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人员阐述基因技术的武器化能力与战略作用

昨天

以下文章来源于国防科技要闻 ,作者薛晓芳

8月30日,美西点军校研究人员在《战略研究季刊》上发表《基因战技术与国际政治》文章,阐述基因技术的武器化、运载和精准度方面的能力提升,使用基因武器的战略价值,并给出遏制基因技术武器化的监管对策。

背景

传统生物武器存在难以评估有效性、无法防御、环境要求苛刻、打击精准度不高等问题,军事应用价值不大。传统生物战剂的气溶胶喷雾剂、炸弹等运载方式存在功效不佳、运载困难等问题。随着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纳米和机器人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武器将可能与核武器一样危险,与网络武器一样易获得。

基因武器能力提升

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生物信息学、纳米和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基因技术的武器化、运载和精准化攻击能力。

一是基因技术武器化方面。①基因编辑技术可使生物制剂更具传染性和杀伤力,可制造全新的生物制剂和毒素;②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基因技术的武器化模拟;③合成生物学可选择性地改变生物体基因,使生物系统成为可编程的制造系统,制造基因武器。

二是基因武器的运载方面。①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可克服生物制剂的遗传不稳定性;②纳米技术可为基因武器提供环境耐受的载体和可靠的运载机制。纳米载体或胶囊可通过不可渗透性细胞膜和血脑屏障运输毒素,毒素在纳米颗粒中的靶向输送可提高毒素效力降低剂量,还可控制进入人体的毒素,纳米机器人可进入人体并穿透细胞,纳米机器人可被编程后向人体注射毒素,无需额外运载设备。③利用基因编辑和纳米载体可将工程化基因进行结合、包装并运送,使得基因制剂更耐用、高效和精确。④合成生物学可将基因的生物功能与生物的合成制造、运载和靶向系统相结合,制造出“智能微生物”,在攻击目标摄入或吸入后,由特定宿主激活,使用微流控芯片和工程化基因从宿主体内吸收制剂,并制造特定毒素或病原体。

三是基因武器的精准度方面。①利用不同种群携带的不同频率等位基因或非编码区来识别个体或种群,定制针对特定群体或个人的致命基因制剂,实现精确的靶向攻击。②将纳米生物合成制剂作用于特定动植物,实现高精度种群攻击。③利用表型技术生产针对个人或种群的基因武器。④利用基因驱动技术或基因编辑技术对目标实施延迟攻击,可攻击特定种群或个体的后代,基因驱动可在整个种群中传播新的遗传性状,或使某些性状失效;可研发一种“隐形”病毒,通过基因编辑感染人类细胞并保持休眠状态,可随时激活该病毒以勒索目标,且很难被溯源。

基因武器的战略效用

一是比核武器更危险。基因武器具有易获得、监管难、高毁伤、多功能、效用久和难溯源等特点。基因武器相关技术越来越廉价和易获得,开发者只需具备大学知识和廉价设备和材料就可获得基因武器;基因武器的研发技术与人类健康技术基本相同,研发项目与其他生物项目类似,相关技术可在国际期刊公开发表,生物武器公约等监管制度效力难实现。基因武器的攻击目标包括种族群体、特定个体,甚至橡胶、塑料等国防基础设施等,更具威胁。基因武器很难被溯源,使用者可秘密使用并合理否认。

二是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可权衡战略突袭与威慑效用选择披露或隐藏基因武器能力。披露基因武器能力可拒止或威慑对手,拒止有核国家。基因武器可造成瞬时既定的大规模杀伤性后果,使用潜伏期短的基因工程生物制剂可像核武器一样迅速在数百万人中释放,可对平民或领导人自身造成伤害,影响战术决策。无核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通过披露基因武器能力展示其威慑力。有核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隐藏其基因武器能力,可获得潜在优势。

监管基因技术武器化

根据核武器和化学武器的监管政策,提出遏制基因技术武器化的监管对策。一是建立基因技术的政府与军事透明度。二是建立科学透明度与自治。在全球生物实验室建立活体传感器网络,识别并提醒具有武器化潜力的技术进步。三是加强政府与科学家合作。四是加强政府监管。五是建立全球范围的基因技术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国防科技要闻,原作者薛晓芳。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本公众号转载仅为分享、传达不同观点,如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