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为什么被杀?岳家军不能姓岳,必须姓赵
按照现在的宋史研究,已经很少有人提杯酒释兵权这个事了。差不多可以断定,这是通过宋朝几代士大夫的努力,建构起来的一个神话,实际上并不存在。
一个最简单的反驳就是,如果到宋太祖已经当上皇帝之后,各节度使和高级禁军将领仍然能够对军队有比较大的控制权,怎么可能宋太祖一句话就让他们乖乖交出军权,不做丝毫反抗呢?
节度使坐大,威胁到中央政权,并且直接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原因是,节度使直接掌握自己辖区内的军政,行政,财政和人事权力,中央即使有意加强控制,也没有有效的政策工具。
五代时期,各代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从后梁开始,中央就开始对节度使的权力进行调整和削弱。
首先是将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各地财政收入由中央派出的转运使负责征收,统一解交中央,再由中央统一安排,地方财政支出也由中央统一拨付。地方节度使不再完全掌握自己辖区内的财政收入。
其次是行政,由中央政府统一派出文官主持地方行政事务,也就是知某某府事,简称知府,判某某府事,同判某某府事,也就是州判官和通判等。
然后是军队,地方上的驻军由中央财政统一供应粮饷,尤其是精锐部队,都由中央直接控制,也就是后来的三衙管军制度。地方保留的部队承担的多数并非重要的军事任务,比如重大工程建设,疏浚河道,地方治安等。
再就是人事安排,地方官员统一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员,比如节度使辖区内的州县官员,都由中央统一任命,节度使不能随意处置这些朝廷命官。
通过这些制度上的调整,才逐步削弱了节度使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过程从后梁时期就已开始,到北宋初期基本完成,并且矫枉过正,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政治传统。
关于杯酒释兵权的说法,在北宋初期并不存在,大体上要到北宋中期开始,才逐步出现和流传开来。
比较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可以参考北大历史系邓小南教授的《祖宗之法》一书。
有意思的是,在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期,曾有人向宋高宗建议,在已经沦陷的北方广大地区广泛设置节度使,军政,财政,行政和人事这些权力都交给这些藩镇。
但这个建议并没有得到高宗的同意和实施。这不是因为宋高宗和当时的南宋朝廷不明白这个道理,而是他们很清楚,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可行性的计划。
因为,唐朝的藩镇制度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而是在唐玄宗从开元到天宝长达三十多年的逐步摸索和建设才形成的。这背后是唐朝前期府兵制的衰败所带来的制度上的变化。
宋朝一百多年长期的军事,行政,财政权力相互分裂,已经形成了新的政治传统,那些仍然在北方坚持抗金的文官和将领都没有能力文武一把抓。文官不懂军事,将领不懂行政和财政,根本没有重建藩镇制度的基础。
而且,在绍兴十一年的和议达成后,高宗也进行了一次杯酒释兵权式的对军队指挥体系的调整。
先是征调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和岳飞入朝,分别担任名义上级别更高的枢密使和枢密副使,再分别调整了各军镇的将领职务,防区,部署等,从而通过温和的方式完成了对财政,军事和行政权力过大的各镇的军镇的调整,加强了中央对军队的日常管理和指挥权力。
在一定程度上,杀岳飞也与这个调整有关。而且,在此之前,刘光世军的调整中出现了郦琼之乱,高级将领率军北上投敌,严重危及江淮防线。所以,在岳飞被杀的同时,岳飞军中地位和威望比较高的张宪和岳飞的儿子也一同被杀,一定意义上,就是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在岳飞被杀之前,岳飞部都称为岳家军。但在岳飞被杀之后,岳家军的名字就没了,不是因为被消灭了,而是从半私人性质变成朝廷的军队了,改姓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