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夏商时期 古玉的精华

中国玉文化伴随文明的出现而兴,其内涵随历史更迭而不断更新。在长达八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历程中,古代玉器从作为通灵神物到祭天礼器,从“事神”到“事王”再到“事人”,其流变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玉石之路”上,夏商时期无疑是一座气势恢宏的里程碑。夏商玉器以其星罗棋布的分布、融会贯通的形制和制作精湛的工艺掀起中国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从中原到西北,从黄河下游到长江流域,犹如满天星斗,凝聚了那个时代全部的精华。

长方形镂空玉牌饰

长8.9厘米、宽4.7厘米、厚0.7厘米

河南安阳后冈1号墓葬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绿色。扁长方形,上端较窄,似榫,中部有一圆穿,下端钝刃。 正面雕饕餮纹两组,上下对称,方鼻圆睛,双眉弯粗。器两侧有扉棱,扉上镂刻出对称的狭槽六对。

组合头饰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通长23.1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经复原。 由骨笄1、半圆形穿孔玉饰1、弯头形穿孔玉饰1、扁长条形穿孔玉坠饰1、绿松石饰片60 余枚联缀黏合而成。

玉鱼

长10.6厘米、宽(厚)0.2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浅绿色,有褐斑。浮雕,体窄长。

鱼作跳跃状,闭口圆眼,尾分两歧。背鳍雕作扉齿形,胸鳍和腹鳍雕出长方形扉齿,上刻短斜线,颈下有一足,雕出三爪。 腹部正中雕一组扉牙。口部有短榫,可插嵌。

玉鹦鹉

高11.0厘米、厚0.6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浅绿色,有褐斑。浮雕,作站立状。

高冠,钩喙,“臣”字形目,细长眉,翅较短,长尾下垂,足粗短,雕四爪,足下有三角形短榫。 身、尾饰云纹,翅雕翎纹,冠边缘雕出扉牙,足部两面均有未钻透的小圆孔。

玉兽面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长6.4厘米、宽3.4厘米、厚0.2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质,乳白色。器近三角形,双眼镂空,底部有一个小圆穿,整器正面凸,背面平。 正面有纹饰,阳线刻纹,表现外轮廓线、竖眉线和鼻梁线,眼角为阴线刻纹。

玉璜形佩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长8.9厘米、宽2.7厘米、厚0.3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质,乳白色,一端有褐斑。

器身扁平,较窄,有光泽,器体近圆周的四分之一,背缘有四组“M”形扉牙。 一端平齐,有一小圆孔,另一端内凹锯形缺口,似扉牙。

玉箍形器

晚商至西周

直径6.3厘米、壁厚0.5厘米、高3.8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器表呈灰黑色,有大量不规则灰白色条状沁斑。 器呈圆筒形,中空,器身中部微束腰。

器表上下边缘各饰两道凹弦纹。

金沙出土的青铜立人手腕上戴有一装饰,其形制和玉箍形器相似,推测这类玉箍形器可能是一种戴在手腕上的装饰品。

玉鸱鸮

高6.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绿色,有白斑,器身有一褐色绺裂。

作站立状,钩喙,三角形眼,圆睛略外鼓,两耳竖起,双翼并拢,短尾下垂,两肢粗短。

胸饰羽毛纹,背饰蝉纹,蝉尖嘴向上,方眼;翅雕翎纹。 足、尾之间有十字形小槽,上有圆孔,深4.1 厘米;头顶后有一上下钻通的斜孔,可作插嵌之用。

玉蝉

长2.5厘米、宽1.8厘米、厚0.6厘米

河南安阳白家坟西墓葬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牙黄色。 作伏状,方头圆眼,双翼合拢,短尾,足前屈,雕四爪。单面刻纹,头、眼、翼、尾清晰。

嵌绿松石铜牌饰

夏时期

长14.2厘米、宽9.8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长圆形,两侧为弧状束腰,近似鞋底形,两侧各有二穿孔纽。 凸面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绿松石片黏嵌排列成兽面纹;凹面附着有麻布纹。凸面绿松石片图案组合异常精巧,保存极好。器物出土时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略偏左。

