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元明|“七夕”来临:书印乞巧

“七夕”来临:书印乞巧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五代《乞巧图》

一年一度的七夕来临。

这一天,虽然被时间冲刷的太久,但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却从来没有改变过。

“七夕”最早源于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七夕”也源于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预示了时间感。古代中国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在民间表现为时间的特殊性,很多习惯计算时间,往往以“七七”为终局。

因为月、日皆为七,故“七夕”也称双七、重七。“七”与“妻”同音,“七夕”遂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七夕别称“星期”。王勃《七夕赋》有句:“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夜晚。晴朗的夏秋之夜,繁星闪耀,银河犹如一座天桥横贯南北,东西两岸闪亮的两颗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

“七”字多变的含义,可以从文字学的角度找到答案。要知道,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字,既古老、又年轻,其寓意之丰富多变,难以想象和穷尽。这其中蕴藏了神性。同音与谐音,乃是含义多变的来源和手法之一。就说这个“七”字吧,和人的关系极其密切,所谓“七岁看老”。小的时候,很多人最简单最普及而又最烧脑的游戏,就是一个七巧板。说一个人聪明,不外七窍玲珑,说一个人生气,便是七窍生烟,说一个人玩完,多半七窍流血。甚至就连贝克汉姆的掌上明珠,也是以“七”字命名,读起来,立马感觉其味隽永。

牛郎织女选在七七这一天相会,是一个既古老又浪漫的爱情传说。中国古代神话和非神话小说的女主人翁,唯织女“根正苗红”,足堪一叹。尽管时下已是一个商业化社会,但对于这个古老的爱情传说,依然怀有着一份浪漫和美好。

“七夕节”可以从书法史找到物证。

敦煌遗书中《五更转》

目前所见最早的关于七夕的书法作品是《敦煌遗书》中的《五更转》,分为五个时辰(五更),描述了七夕之夜,一位唐代少女,盼望与情郎相会的心情。也许,这就是我们所熟悉而又陌生的“民间书法”,质朴自然,没有一点烟火味。开头字形紧、间距密,而后心情越来越激动,笔意更加放纵,字形和行距都变大了。什么叫“字为心画”?这就是。

秦印   相思得志

如果要说更早的“相关物证”,可在秦代吉语印中寻觅,最典型的如“相思得志”和“相思”。王维有“此物最相思”的诗句,对于书家印人来说,意象物可不是红豆,而是烂铜印。“相思得志”言下之意,天遂人愿、意如我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秦印用字趣味近诏版,得随意之美。通过界格实现强制规范,使之浑然一体。“相”字“木”部的方正,“目”部圆转,对比反差很大,增加了趣味。“得”字“寸”部移位,亦增添了情趣。“思、志”二字皆有心字底,且并列安排,整体上对称中有不对称,各臻其妙,极为生动。

秦印   相思

“相思”印章富有“现代情趣”,所透露出的时髦劲一点不输当代人。朱白、虚实对比彰显最佳效果。两字粘连,上宽下窄,宛如一株“相思树”。

历代歌咏七夕的诗词作品不计其数,所见“书文合一”者,在清代书家的笔下很多。

清     郑板桥《七夕词》

郑板桥《七夕词》中有句:“岁月不留人易老,万事茫茫宇宙。但独对、西风搔首。巧拙岂关今夕事,奈痴儿、騃女流传谬。添话柄,柳州柳。”这是世所熟悉的“六分半”板桥体,似楷非楷、似隶非隶,融楷、草、篆、隶为一炉。用笔方法多样,随意赋形,另出机杼,结体肆意夸张,使长窄的字更长窄,宽的更宽,斜的更斜,章法布局上,打破常规,推陈出新,上下左右互相呼应,大小错落且疏密相间,形成 “乱石铺街”的艺术效果。

