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复印:敦煌壁画临摹能当作服饰复原证据吗? | 经典旧文
(所有“原创”文章谢绝转载,授权请微博私信@春梅狐狸)
由于公众号前面有一段时间还没开通原创功能,所以很多文章被抄袭严重。所以近期会在第二条的位置或非更新日重发这些文章,挂上原创标记,希望可以让抄袭现象得到一丢丢遏制吧!
关于“敦煌”这个话题,早在《当我们说起敦煌,究竟在谈论哪个敦煌?》一文里就聊过了,简单梳理如下:
①敦煌石窟是一个石窟群,并非我们认为的仅仅只有莫高窟;
②敦煌艺术是一个巨大的体系,不仅仅我们所看到的壁画和雕塑;
③敦煌开凿历史超过千年,不要提起敦煌就想到唐代,且许多窟历经多朝重修;
④敦煌壁画的许多颜色都发生了氧化变色,且壁画不少是重叠覆盖的。
本文就相当于针对上面的第④点扩展谈谈许多人视作服饰复原的依据的所谓敦煌临摹图。
什么人在临摹敦煌?
网名为xudawei2000曾经写过一篇《临摹敦煌壁画人物谱》梳理近代以来临摹敦煌壁画的各位大师,可以说是群英荟萃。
《临摹敦煌壁画人物谱》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d465ed0101jak6.html
但是不得不指出一点,早期的临摹者大多拥有画家的身份,去往敦煌也是为了学习敦煌艺术独特的技艺。所以对于许多渴望从临摹图中寻找服饰复原细节的人来说,不是人家画得不准确,只是一开始你们就找错人了。
微博上@动脉影 曾拼过两幅对比,可以感受下这个差距。
△ http://weibo.com/1406892441/DpUhHpVd9
△ http://weibo.com/1406892441/Ap84x8kU5
张大千:我国近代著名国画大师,1941年-1943年间,耗费巨资,自费组织赴敦煌临摹壁画,2年7个月完成276幅临摹画。
可以说,这几乎已经超出了临摹的范围,差不多算个“同人”吧。
敦煌服饰离原貌有多远?
而一般我们常见的敦煌服饰复原,则使用的是供养人的形象。比如下图就是被无数次拉出来躺枪的“复原”对象:
△ 五代时期,莫高窟98窟(再次声明这货不是唐代的!)
△ 范文藻临摹
范文藻:1923.9—1983.3,四川自贡人擅长工艺美术,1946年毕业于四川省立艺专艺术科历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陕西省博物馆陈列部主任,陕西省历史展览馆陈列部主任作品有装饰图案设计、临绘古代绘画,《新疆石窟壁画》等。
对于需要对着本就是2D画面脑补出3D结构的所谓“复原”来说,哪怕原本是一张比较清晰的图,不同的人可能对于画笔下的服饰结构有不同理解,更何况原画残旧,大量的细节是靠画家自己摸索创作而来的。
如果这么说仍然会有人强辩说,画家可能也是考证过服饰的哟,那么继续拿上图这幅举例,因为同一幅壁画往往会有多个画家进行过临摹。
以下都是98窟的临摹——
△ 潘絜茲临摹
潘絜兹(1915.9—2002.8),当代著名工笔人物画家。原名昌邦,浙江宣平人。1932年入北京京华美术学院,师事吴光宇、徐燕孙,专攻工笔重彩人物画。1937年入伍,1945年到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从事古代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曾任台湾台北民众教育馆艺术部主任,后得于右任先生资助,从事敦煌艺术研究。
△ 常沙娜临摹
常沙娜:常沙娜1931年生于法国里昂,自幼随父常书鸿在敦煌临摹壁画。是我国著名的艺术设计教育家和艺术设计家、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6年院长。
所以,对于临摹画,我怀揣对于敦煌人的敬仰。但是对于临摹画基础上的服饰史“复原”,我怀揣着永不磨灭的求证之心。
那些从未见过原作的临摹
如果还有原作存在,无论是氧化成黑色,还是斑驳成牛皮癣,都依然有探讨的空间。最怕的临摹画,天下皆知,却从未有人拿出过它原作的图片。
比如下图——
△ 段文杰临摹。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
△ 段文杰临摹时的照片
段文杰:1917.8.23—2011.1.21 ,四川省蓬溪县常乐镇人。擅国画。敦煌文物研究所。1945年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历任敦煌艺术研究美术组组长、敦煌研究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甘肃分会副主席。
由于130窟是盛唐开元年间开凿,尽管考古发掘证明此窟有几次后代重修痕迹,壁画也有三层,另两次为晚唐、西夏重绘的。但是作为盛唐时期、乃至敦煌中唐代供养人画像规模最大的,这幅临摹是许多人喜欢的唐代服饰参考依据。
然而,没有原作,没见过照片(如果有人能提供来打脸我,十分欢迎),所以对于临摹画到底有多少还原度、多少服饰复原的参考价值,便无从评论了。
重发补充内容
原画的照片已经有人发出来了(http://weibo.com/1791073560/EtI9iowdA)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对比图
△ 罗寄梅1943年拍摄的敦煌130窟甬道南壁《都督夫人太原王氏供养像》,此画原被后世壁画所叠压覆盖,拍摄时刚被剥离出不久,画面伤痕累累,应为后世敷泥重绘时增强附着力所为。此壁画被剥离出后因长期受阳光照射,又有所剥落变色,现已面目全非。
对于证据本身,请多一分质询
估计又有人会说,po主你又写了一大堆不知所谓的东西,推翻了我们现有的认识,却不给我一个结论!
抱歉,结论也好,口诀也罢,我给不了你们。为什么那么多数学家面对我们早已熟知的公式,却还要去追寻1+1=2的奥秘呢?就不能就好好当作一个结论用么?因为探寻本身会告诉我们许多别的启发,而学习本身不应该是一个偷看“参考答案”的事儿(更何况,答案仅供参考)。
本文只是希望,我们不仅要呼唤论据,更要寻找正确的论据。“临摹”或者“复原”,那是别人的答卷,我们至少要经过自己的验证才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啊!
估计会有人问,那些敦煌临摹画家为什么会画偏了?因为他们是人,人就会有自己的主观意识。更何况他们不是为了我们今天要复原服饰才去临摹的,他们是为了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曾感受到的敦煌艺术。
△ 《段文杰与敦煌壁画临摹》
看吧,这样的行为还是被鼓励的。临摹许多人的认识里,并非是我们以为的复印,而是研究和艺术创作。
这里没有人做错什么,错的只是彼此错用了对方的用意。还有,错的是对论据不加筛选和论证的所谓“考据”,你都找到临摹画了,为何不多走一步呢?
注 业余打理,无暇校对,若有错字,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