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对外战争胜率,竟然是80%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被尊为“圣母神皇”,铸造了象征世界中心的“万国天枢”。但她的对外战争却一直备受争议,褒贬不一。官媒对她的对外战争定论是胜多败少,但却有部分网友捏造出“十战九败”、“外战全输”等不实谣言。那么,她的真实战绩究竟如何呢?

据统计,武则天在位期间对外战争共计26次,获胜21次,胜率为80%

公元692年十月,安西之战,结果:胜。

武则天派王孝杰出征西域,结果大破吐蕃,打通西域要塞,克复龟兹国、于阗国、疏勒国等西域诸国,收复了多达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的安西四镇,彻底结束了唐与吐蕃反复争夺安西的局面。

《旧唐书·本纪·卷六》:冬十月,武威军总管王孝杰大破吐蕃,复龟兹、于阗、疏勒、 碎叶镇。

公元693~694年二月,反制四夷,结果:五战皆胜。

长寿二年(693年),默啜(后突厥可汗)进犯灵州,室韦反叛,武则天派李多祚出兵讨伐。西突厥拥立

阿史那俀子为可汗,联合吐蕃入侵。武则天派王孝杰出兵讨伐。

次年,李多祚成功击败后突厥与室韦。二月,王孝杰在冷泉、大领谷击破吐蕃、西突厥各三万余人。韩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质汗、胡禄等,继而攻陷吐蕃泥熟没斯城。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甲戌,默啜寇灵州,室韦反,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之……二月,武威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勃论赞刃、突厥可汗俀子等于泠泉及大岭,各三万馀人,碎叶镇守使韩思忠破泥熟俟斤等万馀人。”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其明年(长寿二年),西突厥部立阿史那俀子为可汗,与吐蕃寇,武威道大总管王孝杰与战 冷泉、大领谷,破之;碎叶镇守使韩思忠又破泥熟俟斤及突厥施质汗、胡禄等,因拔吐蕃泥熟没斯城。”

公元695年,追击后突厥,结果:胜。

695年正月,武则天派王孝杰攻打后突厥;十月,后突厥默啜可汗请求投降并归附武周。武则天大喜,册封默啜可汗为“归国公”,授予左卫大将军一职管理后突厥。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正月丙午,以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击突厥。十月,突厥默啜遣使请降,太后喜,册授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公元696年三月,素罗汗山之战。结果:败。

王孝杰与娄师德与吐蕃战于素罗汉山,结果大败。论钦陵要求武周罢免安西四镇驻兵并瓜分突厥十姓之地,签订和约。武则天坚决不许,并采用离间计诛杀论钦陵。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三月,壬寅,王孝杰、娄师德与吐蕃将论钦陵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唐兵大败,”

《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六》:“论钦陵乃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 十姓之地,则天竟不许之。”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斯乃反间之微旨也,必可使其上下俱怀猜阻矣。'则天甚然之。无何,吐蕃君臣果相疑贰,遂诛钦陵。”

公元696年五月,檀州之战,结果:胜。

契丹首领李尽忠举兵造反,攻陷营州,杀其都督赵文翙。营州之乱正式爆发。不久,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以营州为据点,进围檀州,结果就很快被武周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败。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夏,五月,壬子,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举兵反,攻陷营州,杀都督赵文翙。……尽忠录自称无上可汗,据营州,进围檀州,清边前军副总管张九节击却之。”

公元696年八月,黄獐谷之战,结果:败。

张玄遇、曹仁师、麻仁节等及契丹战于黄獐谷,契丹明知不敌武周,于是假意投降,设下埋伏,使得武周大败,一说全军覆没。

《新唐书·本纪·卷四》:八月丁酉,张玄遇、曹仁师、麻 仁节等及契丹战于黄麞,败绩。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八月)丁酉,曹仁师、张玄遇、麻仁节与契丹战于硖石谷(西硖石谷,亦名黄獐谷),唐兵大败。

公元697年三月,东硖石谷之战,结果:败。

王孝杰率领少量精兵,孤军深入契丹内镜,战于东硖石谷。而副将苏宏晖却率领主力军班师回朝,留下王孝杰孤军奋战,少不敌众,故败。此战武周的主力军并未受损。

《新唐书·本纪·卷四》:三月庚子,王孝杰及孙万斩战于东硖石谷,败绩, 孝杰死之。

《旧唐书·列传·卷四十三》:深入寇境,以少御众,但为后援不至,所以致败。

公元697年六月,攻灭契丹,结果:胜。

杨玄基截杀契丹,契丹大败,首领被杀,契丹亡国。武周俘获契丹大将何阿小,降服契丹别将李楷固、骆务整,收缴契丹兵器不计其数。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四》:“神兵道总管杨玄基率奚军掩其尾, 契丹大败,获何阿小,降别将李楷固、骆务整,收仗械如积。万荣委军走,残队复 合,与奚搏。奚四面攻,乃大溃,万荣左驰。张九节为三伏伺之,万荣穷,与家奴 轻骑走潞河东,惫甚,卧林下,奴斩其首,九节传之东都,馀众溃。攸宜凯而还, 后喜,为赦天下,改元为神功。”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六月……辛卯,制以契丹初平。”