玉鹿

商周

高6.0厘米、宽3.2厘米、厚0.5厘米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豆绿色兼微黄。 双面雕,两角枝杈突出,作弯颈回首状、翘耳、圆目,上下颌鼻嘴分明,圆臀小尾、后腿微弯。

玦形玉龙

直径4.5厘米、孔径1.0厘米、厚1.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淡绿色。圆形,两面均雕蟠龙纹,头、尾衔接,作卷曲状。龙背脊雕作扉棱形。

龙张口露齿,大鼻,方形目,尾尖外卷,身、尾饰变形云纹,颈饰鳞纹。 颈上有小孔。形制规整,孔壁经抛光。

活环羽人玉佩饰

通高11.5厘米、身高8.7厘米、厚1.4厘米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叶蜡石质,呈棕红色,色泽匀润,蜡脂光泽,无瑕疵,不透明。

通体作侧身蹲坐式,两侧基本对称。

高冠,呈鸟形。 鸟尾琢出三个相连的链环。“臣”字目,粗横眉,半坏耳。嘴巴呈高钩而内卷成喙状,双臂拳曲于胸前,双腿弯曲成蹲坐式。腰、背两侧至臀部各有一竖列鳞片纹,鳞片纹外侧雕有羽翼;足背前各有三条阴刻短线,以示足趾。足背上有一斜洞,直斜穿至足后跟,足底板下有长方形短榫。

玉琮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中线长7.0厘米、中孔径6.1-6.2厘米、

射高0.5厘米、通高1.4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软玉,青白色,有土沁。器外方内圆,略呈正方形。 一面平整,另一面有短射。出土时平置于墓主右上臂部位。

玉琮

晚商至西周

长5.7厘米、宽5.6厘米、高5.6厘米、孔径3.1厘米、壁厚1.6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透闪石软玉,紫红色,不透明。 有黑色点状、白色筋条状沁斑。器呈方柱体,器身方正低矮,圆形射口较矮,上射口微倾斜,孔壁较薄,整器制作规整,器内外打磨光滑。

玉璧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直径14.2厘米、好径6.9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玉质,浅绿色,有褐斑。 扁圆环状。内缘为规整的圆形,外缘不甚规整。出土时,与铜齿轮形器叠撂,套在墓主手臂上。

玉璧

直径18.6厘米、孔径6.0厘米、孔壁高1.4厘米、边厚0.4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绿色,有褐斑。

圆环形,孔周两面突起呈圆口状,孔壁较直、抛光。 两面各饰同心圆刻线四组,每组由粗线一条、细线三条构成,线条规矩而流畅。

玉璧

直径11.2厘米、孔径4.9厘米、领高0.6厘米、领厚0.3厘米

河南安阳新安庄商代墓葬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灰色,有褐色杂斑和沁。圆环形,孔周两面突起呈圆口 状,孔壁较直,外缘略平直。器身黏有朱砂。

五璜联璧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外径10.9-12.0厘米、内径7.0-7.7厘米、厚0.2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软玉,黄褐间蓝色,有沁,表面抛光。

由五璜联缀而成,内缘较直,外缘圆钝。璜宽窄不一,两端各有一小孔,三玉璜中部或边缘有散孔一。 出土时套于墓主右肘部。

铜齿轮形器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外径12.5厘米、内径7.5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铜质。

扁薄圆环状,边缘突出29 齿,齿间宽度基本相等。 出土时,与玉璧叠撂,套在墓主手臂上。

玉璧

直径11.0厘米、高3.3厘米

193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真武宫燕家院子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此器形完好。 软玉质,半透明。酱黄色,局部有白色纤维状沁斑。器薄,体圆滑,宽肉,肉面平直。凸起的好缘微外侈,好孔壁微内束,孔中段近肉处略厚。在肉的两面碾琢出两两成组的两组同心圆凹弦纹。

铜骹玉矛

通长20.5厘米、叶宽5.4厘米、矛长12.1厘米、厚0.4厘米、铜柄长10.3厘米、銎径1.5厘米

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南地商代墓葬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矛青玉制成,呈淡绿色,有线状褐色斑。

