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年间出使日本的赵秩,可能是莱州府最有名的一位同知 2024-04-29 22:27:46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赞 (0) 相关推荐 大批四川人迁移至山东的历史情况究竟是怎样的? 人口过亿的山东,其实有很多人祖上都来自四川,尤其是胶东半岛地区. 根据<莱州地名志>等记载,山东莱州1068个村中有751个四川移民村,招远市724个村中有33个四川移民村,昌邑县812个 ... 傅瓛考略 傅瓛(音huan环,1312?-1376?),湖北松滋下九都人.古下九都者,今街河市也. 瓛天资聪颖,笃学博览,文韬武略,才智过人,少有大志,跟随者众.组织团勇,伺机称雄. 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 ... 明洪武年间,有医生贩卖毒药给死囚。被逮捕... 明洪武年间,有医生贩卖毒药给死囚.被逮捕后,朱元璋让其亲自服用毒药,受尽苦楚后,再问明解药,帮他解毒,然后枭首示众. 事情的源起是这样的.当时有一名厨子名叫王宗犯了律法被锦衣卫逮捕,关押到镇抚司监狱中 ... 流落于日本的赵子昂真迹!于大火中重生,这字王羲之来也比不上! 从唐朝开始,日本就多次派出大规模的遣唐使,来到中国学习中华文化.律令制度以及一些风俗建筑等等,也因为如此,从唐代时候,就有大量的书法字画等珍贵物件,被遣唐使带回了日本. 这其中最为著名代表的就是空海和 ... 涉县禅房村!洪武年间置山庄 ! 涉县禅房村!洪武年间置山庄 ! 世外桃源 曲径通幽 精彩新涉县2021-4 "世外桃源"禅房村 禅房村坐落于一个三山环绕的山坳中,青阳山为靠,寨崖山居左,排牙山在右.通往外界的路, ... 明朝洪武年间占城国使团成员的画像(占城国... 明朝洪武年间占城国使团成员的画像 (占城国,越南最南端的一个小国,1697年灭国) 洪武年间让胡惟庸垮台的占城国实力如何 曾三陷越南首都 电视剧<朱元璋>中有这样一出戏很精彩,锦衣卫二虎向皇帝报道说占城国使臣前来朝贡,结果错把文庙当皇宫.惹得皇帝大怒,自古外交无小事,一件礼部和中书省互相踢皮球的小事,却惹得宰相胡惟庸被拉下马 ... 侵华十四年间,日本到底从中国掠夺走了多少财富?令人心痛的数目 老照片 一个时代的烙印 一个久远的故事 一份珍贵的记忆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军投降,日本14年的侵略行为给中华大地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无论是掠夺矿产.文物.黄金等财富,还是屠杀和奴 ... 明朝洪武年间某天,朱元璋把三舅哥郭德成叫... 明朝洪武年间某天,朱元璋把三舅哥郭德成叫进宫,寒暄后趁四下无人,悄悄掏出两锭黄金塞到郭德成袖子里,似笑非笑说:"拿去花,但别说是我给你的!"郭德成暗自一惊,这又是什么套路? 朱元璋 ... 杭州有个世界上最小的罗汉堂,创建于明洪武年间 今天路过虎跑,又正好疫情期间免门票,就在景区门口预约成功后打个卡,没想到以前不曾留意的"罗汉堂",也挺有意思的.其实就坐落在大名鼎鼎的虎跑梦泉旁边,是看泉水必须经过的地方. 它原本 ... 洪武年间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洪武年间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
以明代的府为例,按照《明史·职官志》所记载的组织架构,在正职知府之外,还设有同知、通判、推官等辅佐官职。一个府的正常运转,虽然离不开这些佐贰之官的勤勉奉公,但有了成绩的话,通常都会笼统记载正职知府名下。因此,不管是国史还是府志、县志,大多不会提及“同知们”的事迹。除非,他们立下了特殊的功劳。在明初,地处胶东半岛的莱州,由州升级为府。此后近三百年的时间里,共有五六十人曾担任过莱州府同知的职务,但能青史留名者,寥寥无几。大体来说,在明代历任莱州府同知当中,最有名的,当属明洪武三年任上的赵秩。他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因为曾奉明太祖之命出使日本。此事在《明太祖实录》和《明史·日本传》中都有记载,前者的描述较简,后者则绘声绘色。赵秩出使日本,时间是在明洪武三年。实录载: 是月(洪武三年三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持诏谕日本国王良怀。 所谓的“日本国王良怀”,后世学者多认为是日本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明朝建立之初,日本尚处在南北朝分治时期。当时,南朝方面的怀良亲王驻军九州岛,处在对明交涉的最前线。而明朝方面对日本国情不够了解,误以为他就是“日本国王”,因此使者一般都派到了那里。在赵秩之前,洪武二年三月,明太祖曾派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虽然诏书中有“倘必为寇盗,即命将徂征耳,王其图之”这样的狠话,但怀良那边并不买账,反而继续侵扰明朝沿海州县。恼怒归恼怒,但明太祖终究还是吸取了元朝东征失败的教训,仍坚持用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赵秩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被派出去的。府同知虽是副职,但品级并不低(正五品),再加上身膺出使外邦之任,按说史籍中应该会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不过,《明史》中的内容侧重于赵秩出使的过程,对他本人的履历却并未提及,而其他史料中也找不到相应的记载,以至于他的籍贯在哪里,都不得而知。严格来说,对外交涉属于中枢的职权,使者理应由部属官员(通常是礼部)担任。而当时明太祖为何选中赵秩出使?这也是一个谜题。而结合《掖县志》对府同知职责的记载,赵秩的脱颖而出,可能与他曾有防倭经验有关。县志称:“府设海防同知,分领海汛。”也就是说,莱州府的同知,本身就有海防之责。而赵秩在此任上,多少会有些相关经验,有利于在谈判时据理力争。明廷因为这一点,才选中他作为使者。按照《明世宗实录》的记载(属于回忆性质),当时与赵秩一同出使的,还有礼部员外郎吕渊。那么,到底是赵秩从莱州到南京与使团汇合,还是使团从南京到莱州与赵秩汇合?这又是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了。总体而言,赵秩这趟出使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他来到日本九州之后,几经波折还是当面见到了怀良。由于元朝在东征之前,也曾派了一位姓赵的使者前往交涉。此次看到赵秩,怀良一开始充满了不信任感。赵秩据理力争(声明自己与明朝赵姓使者并无关系等),终于使得对方以礼相待。一番交涉下来,怀良答应“遣其僧祖来奉表称臣,贡马及方物,且送还明、台二郡被掠人口七十余。”也正因为这一点,赵秩的出使也被视为“有功之举”。然而,在出使之后,赵秩的事迹就不见记载。明朝对于这位功臣有何赏赐?他后来又担任过什么官职?皆无从知晓。总之,他在史料中神龙见首不见尾,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根据《掖县志》的记载 ,赵秩的莱州府同知任期仅限于洪武三年。而在他之后,当年还有一位叫做刘原俊的同知上任。任期如此短暂(似乎有挂名的可能,但这样与熟悉海防的推理相矛盾),他在当地没有留下太多痕迹,也可以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