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之五职级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庞大的体系,这几天更新的内容,仅仅是根据混沌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模块的课程,结合我自己工作经历,谈谈一些认识和理解。
今天讨论人力资源管理第五块,职级体系。
首先,说说我对职级体系的理解。
职级体系是一个组织内部的层级分布。分类方式有纵向和横向划分。还有组织职级和岗位职级之分。
纵向就是区分职级高低。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集团,一般都设置数字式的职级体系。例如华为高管以下设置21级。这种设置本质上是对岗位细分颗粒度更高的方式。设置多少级,有相应的算法。一般依照经济规模、发展区域、管理总量等因素加权得来。一般性的企业集团,按照管理层级设置,比如高管,一级部门/子分公司正职、副职,二级部门/子分公司正职、副职等等。
横向又可以分为管理序列、专业序列、操作序列。管理序列对应不同的职务层次,例如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监、副总监等。专业序列对应不同的业务条线,例如战略、研发、设计、生产、财务、供应链、销售等。专业序列也有相应的职务层次,如首席专家、专家、资深主管、高级主管、主管等。不同的行业叫法不一样,有些行业的叫法非常高大上。比如有一次我去一个券商总部见两个人。拿到名片我就不懂了,一个是部门总经理,一个是部门董事总经理。到底谁是谁的领导呢?后来才知道,董事总经理,其实就是副总经理。
组织职级是一个部门、事业部或者子分公司的职级高低,岗位职级是具体到每个岗位的职级高低。
通过职级体系的设计,可以便于搭建薪酬结构数据、清晰定义员工之间上下级关系,给出员工职业发展路径设计。
不同类型的组织,职级体系会有所区别。初创型公司,业务单一,职级体系也相对简单。大型企业集团,一般就比较复杂。
其次,说说职级和管理层级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其实是有所矛盾的,在实践中很多人觉得难以清晰定义。
按照数字方式计算的职级,本质上是对职务重要程度的细分,更强调的是岗位贡献度。
按照管理层级划分的职级,是一种简化,更强调的是内部岗位层次。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第一种划分方式中,岗位价值贡献大小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设置方式下,三级机构的职级很可能高于二级,这是对传统层级理念的颠覆。如果不能打破传统层级观念,这种制度是难以执行的。特别是在内部人员流动时,难以定义职务的升降。
第二种划分方式中,包含的隐含假设是同一层级的岗位,贡献度一致。其实这种划分方式下,又可以在薪酬设计上有所区别,等于是两种方式之间的过渡和平衡。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按照第一种方式设置是大势所趋。而对于初创公司,按照第二种方式设置的管理成本更低,更简单易行。
最后,谈谈自己对未来职级体系发展趋势的认识。
在过去传统的组织中,等级森严、职级分明,在稳定的环境中这样的系统还是有很多好处的。
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乃至将来的人工智能时代,产品迭代、模式创新、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对于组织的灵活度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金字塔型组织越来越不能适用市场竞争的需求。
所谓的扁平化,更多是在汇报关系上的扁平。如果内部没有相应职级,薪酬如何设计?上升通道如何建立?职业生涯如何规划?
大企业在这些方面会消耗大量的管理资源,耗费较高的管理成本。规模经济的边界在哪里?一个企业发展到多大规模才能使得管理效率最高?在此之上的规模增加带来的价值和更多消耗的管理成本之间,是什么样的对比关系?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未来更适合生存的绝对不是大公司,而是各种细分市场的小公司。这样的小公司组织简单、反应灵活、激励有效。从生物进化的历史看,恐龙之所以灭绝,是因为过于庞大,缺乏灵活度,对生存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在恐龙灭绝的同时,中小型的动物却得以生存。
小而美、强而不大的企业,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觉得就是要创造出更多这样的企业。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希望可以带给你收获和启发。明天打算回答一个朋友提出的问题:学历不高的人如何开展自己的学习。敬请期待。
最后是每天都有的一段话:
如果关注了这个公众号,那就请定期来看看感兴趣的内容。
如果觉得写得挺不容易,那就请点赞。
如果觉得公众号的内容有共鸣或者有错误,那就写下你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