柳叶形,有中脊,边锋不锐。铜骹(柄)作蛇形,张口,矛头的后缘嵌入蛇口内,深约1. 5 厘米。 骹上细下粗,后端有深銎,銎内有朽木痕迹。骹两面饰蛇纹,三角形头,嘴、眼清楚,双角弯曲,身长而扭曲,遍体镶以绿松石片,排列匀称紧密,工艺极佳。骹(柄)末端饰一组简化饕餮纹图案,亦镶绿松石片。整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形象立体。

玉柄形饰

长7.9厘米、宽2.5厘米、厚1.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乳白色,有黄斑。

近长方柱形,顶端为盝顶式,束颈,颈部有一周凸棱。 器身四面均雕莲瓣形花纹两段,花瓣之上分别有凸棱两周;下端较宽,两面均刻兽面纹,兽口均向下。大眼巨眉,刻纹精细。在兽口之下有外伸的扁榫,似伸出的舌。从实物观察,似作器柄用。

蝉纹玉柄形器

通长20.0厘米、宽2.2厘米、厚1.8厘米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中等沁蚀,色不均匀,器身中部交叉断裂,现粘合,仍有残缺。

玉琮

晚商至西周

长10.6厘米、孔径6.8厘米、高16.6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该器由一块质地细密的上佳整玉琢磨而成,器表色彩缤纷。器外方内圆,分四节,每节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平直规整。中孔为两面对钻而成,但孔壁不见对钻时常易留下的错位台痕,且内壁光洁、平整、圆滑,仅在一端的孔沿上发现了两圈极浅的管旋痕迹。这说明钻孔完成后便对内壁进行了精心的打磨。

玉牙璧

晚商至西周

直径28.4厘米、孔径5.0厘米、高2.4厘米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

白色玉质,由于受沁,现器物表面呈现出了褐、黄、黑等多色斑块,局部还有白化现象。此器圆孔的两面皆有高高的凸起,在璧外周缘还凿出四组齿状突起,每组各有齿状突起五个。

玉象

长6.5厘米、高3.3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深褐色。作站立状,长鼻上扬,鼻尖内卷成圆孔,口微张,呈三角形。小眼细眉,大耳下垂,体肥硕,四肢粗短,尾下垂。身及足饰云纹,背及尾饰节状纹。

玉玦

直径5.5厘米、孔径1.2厘米、厚0.5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玉璋出土地点示意图

玉璋

长50.5厘米、宽7.5厘米、厚0.8厘米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器物被火烧后残断,经拼接复原。

呈淡红褐色,射端和邸端局部泛白。

铲形,两面较平,中部略厚,两侧微内收,通体打磨光滑。射前端呈凹弧形双面刃。

刃尖不对称,一高一低。射本部两侧各有三组齿饰。上组一齿。中间六齿,两两成对;下组四齿较细小,略向外宽出。邸长方形,射、邸之间有一直径0.8厘米的圆穿。

玉璋

龙山晚期至夏早期

长48.3厘米、宽8.0厘米、厚1.0厘米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墨玉,有蚀斑,体细长,端刃呈“Y”字形,刃部尖锐。阑部两侧边分别出一扉棱,扉棱上有小牙,在阑部以上两侧边另有小牙,阑部正中穿一孔,此牙璋在石峁遗址出土牙璋中较罕见。

玉璋

长60.0厘米、最宽8.4厘米、高0.8厘米

1931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真武宫燕家院子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此器柄与阑之间残断,经拼接复原。软玉质,黑褐色。