公元698年,赵州之战。结果:未分胜负。

默啜入侵赵州,沙吒忠义引兵追踪但不敢逼近,于是狄仁杰率领十万大军追击后突厥,然而敌军撤退,未能交战。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沙吒忠义等但引兵蹑之,不敢逼。狄仁杰将兵十万追之,无所及。默啜还漠北。

公元700年初,扫平所有契丹余党,武周大胜。

契丹亡国后,其余党无法自立,于是归附突厥。武则天便命李楷固与骆务整出兵征讨,结果扫平所有契丹余党。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二》: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务整为右武威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馀党,悉平之。

《新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四》:“契丹不能立,遂附突厥。久视元年,诏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 骆务整讨契丹,破之。”

公元700年七月,洪源谷之战。结果:6连胜。

吐蕃进犯凉州,武则天派唐休璟与之战于洪源谷,结果六战皆捷,吐蕃大败。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公元七零零年,秋,七月)丁酉,吐蕃将麹莽布支寇凉州,围昌松,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与战于洪源谷。麹莽布支兵甲鲜华,休璟谓诸将曰:“诸论既死,麹莽布支新为将,不习军事,诸贵臣子弟皆从之,望之虽如精锐,实易与耳,请为诸君破之。”乃被甲先陷陈,六战皆捷,吐蕃大奔,斩首二千五百级,获二裨将而还。”

公元701年八月,反击后突厥。结果:未分胜负。

后突厥默啜可汗侵犯边境,武则天派相王武轮攻打后突厥,然而敌军撤退,未能交战。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八月,突厥默啜寇边,命安北大都护相王为天兵道元帅,统诸军击之,未行而虏退。

公元701年十一月,郭元振治理凉州,退吐蕃、突厥,拓境千里。

后突厥与吐蕃联兵进犯凉州,武则天立即罢乐,命郭元振为凉州都督,调集秦中兵马五万讨伐。吐蕃畏惧,相继撤离。

郭元振又征调陇右兵马攻入布达拉宫,吐蕃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黄金三万斤,牛羊无数。郭元振大张军威,震慑北狄。后突厥献马二千匹,并将凉州俘虏放回边塞。郭元振

于边境外设城驻军,拓展疆域一千五百里。

《新唐书·列传·卷四十七》:“突厥、吐蕃联兵寇凉州,后方御洛城门宴,边遽至,因辍乐,拜元振为凉州都督,即遣之……元振始於南硖口置和戎城,北碛置白亭军,制束要路,遂拓境千五百里,自是州无虏忧。“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三》:“吐蕃与突厥连和,大入西河,破数十城,围逼凉州,节度出城战没,蹂禾稼斗米万钱。则天方御洛城门酺宴,凉州使至,因辍乐,拜公为凉州都督、兼陇右诸军大使,调秦中五万人,号二十万,以赴河西。公至凉州,吐蕃素闻威名,相谓曰:“我赞普犹惧,吾辈何可敌乎?”相率而去……公以凉州西拒吐蕃,北有突厥,久示其弱,未扬天威,因徵陇右兵马一百二十万,号二百万集于湟州,营幕千里,举烽号令……兵既大集,人又知教,分兵十道齐进,过青海,几至赞普牙帐。赞普屈膝请和,献马三千匹,金三万斤,牛羊不可胜数。公大张军威,受其蕃礼而还。既伏西戎,震威北狄,突厥献马二千匹,所获凉州人士,皆放归塞上。从此方镇肃清,蕃落畏慕,令行禁止,道不拾遗,凡所规模制作,率为后法。河西陇右十余处,置生祠堂,立碑颂德,阎立均等为其文。”

公元702年,茂州之战。结果:4连胜。

吐蕃赞普赤都松赞御驾亲征,率领万余人进攻茂州,武则天派陈大慈与之交战,结果四战皆捷,吐蕃大败。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戊申,吐蕃赞普将万余人寇茂州,都督陈大慈与之四战,皆破之,斩首千余级。”

公元703年,攻始安獠之战。结果:不战而胜。

武则天派裴怀古攻打始安獠,敌军不战而降,南蛮皆归附,岭外悉定。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始安獠欧阳倩拥众数万,攻陷州县,制以怀古为桂州都督,怀古才及岭上,飞书示以祸福,倩等迎降,归所掠货财;诸洞酋长素持两端者,皆来款附,岭外悉定。

总结:武周前期,安西之战和反制四夷,可谓战无不胜。尤其是韩思忠在扫平西域诸胡后又主动攻下吐蕃。

武周中期,远征契丹虽接连失利,但历经短短13个月便平定了契丹的营州之乱,而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却用了整整八年。最终在灭契丹后,又扫平所有契丹余党。

武周后期,挽回颓势,重振国威。洪源谷之战中连续6次击败吐蕃,茂州之战中连续4次击败吐蕃。更有郭元振治理凉州时反击吐蕃和后突厥的赫赫军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