文学院特约作家。出版散文集《尘世账单》。近几年以写小说为主,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
编辑:刘薇嬍;校对:刘薇嬍
策划:周逸帆;责编:陈静嫣
投稿邮箱:79041784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