工艺精湛,通体抛光。整器呈窄长条形,微向一侧屈折,两面扁平,中部微弧拱,两侧楞边圆滑。

柄部较其他部位稍厚。柄略呈梯形,前端稍窄,后端稍宽,后端的底边呈马蹄形斜直。

柄部近阑处有一直径0.6厘米圆穿,系一面管钻。

阑两侧雕琢出齿饰凸出整个器身,雕刻精细复杂。两侧的齿饰中间矮、两端高,整个阑部包括齿饰呈“工”字形。

齿饰一侧上斜,一侧下斜,不对称,阑的长短略有差异,分别长7.4-7.6 厘米、宽8.3-8.5 厘米。

从侧面看,两侧的齿饰同为头向柄端、尾向援端,昂首翘尾,口大张的神兽。

向内屈折的一侧兽头长2 . 2 厘米、宽1.8厘米、另一侧的兽头长2.0厘米、宽1.9厘米。

在两面与两侧的齿饰之间,刻有与两侧齿饰各部位的凹凸对应相连的4 组平行线。

援不对称,两侧微呈弧形内收,线条流畅,工艺精进。

端部做成弧形叉口向两侧展开,宽8.1 厘米。

叉口呈刃状,系双面磨成,刃口较锋利。

两侧刃尖高低不等,刃尖高的一侧援长42.4厘米,低的一侧援长39.5厘米。

玉璋

长51.0厘米、射宽8.4厘米、厚0.6厘米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藏

射略呈长三角形,一侧外凸,另一侧内凹。

射前端出叉形锋刃。射两侧由前端向后渐收。

射本部两侧刻三组齿饰,上、下两组宽出,中间一组内凹。

两侧齿饰之间有一圆穿。

蚀变白云质大理岩,黑色,局部呈云雾状淡黄色。

器物被火烧后两面有裂纹,局部泛白。

射残断,射尖及一侧齿残,经拼接复原。

器形宽大。

射较长,两面扁平,一侧直,另一侧微内凹,前端两侧有刃,向中间斜收,端部叉口较小。

射本部两侧各有三组齿饰。

上组二齿;中间一组四齿;下组七齿,呈歧冠状。两面的两侧齿饰之间可见起稿齿饰的平行线。两侧下组齿饰之间有一直径1.1 厘米的圆穿,一面管钻。邸较长,呈长方形,末端微斜直。

玉璋

夏时期

长54.0厘米、中宽14.8厘米、厚0.5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灰色,有沁。器身较宽,略呈长梯形,上宽下窄,通体磨光。柄与器身一侧各有一钻孔,器身一侧圆孔嵌一绿松石圆片。

刃部两面磨出,内凹;两阑均出扉牙。

器表面黏有大量朱砂。

玉圭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长17.2厘米、顶端宽4.9厘米、柄端宽3.7厘米、厚1.0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软玉,乳白色,有沁。器细腻温润,表面抛光。近长方形,上端呈等腰三角形,宽于柄端,两翼稍薄,磨成钝刃状,两侧长边斜收,略外弧,下端平直。器身近末端处有一钻而未透的小圆窝。

顺向平置于死者胸腹间,尖端朝向墓主足端。

玉戈

长36.1厘米、宽11.0厘米

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杨家湾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蛇纹石。

棕黄色,油脂光泽。莫氏硬度3.5。

强沁蚀。

援前锋为三角形,阑与内交界处有一圆形穿,内作长条形,援上下临近阑处皆有三组短凸棱,每组两根,阑两端上各有两根凸棱。

玉戈

夏时期

通长30.2厘米、援宽6.6-6.9厘米、援厚0.5-0.7厘米、内长8.4厘米、内宽4.5-4.8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独山玉,青色,有沁。

双重内,内中部有一单面穿,穿、援之间有若干平行浅刻细线,并有安柲痕迹。

援面一面平,一面略凹下。

双面刃,刃与援有分界线。每面刃中部都有一细而工整的凸棱,刃与锋相接处有弧形高起增厚。

玉戈

长32.9厘米、宽7.1厘米

陕西韩城梁带村墓地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于墓主右腹部。

青玉,大部受沁呈棕黄色或灰白色斑纹,白化严重。

尖锋呈斜三角形,援中起脊,且边刃与援体界线分明,直内。

梁带村遗址墓葬的年代约为春秋时期,但随葬的玉戈却体现出商时期的特点,属于旧器沿用。

玉戈

长28.2厘米、援长23.0厘米、援宽5.1厘米、穿径0.6厘米、内厚0.3厘米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浅绿色,微泛黄。援、内分界明显。

援较窄长,援宽小于援长的四分之一,援上有中脊和边刃,援后部有圆穿。内呈长方形,上雕刻两条平行横线,后雕出五组平行竖直凸棱,每组两道,间以较宽凹槽隔开。两面刻纹相同。

