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最大努力,作最坏打算,博最好结果
东吴的丁奉,名气小,寿命长,既是福将,也是神将。
丁奉活了多长,是个谜,反正他侍奉过吴国四代君王,孙权、孙休、孙亮、孙皓,跟随过周瑜、吕蒙、甘宁、陆逊、潘璋等人,到271年才去世。有人粗略算一下,丁奉应该活了90岁以上。
他跟随的名将,周瑜死于210年,吕蒙死于220年,甘宁死于220年,潘璋死于234年,陆逊死于245年。
名将雨打风吹去,丁奉却屹立不动,官位持续走高,成为吴国中流砥柱。
他有什么性格特点,让他能成为吴国的常青树呢?
分析丁奉一战成名的东兴之战,我们能略知一二。
252年,孙权刚死,魏国找了个理由,派三路大军进攻,上路取荆州南郡,中路打江夏武昌,下路是主攻,7万人马进攻东兴,今天的安徽巢县附近。
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丁奉、唐咨、吕据、留赞等人,带4万人去支援。
进军路上,将领们捧诸葛恪的臭脚:敌人听说(英明神武、武功盖世、天下无敌……)太傅您亲自到来,等到我们一上岸,他们就会逃走。
之所以这样捧,有两个原因:诸葛恪除了太傅一职,还是大将军,手握东吴军政大权,孙权临死前,把除了生死大权之外的事情,都托付给了他;诸葛恪掌权后,兴利除弊,给了百姓诸多德泽实惠,声望极高。
诸葛恪每次外出时,不少人等在他家门外,就为看上他一眼,一睹他的风采。
这样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以前正确、现在英明的领导,丁奉跟着大伙溜几句,也不算什么丢人的事吧?
可是,丁奉居然没有,反而发表不同意见:并非如此!敌人调集境内兵力,带了许昌、洛阳的全部兵力大举前来,一定计划了明确的目标,怎能无获而返?我们不应指望敌人不战而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战胜敌人。并非如此。敌人调集境内兵力,带了许昌、洛阳的全部兵力大举前来,一定定下了明确的目标,怎能无获而返?我们不应指望敌人不战而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战胜敌人。并非如此。敌人调集境内兵力,带了许昌、洛阳的全部兵力大举前来,一定定下了明确的目标,怎能无获而返?我们不应指望敌人不战而退,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战胜敌人。
吴国大军上岸后,丁奉发现大军行进缓慢。他说:当下各部队动作太慢,如果敌人占领有利地形,我们打起来就费劲了。
于是,他带着3000人离开大军,顶着北风,继续乘船,达到前线徐塘。
这时正值隆冬,天降大雪,魏国征东将军胡遵带着将官们饮酒高谈,看到吴军只有3000人,说了句“何足惧哉?”继续饮酒作乐。
丁奉一看,敌人的轻视就是最好的战机,他对将士们说: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
他命令士兵脱去盔甲,拿起短兵器,冲魏军冲去。
魏军见此情景,更是哈哈直乐——还没开打,吴军居然把盔甲和长兵器都扔了。
可是,他们没高兴多一会儿,丁奉就带着东吴儿郎冲进营寨,四下乱砍。身穿重甲、棉衣,手持重武器的魏军,成为他们的活靶子。
魏军的前部营寨,迅速被破。
这时,吴国的后续部队正好到达。
魏军见状,更加惊慌,转身抢渡浮桥逃跑,结果浮桥被压断,落水和相互践踏而死的魏军多达万人。魏将韩综、乐安太守桓嘉先后溺亡。
吴国取得东兴大捷。
东兴大捷,里面有运气成分。但如果没有丁奉的冷静判断和勇猛行动,胜败还未可知。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丁奉的性格特点——尽最大努力,作最坏打算,博最好结果。
无论是东兴大捷之前,还是东兴大捷之后,丁奉遇战事,唯有“力战”二字。
正是这“力战”二字,才让他从一个大头兵,成长为吴国的右大司马、左军师。
不过,丁奉也有毛病,功劳大了之后,有些傲慢无礼,自大自夸。
有吹牛的,就有杀牛、吃牛的。丁奉死后,仍被人诋毁,被追责,儿子被杀,家属被流放。
一代福将和神将,居然给后代留下这样悲惨的结果。
这还是印证那句话,人若装B,天打雷劈。
《三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