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唐时期妇科针灸治疗的文献研究
妇女在人类社会占总人口的一半,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重要力量。妇科针灸治疗是中国医学针灸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妇科针灸理论基础、应用范围及治疗方法,因其有经、带、胎、产等特点,与其它针灸临床学科有显着不同;而针灸疗法的简、便,对妇女没有不良副作用,是妇科治疗之有效方法,对人类的繁衍发展及妇女健康有着极大贡献。 综观古今中外文献,对于《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备急千金要方》以下简称《要方》,《千金翼方》以下简称《翼方》,两方以下简称《千金》)与《针灸甲乙经》(以下简称《甲乙经》)个别的研究虽然不少,却缺乏相关的系统归纳及深入探讨。本研究针对妇科针灸治疗,进行以晋唐时期《千金》为中心的妇科针灸治疗源流之探讨。首先探讨晋唐时期妇科针灸治疗之源流,了解妇科针灸治疗在晋唐之前的起源、演进,及晋唐之后的发展、影响。其次,探讨《千金》与《甲乙经》之源流、特点及对后世之影响。再者,探讨《千金》在妇女针灸与《甲乙经》之相关性,并进行两者在妇科针灸治疗之比较。 皇甫谧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参考《难经》有关文献,全面性有系统地总结晋以前的针灸理论和经验,编纂《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着。《甲乙经》叙述53种妇科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第一次使针灸妇科独立成篇,有关妇科病,针对女性经、带、胎产及妇科杂病方面详细归类,使妇科针灸治疗从此逐步向专科发展。 《千金》中针灸学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共5卷),对针灸腧穴理论和临床针灸治疗的论述,极为详尽。在学术上除继承《内经》之理论外,其腧穴部分多据甄权新编《明堂》而定,更有许多独创之处。孙思邈主张将妇、儿医学单独设科,将妇女的特殊疾病独立出来,写成“妇女方”七卷,对各种妇产科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大都做了详细叙述。孙氏从妇女的生理特点出发,提出妇人的病比男子十倍难疗,应当别有方,并把妇女方列在《千金要方》之首,以唤起人们注意;又认为疾病不是鬼神所决定。对前人的经验强调灵活运用,不泥古守旧,经过实验加以创新,值得医史工作者和哲学工作者挖掘和评价。 本研究针对《甲乙经》与《千金》中妇科疾病针灸治疗的比较发现 一、《甲乙经》与《千金方》病证、循经选穴之相关性 (一)针对痛经取穴部位大多在脐部四周。经脉以胃、脾、肾经与任脉为主。 (二)闭经的形成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两医籍在治法上皆为针灸并施。 (三)崩漏的发病机理主要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共同穴位之选择,血海、照海分别是肝、肾经气汇聚之处,调理冲任;阴谷为足少阴肾经合穴,有理冲任、复冲任制约之能。《千金方》使用4个经外奇穴:交仪、营池四穴、漏阴、气门。 (四)带下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共同穴位之选择,次、中髎乃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具收摄止带之功;蠡沟属肝经,助肝主疏泄,协脾荡涤湿邪。 (五)对于不孕症,《千金方》明示石门刺则终身绝嗣,《甲乙经》针灸并施。 (六)《千金方》针对胞衣不下,取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足厥阴肝经之章门为脾之募穴,八会穴之脏会,亦是肝经与胆经交会穴;以及1个经外奇穴:胞门(关元左两寸) (七)产后病的病因病机以“亡血伤津、痰血内阻、多虚多癖”为特点,期门在肝经,为肝募,寓补虚、祛疲为一体。中极、阴交调冲任,理虚实。盲门可通利三焦气机。石门通利三焦气机、补虚劳。诸穴于“乳余疾”虚实之证,可补可泻而为之。 (八)阴挺的主要病机是气虚下陷与肾虚不固致胞络损伤,不能收摄子宫。上髎乃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具收摄止带之功。 (九)疝瘕的形成多与正气虚弱、血气失调有关。常见以气滞血瘀、痰湿内阻等因素结聚而成。石门在任脉之上,系三焦募,通利三焦气机之外,又补虚劳。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擅长行气泻实通癖。蠡沟属肝经,为络穴,助肝主疏泄,协脾荡涤湿邪。 二、《甲乙经》与《千金》穴位选择之异同《甲乙经卷12·妇人杂病第10》列53种病症主治、与《要方·针灸下·妇女杂病第8》54种病症主治,有21种病症主治雷同,占39.6%。意谓在《要方》以《甲乙经》为参考主轴。 三、《甲乙经》与《千金》病证针灸治法之运用 (一)《甲乙经》大多数针法与灸法并施。 (二)《千金》有关痛经与月经不利病证,大多数针法与灸法并施。 (三)《千金》崩漏、阴挺、阴痛、阴冷治法,使用灸法多于针法。断产、滑胎、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无乳、症瘕等,使用针法多灸法。 (四)《千金》针灸在妇科疾病之运用,并未特别突显重灸轻针之观点。 (五)《甲乙经》与《千金》在针灸治法之比较,《千金》更突显辨证施针或灸或针灸并施之特点。 综上观之,《千金》在妇科针灸领域中不但吸取了《甲乙经》的重要内容,更使得针灸治疗妇科疾病更为多元。藉由本研究,发掘出《千金》对于妇科针灸治疗的内涵,或有助于临床针灸治疗妇科疾病疗效的提高,更可为妇科的治疗方法另辟快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