玉戈

通长6.5厘米、宽2.0厘米

山东益都苏埠屯墓地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三角锋,援呈弧形,有边刃与中脊,内与援的交界处有一穿孔,内也呈弧形,内后部有扉棱。

玉戈

通长26.2厘米、内长5.9厘米、宽6.0厘米、援宽7.5-8.8厘米、援厚0.6厘米

河南安阳苗圃北地186号墓葬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铜内玉援。援呈长三角形,锋尖锐利,有中脊和边刃,援正中有一单面管钻圆穿。

内近方形,中部有一穿孔,内前端上、下出阑,阑前带长方形空腔以承玉援。

内部及阑部分均饰简化饕餮纹,原应镶嵌有绿松石片,出土时已脱落。

玉刀

龙山晚期至夏早期

长54.6厘米、宽9.0厘米、厚0.4厘米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墨玉,磨制光滑规整,有白色蚀斑。

体窄长,刀头略宽,刀尾略窄,刀背平直,刀刃略凹斜,刀背内侧穿五孔,刀尾安柄处两孔相距较近,这是为多穿一孔以增加绑缚木柄的力度。

玉刀

夏时期

刃部长53.5厘米、高8.8厘米、厚0.6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豆青色。

长条梯形,直背,直刃,背略短于刃。两侧各有两组扉齿,每组两齿,刀面近背部有三个等距小穿孔。

两面刃部及两端靠近边缘处各有一道棱线。

玉钺

龙山晚期至夏时期

长17.4厘米、背端宽7.8厘米、刃端宽9.0厘米、厚0.3厘米,

孔径0.8-1.2厘米、1.3-1.5厘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软玉,灰色杂有黑色纹理,器表光洁如镜。

梯形,顶端较窄,平直,刃端外弧;两侧磨成刃状薄边。

器身共见四孔,主孔单面桯钻;三个散孔有玉片填充,其中两孔套合。主孔以上有红彩。出土时横向平置于墓主双膝之上,叠撂另一件玉钺之下。

玉铲

龙山晚期至夏早期

长18.3厘米、宽5.2厘米、厚0.3厘米,孔径1.1厘米

陕西神木新华遗址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青玉,内有褐斑。通体光润,制作规整。单孔,单面钻,单面刃,较钝。

玉钺

夏时期

长11.7厘米、顶端宽8.9厘米、刃端宽11.6厘米、厚0.4-0.5厘米

巩义市花地嘴遗址出土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棕黄色,璧形钺,双面刃,中部有一大圆孔,系单面钻。两面抛光。

玉戚

夏时期

直径8.0-9.1厘米、孔径3.6-3.9厘米、厚0.5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乳白色与淡绿色相间。

器身扁平似壁,顶部圆弧,两侧近平,各有两组锯齿状扉牙,每组三齿,共为六齿。

刃部较宽,分四段,均两面刃,刃缘平直或内弧,每段之间较厚,器中部有一大圆孔。

玉钺

夏时期

高21.0厘米、刃宽23.0厘米、厚1.9厘米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粗白玉质,较厚,有沁痕。器略呈扁平方形,顶端平直,刃部外弧,等分成四段小圆弧,双面开刃。

两腰略内弧,各有两组突起的扉棱,每组三齿。器中部有一大圆穿。

玉钺

商周时期

长7.1厘米、宽3.9厘米、刃宽2.5厘米

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青绿色,微沁,半透明,通体光滑。

分为器身和柄两部分,柄前端上部饰一立虎,立耳、四肢直立、虎尾上卷;钺身较宽、弧刃、中间对钻一穿孔,穿孔与柄之间有折线表示绑缚图案,柄部扁平、柄末端向上翘起,在翘起部分的两端各对钻一圆孔。

马衔山玉料 甘肃临洮马衔山采集

岫玉料 辽宁岫岩采集

龙溪玉料 四川汶川龙溪乡直台村采集

和田山料 新疆和田地区采集

玉之滥觞始于中原,但并未止步于平畴千里的成都平原,而是从这一西南广大地区文化交流的“中转站”继续延生:来自中原地区的玉牙璋,被古蜀的王室贵族不断模仿、复制并创变,再经四川盆地南走向东南亚地区;有领玉璧、凹刃玉凿等有着鲜明特色的玉器,也曾在越南、泰国等广袤的区域出土,成为不同地区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据。玉文化传播四方,并达数千公里之远,可谓“玉流四极”。