清   赵之谦《为季闻行楷册》

赵之谦不知为何来了兴致,突然对“七夕”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写下《为季闻行楷册》。不过,开篇就有“否定”的意味。“七夕为牛女相见之期,皆俗说也。沿讹踵谬,戏作一诗以供大噱。”说是写七巧,其实是写自己的现实窘境:“取妇莫借钱,借钱莫更还。借钱得妇难。还钱愁天悭。一年一日七月七,一年一日一见毕。一年一见亦已多,人间一年天一日。一日会有相见期,借十万钱还无时。中有大巧人不知,为牛计得为女痴。众人乞巧年复年,我乞乃在巧借钱。但令十万腰可缠,天涯何处无因缘。”款有“甲子六月书”,赵氏时36岁,风格基本成熟。赵之谦的手札随意、自然,透露出书家性情与本色,用笔稳健,逆入平出,颇得心手相应之妙,结字随机应变,信手拈来,平中寓奇,挥洒自如,巧妙地将碑的质朴雄浑气息融入到流畅俊逸的帖学笔法之中,不失自然情趣,可谓妙笔生花。

近代   溥儒《鹊桥仙》

有“旧王孙”之称的溥濡《鹊桥仙》写下了凄婉的词句:“风风雨雨,茫茫银汉双星暗度。蕉窗玉露片时秋,难遣却离愁无数。梅花帐冷,分飞鸾凤,肠断玉人何处。千重烟水万重山,望不见湖云苑树。”溥儒书法主要从柳公权、裴休出,力主崇尚骨力,行草学二王、米芾,飘洒畅酣,善于取势,避轻率之病,刚健遒美,秀逸有致,词意与书风很搭。

就连白话文的推动者胡适,也不甘寂寞,激情满怀,写下一首《七夕》:“银河淡淡,鹊桥何处?新月遥遥相照。双星依旧隔银河,难道是相逢嫌早?不须蛛盒,不须瓜果,不用深深祈祷。学他一岁一相逢,这便是天孙奇巧。”虽是《鹊桥仙》词牌,无丝毫“旧体诗”的味道,全是白话文的习惯。说胡适集旧传统和新思潮于一身,从这一首词便可见。

近代   胡适《七夕诗》

至于各类相关的誓言或祝福语,在书家笔下和印人刀下,尤为常见。

清   吴让之刻   天下有情人盡解相思死

吴让之所刻“天下有情人,尽解相思死”印文中有一个“死”字。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忌讳这类字眼。王铎很多临作,遇到“死、碎、亡”等字,有意识地规避、省略。可以看出,爱情的力量,可以让人不顾及一切,“直教生死相许”。徐三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把“终成”改成“都成”,范围明显扩大了,“终成”饱含历尽艰难,百转千回之意,“都成”则祝福的成分更多,更轻松。吴、徐两人印风之间的渊源,对比二印,一目了然。徐三庚曾花大力气临习过吴让之的篆书和篆刻。这种细线的白文印,轻刀浅刻,尤其是转折处提刀暗转,来源于吴。

清   徐三庚刻  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

朱复戡所刻“无复年年渡鹊桥”取法古玺,边款写道:“节时探亲隔汉霄,而今调动共朝朝。牛郎应自感恩泽,无复年年渡鹊桥。”书印风格统一,字体乃晚年章草风格。诗的内容也是古典和白话交织。这是时代的烙印。

当代    朱复戡刻  无复年年度(渡)鹊桥

张大千所书对联“海枯石烂,永结同心”乃常见的祝福之语,但在大家笔下,焕发出别样的神采。碑帖融合,将《张猛龙碑》写活了。

当代   张大千 对联“海枯石烂,永结同心”

“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陈树人所书《山中七夕示若文》,标题的“山中”二字乃点睛之笔,所要寻觅和感受的是二人世界。“瓜棚豆架增幽静,玉露金风入窈冥。此夕不能无意绪,白头人共看双星。”陈的书法学颜而能自化,间架机构保留了,笔法明显从《宝子碑》借鉴过来,正奇结合,天衣无缝,字形大小不一,跌宕多姿,无疑是一位高手。

