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基本原理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普通人即使是非经济金融从业者,也可以很容易的理解。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我们考虑一个学生必须决定如何配置她的最宝贵的资源——时间。 她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心理学;也可以把时间分配在这两个学科上。她把某个小时用于学习一门课,她就必须放弃本来可以学习另一门课的一小时。而且,对于她用于学习的一门课的每一个小时,他都要放弃本来可以用于睡眠、骑车、看电视或者兼职赚零花钱的时间。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不光是所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以及钱财,还需要考虑过程中放弃的东西
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
经济学家用“边际变动”这个术语来描述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边际”指“边缘”,因此,边际变动是围绕你所做的事的边缘的调整。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通过考虑边际量来做出最优决策。例如,假设你向一位朋友请教, 应该在学校上多少年学。如果他给你用一个拥有博土学位的人的生活方式与一个没有上完小学的人进行比较,你会抱怨这种比较无助于你的决策。你很可能已经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并要决定是否再多上一两年学。为了做出这种决策,你需要知道,多上一年学所带来的额外利益(一生的更高工资和学习的全面享受)和所花费的额外成本(学费及你上学时放弃的工资)。通过比较这种这“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你就可以评价多上一年学是否值得。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
由于人们通过比较成本和利益做决策,所以,当成本或者利益变动时,人们的行动也会因此而改变。
例如,当苹果的价格上升时,人们就会决定多吃梨而少吃苹果,因为购买苹果的成本高了。同时,苹果生产者决定聘请更多的工人摘苹果,因为出售苹果的利益也高了。
原理五: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
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或盖房子方面,贸易使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这样社会生产效率就会提高,而产品价格就会降低。通过与其他人交易,人们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
国家和家庭一样也能从相互交易中获益。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日本人和法国人、埃及人与巴西人,在世界经济中既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又是我们的伙伴。
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在市场经济中,几乎没有个人追求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自由市场包括大量物品与劳务的许多买者与卖者,而所有人都主要关心“自己的福利”(经济人)。尽管市场上是分散的决策意见和千百万利己的决策者,但已经证明,市场经济在以一种促进“普遍经济福利”的方式组织经济活动方面非常成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1776年出版的著作《国富论》中提出了全部经济学中最有名的观察结果:“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 “看不见的手” 所指引,并导致了合意的市场结果。 ”
当你学习经济学时就会知道,“价格”就是看不见的手用来指引经济活动的工具。价格既反映了一种物品的社会价值,也反映了生产该物品的社会成本。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如果市场的看不见的手(价格)如此伟大,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政府呢?一种回答是, 看不见的手需要政府来保护它,只有产权得到保障,市场才能运行。如果一个农民预见到他的谷物会被偷走,他就不会种庄稼;如果一个卖菜的阿婆卖出蔬菜后无人给她报酬,她就不会再次进行交易。我们都依靠政府提供的警察和法律来保护我们对自己生产出来的东西的权力。
但是,对于为什么我们需要政府还有另一种回答。 尽管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但这个方法也有些一些自有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当市场出现这种弊端时,就需要政府进行经济调控。
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因有两类:促进效率和促进平等。也就是说,大多数政府政策的目标不是把经济蛋糕做大(促进效率),就是改变蛋糕的分割(促进平等)。
原理八:一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
世界各国生活水平的差别是惊人的。在2000年, 美国(北美洲)人均收人约为3.41万美元,同一年,墨西哥(北美洲)人均收人为8790美元,而尼日利亚(非洲)的人均收人为800美元。毫不奇怪,这种平均收人的巨大差别反映在生活质量的各种衡量指标上。高收人国家的公民比低收人国家的公民拥有更多电视机、更多汽车、更好的营养、更好的医疗保健,以及更长的预期寿命。
那么,用什么来解释各国不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呢?答案非常简单。几乎所有生活水平的差距与变动都可以归因于各国社会生产率的差别,也就是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的差别(社会生产率)。在那些每单位时间工人能生产大量物品与劳务的国家,大多数人享有高生活水平,而在那些工人生产率低的国家,大多数人必须忍受贫困的生活。同样,一个国家社会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决定了平均收人的增长速度。
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报纸价格为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000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物品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这个事件是历史上最惊人的通货膨胀的例子,通货膨胀是指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发行了大量本国货币时,市场上货币过多,而市场商品并没有相应的增加,因为供求关系,导致了货币购买力大大下降。
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当政市增加经济中的货币量时,一个结果是通货膨胀,另一个结果是在短期内降低失业率,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短期权衡取舍”的曲线被称为菲利普斯曲线,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第一个研究了这种关系的经济学家而命名的。
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取舍只是暂时的,但这种关系会持续好几年,因此,菲利普斯曲线是理解经济中许多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它对理解经济周期——用雇用的人数或生产的物品与劳务衡量的,经济活动中无规律的、大部分无法预测的波动——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