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为什么会送还明英宗?

明英宗面对的蒙古已经不是明太祖、明成祖时期不断出塞打击的那个蒙古了。

瓦剌是西蒙古的部落,本身部落规模不大。蒙古兴起后,在西征过程中,瓦剌被征服,成为蒙古的下属部落。蒙古帝国分为四大汗国后,瓦剌属于察合台汗国。元朝崩溃后,蒙古被明军逐出中原,是为北元。几十年后,北元经历多次内斗和分裂,蒙古也一蹶不振,分为多个规模比较小的部落,没有再统一起来。

就是在这种蒙古陷入四分五裂的背景下,原来僻处西北一隅的瓦剌在首领也先的领导下,开始逐步强盛起来,通过不断的征服战争,统一了蒙古西部,又向东扩展,通过联合等形式,完成了表面上的蒙古统一,形成了一个草原游牧民族联盟。

但这个联盟是非常松散的,也非常脆弱。东北和蒙古草原中部都有比较强大的势力,虽然没有公开反对瓦剌,保持着联盟,但实际上保持着比较大的独立性,除了在南下入侵明朝边境时可以互相配合行动之外,其它时间基本上都是自由行动的,并不完全受瓦剌的约束。

而且,当时北元虽然已经解体,但草原上仍然遵守只有成吉思汗子孙才能称大汗的习惯,所以也先虽然已经完成了草原上的表面统一,但名义上只是北元的太师。从一定程度上说,土木堡之战前,南下侵扰明朝边境的战争就是也先希望能够通过与明朝达成一个稳定的朝贡贸易协定,来维持并加强瓦剌在蒙古草原的优势地位。

所以,从瓦剌方面来说,这次南侵战争只是一次偷袭、骚扰性质的战争,也先并没有在彻底击败明军主力之后就乘胜追击,进入关内,完全征服内陆,建立统一王朝的打算。

明朝此时的情况大家现在都已经很熟悉了,主少国疑,真正掌握内外大权的是太监王振。其实,如果不是土木堡之变,王振应该算是明朝比较有作为的一个掌权太监,形象会比较正面。至少在土木堡之变前,他没有特别的大奸大恶的事。

王振作为一个太监,掌握内外大权,当然是比较心虚的。而且,王振和后来那种只想着通过权力斗争来打击异己势力来巩固自己地位的太监不同,他希望通过边功来提高和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这个想法其实也不能算是太离谱,毕竟在此之前,郑和也是太监,奉成祖命之命,多次率庞大船队远渡重洋,扬威四夷,已经树立了一个不太好的榜样。而且,在这之前,明朝持续七八十年都保持着对蒙古的主动进攻态势,明成祖更是亲率六军,六扫虏庭。即使到了明英宗的父亲宣宗时期,也有御驾亲征的记录。

所以,在得到瓦剌即将大举南下侵扰明朝边境的消息后,王振认为自己建立功勋的机会来了,就下令在京的五十万明军随皇帝一起出征,想在边境一句消灭瓦剌,然后再回朝给自己加官进爵。

史书上写的土木堡之变中,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而瓦剌只有二万人。但从相关的情况综合起来看,这个数字应当有不小的夸大之处。虽然明军号称五十万人出征,但实际上到达前线的可能就只有十万人左右,并没有五十万人那么多。瓦剌方面,随也先率先到达攻击前线的只有二万瓦剌精锐骑兵,但这只是先头部队,后面还有陆续投入战争的部队。

战争的过程现在的人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明军从出征开始就恐慌不安,到了前线更是手足无措,一夜数惊。大部队的去向也是游移不定,整个指挥体系非常混乱。当时随军的还有三征越南的名将英国公张辅,但也说不上话。王振挟持皇帝,但又指挥无方,导致明军在宿营时遭到也先所率领的瓦剌先头精锐骑兵从侧翼发动的袭击,全军崩溃,王振和随驾的文武大臣多数死于乱军之中,英宗则被瓦剌俘虏和挟持。

一战消灭十万左右的明军,而且居然俘虏了皇帝,这对瓦剌来说,不啻于本来想着能中一管牙膏就不错了,居然中了一个五百万大奖。但也先这时候也仍然头脑很清楚,并没有被从天而降的意外惊喜冲昏头脑,他的反应是挟持英宗,立即整顿军队,进攻北京,希望通过挟持英宗获得更大的收益。

要注意的是,也先即使到了北京城下,而且围困了北京之后,也开始进攻,他的目标依然是能与明朝达成一个协议,索取财物、粮食之类,而不是完全征服内陆,建立统一王朝。因为他很清楚,这时候的明朝还没有到该亡国的时候,人心还在,就他带来的这点人,根本不足以征服内陆,所以他想的就是把土木堡之变这个意外收获的收益最大化,得到尽可能多的财物。