近代  陈树人《山中七夕示若文》诗轴

最有意思的是,书家印人在七夕当天所创作的作品,为这个节气增添了很多话题。

只是自古以来的书家印人,以男性为主,绝少女性之作,有点小小的遗憾。作品也是男人送给男人的,与爱情无关,和友情相关。可以这样来理解,已经回归了“魁星节”的本义。

这些作品出现在“七夕”,有些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选日不如撞日,那最好。可以看出,传统节日活在每个人心里,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仪式感。

元   仇远书《自书诗》卷,戊寅七夕

仇远是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张雨、张翥、莫维贤等皆出其门下。《自书诗》卷有句:“简斋吟集是吾师,句法能参杜拾遗。宇宙无人同叫啸,公卿自古叹流离。穷途劫劫谁怜汝,遗恨茫茫不在诗。莫道墨梅曾遇主,黄花一绝更堪悲。”这是仇远写给好友盛元仁(名彪)的,其诗与仇远齐名。“戊寅”为南宋景炎三年(1278),也是大元至元十五年,仇远时年32岁。该诗卷是仇远存世真迹中唯一的长篇巨制。因为处于改朝换代之际,诗句尽显苍凉之意。此帖笔法精劲,铁画银钩,劲健有力,尤其是一些钩画,锐利醒目,明显从章草中化出来。结体严谨,体势峻健,在间架结构上受欧阳询、赵孟坚影响,字形不刻意注重避让,一任自然,又有魏晋古意,风韵别致,使转、牵连、停顿处用心尤其独特。

近代    谭泽闿,壬午七夕

谭泽闿所书为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内容。大字颜楷,在七夕时来看,过于严肃,少了一些情趣。谭泽闿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上溯颜真卿,博采众长,参以己意,写出了个性,用笔浑厚凝重,结字开张,整体上端庄浑穆、大气磅礴。

清  曾熙致吴昌硕信,甲子七夕

曾熙1924年写给吴昌硕的信札最有意思。“前日晤山农,言杖履异常康胜,至慰。明日午后书画筹赈会商一切,切恳先生惠临,想无量佛必为一切众生说法也。届时由功德林雇汽车相迓。即颂缶叟暑安!”文短意长,内容杂而不乱。可以了解到当时“海派”书画家不时会开展赈灾慈善活动。曾熙力邀吴昌硕参加开幕式,突然插一句“想无量佛必为一切众生说法也”,曾、吴晚年笃信佛教,此句可鉴。作为声名显赫的大书画家,吴、曾晚年在十里洋场有强大人脉,所以可“雇汽车相迓”,条件相当不错。当两人之间的沟通话语写完之后,曾曦忽然想起,哦,原来今天是七夕,遂提笔签下“七夕”二字,字形明显要小一些,增添了一份浪漫之色。曾熙手札,比起他专意创作的书法作品,天真自然,笔法婉转,生涩流利兼得,加上魔法浓淡相见,别见风采。

当代  朱复戡“海暑云锦”,庚申七夕

朱复戡书法初学吴昌硕石鼓文,最终在金文中找到立身之本。“海暑云锦”四字笔画注重经营出铜浇铁铸之感,极力强化模拟收笔处的“焊接点”,极其醒目,个人风格辨识度高。

清  丁敬刻  上下钓鱼山人,徐三庚、赵叔孺补款,庚申七夕

丁敬所刻“上下钓鱼山人”是其风格较为“异类”的一方。“浙派”印章在丁敬手中还是非常多元的,有些印章甚至有“芜杂”之感,也正因此而颇多生气。二陈之后,赵之琛印风高度程式化,钱松异军突起,也有人认为钱不属浙派。但凡取法“浙派”,以“前四家”为佳。此印面充分营造出点和线的对比,盘曲连绵而不显累赘,富有“形式感”。最令人感到兴奋的是,此印先后有三次刻款。第一次是丁敬本人:“上下钓鱼山见赵松雪《吴兴山水记》中,纪南吾友爱之,欲为其地渔长求刻石章,岂将浮家泛宅口震朋耶!垂纶鼓枻,吾亦乐之,纪南其从我乎?”时间在“丁丑八月”,丁敬63岁,正是艺术的顶峰期。其后是徐三庚:“咸丰十年七夕,青田端木百禄,上虞徐三庚同观于越中。”正因为徐三庚的“参与”,使得这枚印章和七夕有了渊源。最后是赵叔孺的隶书款:“辛酉二月赵叔孺曾观于沪”。一枚经典作品的流传脉络清晰可见。