在中国八千年的玉文化历程中,古玉器犹如一位使者,从远古走来,串联起中华文明星光闪闪的点滴。从中原到西北,从黄河下游到长江流域,夏商玉器犹如满天星斗,凝聚了那个时代全部的精华,折射出地域交往的频繁,也反映了古蜀大地自古以来就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而历经岁月打磨的细微痕迹,则为我们揭示出那个宏大年代的精雕细琢。

古玉虫

致力于古玉收藏研究

(0)

相关推荐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4)山东部分1

    玉凿后李文化 长3.4.宽1.8-2.9.厚1.2厘米 山东省潍坊市前埠下出土,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有青灰色沁.近梯形,两面微鼓,单面刃,锋利. 玉凿后李文化 残长4.3.宽1.9.厚0 ...

  • 中国出土玉器全集(5)河南部分1

    玉璜仰韶文化 长4.2.宽2.厚0.4 厘米 河南省临汝县北刘庄遗址出土,现藏于河南博物院.青玉.体呈半环形.素面,璜的两端各有一圆穿孔. 绿松石坠仰韶文化 长3.4.宽1.2.厚0.2厘米 河南省淅 ...

  • 二里头遗址出土【夏代玉器】

    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文化的命名地,并初步被确认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冈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该考古文 ...

  • 夏商时期 古玉的精华

    中国玉文化伴随文明的出现而兴,其内涵随历史更迭而不断更新.在长达八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历程中,古代玉器从作为通灵神物到祭天礼器,从"事神"到"事王"再到" ...

  • 云中玉筵Ⅱ夏商西周古玉专场价格通览 | 白玉戈649万港币成交!

    就在刚刚,张伟华先生的"云中玉筵:重要亚洲私人古玉收藏--夏商西周篇"在佳士得香港隆重举槌. 其中商晚期 「㠱侯弥用」白玉戈以649万港币高价落锤,成为本场冠军拍品! Lot 27 ...

  • 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与流变

    夏商时期的玉虎,经历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前段.商代晚期后段等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玉虎有待发现.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商代晚期后段玉虎形制演变发展过程较为清晰,笔者已 ...

  • 《玉汇金沙》——夏商时期最精美的玉器差不多都在这里(上)

    中国玉文化伴随文明的出现而兴,其内涵随历史更迭而不断更新.在长达八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历程中,古代玉器从作为通灵神物到祭天礼器,从"事神"到"事王"再到" ...

  • 【考古札记】朱乃诚:夏商时期玉虎的渊源与流变

    夏商时期的玉虎,经历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二里头文化.商代中期.商代晚期前段.商代晚期后段等几个发展阶段,其中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玉虎有待发现.石家河文化晚期至商代晚期后段玉虎形制演变发展过程较为清晰,笔者已 ...

  • 玉汇金沙——夏商时期玉文化特展

    本公众号图片可自由下载欣赏,转载需注明出处, 不可作商业用途使用,特此说明.

  • 养眼!夏商时期最精美的玉器差不多都在这里....

    中国玉文化伴随文明的出现而兴,其内涵随历史更迭而不断更新.在长达八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历程中,古代玉器从作为通灵神物到祭天礼器,从"事神"到"事王"再到" ...

  • 新玉玩的是料,老玉玩的是魂,赏玩不同时期古玉珍品

    春秋风格.玉龙形佩周身受沁,局部呈红褐色.镂雕片状龙形,龙身盘曲,呈W形,中间有双孔.两面纹饰相同.龙作盘旋游动状,给人以律动感.龙首五官清晰,玉龙佩工艺精致,善用双阴线勾勒眉.颚.翅.尾等部位,并伴 ...

  • 夏商时期,只要是西边的部族,就都被统称为“羌方”

    历史,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在民众的思想得到提升以后,人们也更加注重对于历史方面的研究和发掘.尤其是在进入近代以后,科学的理念也不仅仅局限于科研事业的发展.人们逐渐将目标放到了研究历史的领域,以往在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