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下令写诗,7岁女童即兴赋诗,惊艳四座,被誉为千年奇女子

水中月,镜中花,唐诗最令人着迷的就是那一股缥缈朦胧的感觉,凡境界绝不是直接取来就用,而要绕几处风光才到达彼岸,给人千回百转的迷幻感,如同在雾气里散步,远看一片迷蒙,近看一片彩湛。固然,唐诗讲究格律与形式,但最终两者都会在层峦叠嶂的朦胧之中迷失,不管多么伟大的诗人,都无法脱离其笼罩。 朦胧是分两个层面的,一是作品的朦胧,二是作者的朦胧。 营造朦胧美的作品我们读得太多,盛唐三巨头李白、杜甫、白居易就有大量朦胧类作品,而李商隐则最是其中的佼佼者。至于作者的朦胧,是附着于作品朦胧之上的,假如一位诗人在史书里灯影憧憧,被人了解甚少,那么这种神秘的气质更会加深作品的朦胧美感。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曾有一个7岁女娃写下一首惊艳了流年的诗,可是她却像幽灵一般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全唐诗》对她唯一的记录是“女子南海人”,而至于姓名、生卒、外貌等皆一概不知。既然史书记载得少,那么便在我们脑海里想象得多了。如此,后世只好以“神童”、“奇女子”称之。 这个故事的背景就只有13个字:“武后召见,令赋送兄诗,应声而就。”女童的哥哥将要背井离乡,或许武则天早对她的诗名有所耳闻,便当众决定命其赋诗一首,她思索片刻,应声而就。 《送兄》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古人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有人都经历过离别之苦,所有人都知道送别是一件苦情的事,但是如何诠释这份愁绪、如何写出精彩来,就看作者的本事了。别看这首诗非常简单,也无千古名句,但它却是后世极为推崇的技术经典,创作技巧十分厉害,下面我们就一起分析分析。 女神童开篇点题,“别路”与“离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词汇,点明了地点,并且隐喻了事件,给读者灌输了一种隐隐约约的离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云初起”就很有灵性了,它暗含了时间:要么是清晨,要么是傍晚,要么是雨后,但不论哪一种,情绪上都是悲伤的。

“叶正稀”的铺设则更加巧妙。第一层,叶子稀少,说明是凄寂萧瑟的秋天,如果说风景尚好,或许还能稍微安慰一下,可在萧瑟的季节送别,更让离人难受;第二层,叶子稀少,也就是枝条稀少,这说明此处的离亭最近经常进行送别的活动,把周围柳条都折得所剩无几,家家户户送离人,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感情基调更令人悲伤。 前两句都是以景物铺垫,那么下两句该写人了吧?然而,女童决定继续借物抒情:感叹人不像那天上的大雁,可以一起作伴,同行亦同归。大雁同归的情景大家都看到过,这是一个空远开阔的画面,地上的人在渐渐离开,天上的雁却始终不离不弃,对比之下可见苍凉。而且,大雁同归的意象,又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了遥远的天际,塑造了深远的意境,令人感到满目的哀伤。

更巧妙的是,这里的“一行归”并非只是指大雁,而隐喻了作者与哥哥本身。由于诗里没有点明哥哥到底去向何方,那么就有两种可能:其一,哥哥远赴他乡,妹妹留在家里;其二,哥哥归回故乡,而妹妹依然滞留异乡。如果是第一种,那么妹妹所担忧的自然是在外哥哥的安危,如果是第二种,那么妹妹所经受的则是独居异乡的凄苦,身边没有亲人,在这层凄苦之外又徒增了一层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就是这样一首只有20字的朴素小诗,却字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塑造了深远宏大的意境,更包含了多种可能性,令人回味无穷。那么,后世对这位不具名的7岁女孩儿的称赞:“神童”、“奇女子”,便是当之无愧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