近代 吴昌硕 平湖葛昌枌之章,甲寅七夕

吴昌硕“平湖葛昌枌之章”学汉印而能加以发挥,此等“旧瓶装新酒”之举,极富启示。“章”字左侧边栏残破,边线向里凹,和印面中的文字弧线相呼应,极其生动。老缶单刀印章极其高妙,刀痕尽掩,全是笔意,锋芒收敛,尤为含蓄。边款写道:“汉有铸、凿各印,更有古拙而兼平实者。作是印,余年已七十有一,老眼昏瞀,信手成之,自视此中意味,介于铸、凿之间,犹作画者之兼工带写也。此非年少时锐意摹汉者所能臻此。”虽有自谦之词,其实是信心满满。

近代  吴昌硕刻  庞元济印  ,己未七夕

缶庐的另一方“庞元济印”边款写道:“莱臣先生正刻。己未七夕,安吉吴昌硕,时年七十有六。”庞元济被誉为“全世界最富盛名”的中国书画收藏大家。是印可见吴昌硕的高明之法,章法看似取自汉印实是自我发挥,留红变化高妙,气息空灵,朱白对比强烈,不愧为大家手笔。

近代  王大炘刻  筠石亭 ,壬寅七夕

王大炘“筠石亭”边款写道:“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制成是印充竹楣先生文房。冰铁王大炘壬寅七夕,作于海上。”受印人“竹楣先生”就是吴昌硕的好友韩国人闵泳翊,老缶给他刻了三百多方印。边款虽说“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其实就是直接模拟吴昌硕的印章,所言不过是声东击西、掩人耳目。

近代   吴昌硕刻  薮石亭

童大年所刻“天际真人想”出自《世说新语》。七夕之日坚持创作,可见勤奋之极。此印一改常见的平正之面目,借鉴古玺,字形错落有致,刀法锋芒毕露,自然成形,留红成鼎足之势,呼应中见变化。尤其是“际”字“肉”部处理极大胆,成为“印眼”。

近代   童大年刻  天际真人想,乙丑七夕

中国的很多节日,风俗习惯会不断地累加。七夕最初是“乞求智巧”之意,故而也叫“乞巧节”,书法、篆刻也讲究大巧若拙、复归于朴,冥冥中就有一种缘分。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

清   丁观鹏《乞巧图》

“七夕节”所呈现的,是传统的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的生活方式。在今天这个世俗化、商业化的社会,这种生活状态已经越来越远。但是,诠释爱情真谛的方式从未改变。很多人的心目中,依然向往平平淡淡、相随相依,简单而有乐趣的生活,能够白头到老。牛郎和织女千百年来守护至死不渝的爱情,并非神话,而是人世间有情男女之间永恒的期盼。尘世间纵然有玫瑰花和巧克力,终究抵不过白首幡然的长相厮守。七夕其实是一个平静的日子,以固有的中国式的并不浪漫的情调,给予了有情人某种启示,真正的爱情不会因时间而改变,历久弥新、至老愈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暮。”

作者:薛元明,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0)

相关推荐

  • 七夕 - 鹊桥入画屏,乞巧寄长情

    七夕 - 鹊桥入画屏,乞巧寄长情

  • 七夕有寄/君子如水、黑马

    [鹊桥仙]七夕 文/君子如水 星河浪卷,天涯梦断, 缱绻鹊桥归路. 千般滋味在心头, 怎消得.长烟日暮. 相思深种,痴情难扰, 执手金风玉露. 桂香疏影暗销魂, 忆过往.今生莫负. [五律]鹊满七夕 ...