但是也想没想到的是,明朝的官僚体系此时已经非常成熟,应变能力也很强。虽然各部门的主要官员都已经在土木堡之变中或被俘或死于乱军之中,但留守北京的官员居然能够迅速决定,由英宗的弟弟郕王监国,由于谦和石亨组织军队进行防御,同时下令全国各地的军队进京勤王。

最后的结果是,也先虽然确实也得到了一些物资上的收益,但与他的预期显然还有很大差距的时候,各地来的明军已经集中起来了,不但也先无机可趁,而且搞不好还有被明军内外夹击,在北京城下全军覆没的可能。所以,也先一看也讹诈不到什么东西了,就挟持着英宗,率军出关了。

也先挟持着英宗进出长城的时候,所到之处,都要求地方官员给皇帝贡献财物,地方官员绝大多数都能给一些,但要求各地驻军将领和官员开城,全被拒绝了。所以,也先得到的收益与他俘获英宗之后的期望距离很大。出关之后,对英宗也是好吃好喝的供着,并没有过多的羞辱他,明朝也不断派人带着财物来看望英宗,也先也算是多少能讹诈一点东西。

过了一年多,景泰帝的权力地位越来越稳固,明朝对瓦剌的态度也就越来越不友好了,也不像刚开始的时候那样,隔三差五就去给瓦剌送东西朝见英宗了,英宗的利用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也先慢慢也明白了,再留着英宗意义也不大了。

更重要的是,也先慢慢也发现,他的两个队友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当初进攻明朝的时候很不积极,这时候占便宜却很积极。也先还在和明朝使者往返谈价钱,想要个更高点的价钱呢,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居然已经快要和明朝达成朝贡协议了。要是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先达成协议,那就等于也先出兵出力打仗,最后便宜都让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占了。

所以,也先决定加快和明朝议和。而也先和明朝议和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他掌握着明英宗,可以以送还英宗为条件,来引诱明朝答应他的要价。但很快也先又发现,明朝对迎还英宗也很不积极。

为什么呢?这时候景泰帝的位置越来越稳固,也不想多出来一个英宗给自己添麻烦。对景泰帝来说,如果能再以议和的名义拖个三五年,慢慢把朝廷里忠于英宗的大臣都打压下去,用自己的亲信掌握内外大权,情况显然更有利于自己。所以,景泰帝在迎还英宗的事情上表现得态度很消极。

《明史·瓦剌传》

景泰元年,也先复奉上皇至大同,郭登不纳,仍谋欲夺上皇,也先觉之,引去。初,也先有轻中国心,及犯京师,见中国兵强,城池固,始大沮。会中国已诱诛贼奄喜宁,失其间谍,而脱脱不花、阿剌知院复遣使与朝廷和,皆撤所部归,也先亦决意息兵。秋,帝遣侍郎李实、少卿罗绮、指挥马政等赍玺书往谕脱脱不花及也先。而脱脱不花、也先所遣皮儿马黑麻等已至,帝因复使都御史杨善、侍郎赵荣率指挥、千户等往。也先语实,两国利速和,迎使夕至,大驾朝发,但当遣一二大臣来。实归,善等至,致奉迎上皇意。也先曰:“上皇归,当仍作天子邪?”善曰:“天位已定,不再更。”也先引善见上皇,遂设宴饯上皇行。也先席地弹琵琶,妻妾奉酒,顾善曰:“都御史坐。”善不敢坐,上皇曰:“太师著坐,便坐。”善承旨坐,即起,周旋其间。也先顾善曰:“有礼。”伯颜等亦各设饯毕,也先筑土台,坐上皇台上,率妻妾部长罗拜其下,各献器用、饮食物。上皇行,也先与部众皆送约半日程,也先、伯颜乃下马伏地恸哭曰:“皇帝行矣,何时复得相见!”良久乃去,仍遣其头目七十人送至京。

眼看着英宗的利用价值快要下降到零乃至负数了,也先也着急了,明朝都没主动提出来归还英宗,他就自己派人去告诉明朝,让明朝派人来接英宗。就这样,明朝还推三阻四,不情不愿,慢慢吞吞的。要不是这时候仍然有人忠于英宗,很想把他接回去,英宗这个烫手山芋砸在也先手里,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杨善奉命出使,但迎还英宗其实并不是他的使命,而是他自己决定的。也是因此,他本以为自己立了不世之功,结果回到明朝,景泰帝也没有给他太多的封赏,他也很失落。后来到英宗复辟成功,他才终于得到了英宗的信任,干了不少坏事。

在送还英宗之后,也先的日子也不好过。先是干脆自己公然称大汗,结果引发脱脱不花和阿剌知院不满,发生内战,瓦剌主导的蒙古草原部落联盟也就因此而崩溃,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此后,终明之世,蒙古草原再未统一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