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故事---石棣会馆
老北京的故事(八二五)石棣会馆
石棣会馆在东城区前门外大席胡同20号,院门高大,院落占地面积也不小。
石棣就是如今的安徽省石台县,在历史上是徽州文化和江淮文化的交融之地。石棣县设于梁大同二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石埭在县西北一百三十里,有两横石壅江,有如埭焉,因为名”。又据《太平寰宇记》中所述:“因贵池原有两小石埭堰溪水,遂以为名。”石棣县虽是山区小邑,但从尧田、鸡公岩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打制石器和陶器看,也是先民活动的重要地区。上古时期,这里是古越族支系部落地区。春秋时期,属吴、楚争峙地区,先后属吴、越、楚国。战国时期,属楚国。
目前有关大蓆胡同石棣会馆的史料记载并不多,在会馆内通往后院的墙角隐藏着一块石碑,上面记载有馆志。但因年代久远,加上后来认为的保护不力,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别出上面所记内容。
石棣县在明、清两朝属于江南行省,直到咸丰四年太平军攻入石棣县,才划归安徽省管辖。根据大蓆胡同以北有长巷头条的安徽泾县会馆、长巷五条的芜湖会馆来分析,石棣会馆的创建很有可能是在清咸丰以后。
目前石棣会馆的状况是残破不堪,院内好像还有一户居民,院门处建起了鸽子笼,一群鸽子在门廊上飞来飞去。院内杂草丛生,大部分房屋已经荒废。东城区政府说,前门地区要对老会馆进行保护改造,大江胡同把口的部分会馆已经完成,目前工程还没进展到大蓆胡同。这对于老北京人来说都是个好事儿,起码能看到真实的原貌,对于新北京人和外地人也是好事,增加了了解北京历史的实地。等改造完了能不能进就不好说了。
明朝《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里,这里是大蓆儿胡同,清代改叫大蓆胡同。原来崇文区三里河周边多为河道,芦草园地段芦苇旺盛,这里的居民多以编苇蓆为生,胡同因此而得名。在大蓆胡同路西有一条狭窄曲折的小胡同,命名为小蓆胡同。1965年整顿北京街巷地名的时候,将富寿里、康阜胡同、坑儿胡同并入大蓆胡同,花枝胡同并入小蓆胡同,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前门地区曾拥有会馆三十多座,前门大街管委会主任葛俊凯称,前门地区会馆的修缮,将视每座会馆的不同现状,“条件成熟一座,修复一座”。
2012年前门大街管委会宣布:未来五年内将完成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修缮工程,修复十座会馆,并引入现代功用,其中石棣会馆正在规划中。葛俊凯主任介绍,最近修缮计划的十座会馆,对于会馆修缮后的使用,东城区政府认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院落,不能仅仅是单纯修缮好了摆在那里供参观,还应引入现代功用。“保护与合理使用,应该相辅相成”。
2013年,成为东城区普查登记文物。
2021年,正赶上疫情期间,不知道修缮好了没有?能否进去参观?需要购票吗?谁来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