  • 古诗中的七夕

    第一首: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二首:严蕊 ...

  • 徐英 : 七夕节

    图片摄影/网络提供 图文整理编辑/徐英  银河两岸纤云绕,牛女丹心会鹊桥. 霄汉相耽思邈远,星光传爱意遥迢. 金风叵耐痴情切,玉露伺当栾泪浇. 身许但求天地久,偕春岂在暮朝朝. 牛郎织女  自古月宫多 ...

  • 妙韵精舍“七夕”诗、词、联点评集

    妙韵'七夕'嵌字训练: 出题老师:闲云野鹤 诗词点评老师:闲云野鹤 对联点评老师:昭宇 班委:柏娜 评者按: 提出限制,是应制写作常有的形式.嵌字的目的在于: 一是杜绝旧作: 二是增加难度,检测作者的 ...

  • 夜读 | 迢迢银河,漫卷烟火

    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古老的传说赋予这个日子不一样的韵味. 赏古诗 01 这些七夕的古诗词,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 ...

  • 【跟杨雨品读古诗词】14秦观《鹊桥仙》

    <鹊桥仙> [诗词原文] <鹊桥仙> 北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

  • 【芸香雅集】二零一八年八月(一)

    领题:唐伟滨 又是一度鹊桥相会.仰望夜幕,忘不了的牛郎织女:写诗填词,少不了的<鹊桥仙>. 关于七夕摘录部分: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 ...

  • 薛元明|“丑书”之争,争无可争

    @带刀客说话本文为转载薛元明先生文章,是我迄今读到的关于"丑书"的评论最有价值的文章之一,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全文图版复制于公众号"牛墨王说书". 徐渭书法 很长 ...

  • 七夕节趣话“乞巧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明 郭诩 乞巧图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少游的这首传诵千古的<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 ...

  • 历年乞巧七夕诗词汇编赵书成

    古风 忆观西和乞巧节 2010.4.30 织牛美传天下晓,成节狂欢全国少. 邻县申非国家准,境域喜庆声势浩. 漫川遍野歌声亮,锦波荡瑶人影俏. 笙乐冲汉唱自由,彩浪霓涛舞欢笑! 鹊桥仙.七夕2010. ...

  • 【周纪合散文】乞巧七夕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乞巧七夕 原创/   周纪合 七月 又称巧月.织女牛郎的美丽神话给七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七夕又是女儿的节日,泡巧芽.缚巧姑.蒸炉食.买瓜果--进入六月 ...

  • 薛元明|论“印从刀出”(上)

    牛墨王说无论书法还是篆刻,技法与思想缺一不可.先由技法登堂入室,而后是思想促变技法.对篆刻创作而言,先有″印中求印',进而有″印外求印',先有″印从书出″,进而有″印从刀出'.″印从刀出″尤为关健,因 ...

  • 七夕 ,女儿乞巧,佳期如梦

    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 2017-08-28 视频来源 林杉声音杂志 朗诵 姜林杉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 ...

  • 薛元明|工写两相宜 ——兼及“写意印风”的粗糙化

    工写两相宜 --兼及"写意印风"的粗糙化 文|薛元明    牛墨王说书原创首发 黄宾虹山水 目前的篆刻创作,在理解"工"与"写"两个范畴方面 ...

  • 王者荣耀:王昭君七夕节皮肤曝光,名为乞巧织情,或是传说品质

    作为形象大使,周深受邀参观了昭君的刺绣工作坊.如约而至.他的提前爆料,玩家们因为一幅手稿而沸腾,现在终于曝光了真容,粉色头发,头戴牵牛花,纱织衣服,不可方物.那么先来看一波海报,真的非常好看.应该会符 ...

  • 七夕遇见 | 乞巧女儿情,润泽佳期梦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富有唯美浪漫的爱情色彩. 七夕·乞巧繁星梦 「牵牛·织女星」 七夕之夜,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夜幕繁星下,湛湛银河思念相望,天上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