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不靠谱的司马炎和更不靠谱的司马亮,辜负了三代人 2024-05-20 22:19:14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7篇太康年间,晋朝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黄金期,外界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史称太康之治。尽管司马炎是太康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但我并不认为太康之治是他的功劳,或者说,他做出的贡献极其有限。统一三国的巨大成功,让司马炎彻底迷失了自己,沉醉于醇酒美人中而不能自拔,自动屏蔽了帝国可能遇到的危机。危机不止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还有西晋内部的矛盾重重。前面曾说过,自从杨芷成为皇后后,她的父亲杨骏就联合弟弟杨珧和杨济揽尽天下之权,时人称之为三杨。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底,沉迷酒色的司马炎积劳成疾,随时可能驾崩,为了保住杨家的权力,杨骏决定赶走汝南王司马亮。司马亮是司马懿的第四子,司马炎的叔父,宗室耆老。司马攸被外放时,他作为宗室代表参与朝政,已有八年之久,可谓位高权重。如今,司马炎病重,杨骏和杨芷开始各种谗言,说司马亮威望过高,可能威胁到皇权,建议外放。在杨骏和杨芷的蛊惑下,司马炎将司马亮任命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都督豫州诸军事,镇守许昌。与此同时,将司马衷的同母弟司马柬封为秦王,都督关中诸军事;第五子司马玮封为楚王,都督荆州诸军事;第九子司马允封为淮南王,都督扬、江诸军事,并假节,授予统兵之权。司马炎这么做的目的很明显,他是吸取了曹魏亡国的教训,让宗室镇守地方,达到屏障京师的目的,也能震慑权臣。但是,他似乎没有想过,万一这些握有兵权的诸侯王拥兵自重怎么办?事实证明,这就是一个巨大的BUG,让司马氏陷入泥沼。对于这样的安排,杨骏或许看懂了,又或许没看懂,他最在乎的是司马亮能不能早点滚蛋。然而,司马炎的做法让他失望了。也许是觉得不该在这个关键时刻外放司马亮,司马炎并没有急着让他离开,还有让他继续辅政的打算,这让杨骏更加忌惮司马亮。趁着司马炎病情加重且经常昏迷的机会,杨骏加紧了动作,将司马炎身边的近臣全部换成自己人。并且,他还不允许司马亮在内的朝臣入宫觐见,相当于软禁了司马炎。面对此种局面,谨小慎微的司马亮不仅没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还害怕入宫,这给了杨骏极大的便利,就此控制了宫中的局面。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三月的一天,司马炎从昏迷中醒来,发现身边的人都换了,质问杨骏道:“你怎么能这么做呢?”杨骏哼哼哈哈了几句,以各种理由搪塞,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在这一刻,司马炎忽然意识到了司马亮的重要性。于是,他召来中书监华廙,口述遗命,以司马亮和杨骏共同辅政,正准备再斟酌几个人选辅佐他们时,又一头晕了过去,写到一半的遗诏由华廙保管。就是这一道没写完的诏书让杨骏如坐针毡,因为那上面有司马亮的名字。不行,绝不能让这道遗诏落到外人手里!第二天,杨骏借口观看,将遗诏诳到手里。之后,华廙屡次前往索要,杨骏以各种理由搪塞,就是不给,胆小怕事的华廙竟这么算了。几天后,司马炎从昏迷中醒来,晕晕乎乎时,皇后杨芷奏请让杨骏辅政。身体虚弱的司马炎似乎忘了上次的安排,点头同意。四月十二,杨芷找来华廙以及中书令何劭,口头宣布司马炎的旨意,任命杨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几乎是独揽大权。请注意,此时的旨意中,已经把司马亮的名字悄然排除在外。作为上次遗诏的见证人,华廙肯定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满腹狐疑的看了一眼司马炎,只见司马炎有气无力的瘫在榻上,一言不发。也许陛下改变主意了吧,华廙这样安慰自己,他甚至有些担心,如果司马炎问他上次的诏书在哪里,他该如何回答?想到这里,他连忙收回了目光,不敢置一词。当着司马炎的面,杨芷命人将旨意写成诏书,然后又当着华廙和何劭的面呈给司马炎,司马炎默然以对。既然皇上都没说话,那就意味着他是认可的。于是,这道诏书就具备了无可置疑的权威性,谁也无法再将它推翻。拿着司马炎的遗诏,杨骏开始催促司马亮上路,司马亮一看诏书傻眼了,更加不敢入宫。几天后,司马炎回光返照,他又想起了司马亮,询问身边人道:“汝南王来了没有?”身边人回答道,没来。为何还没来?司马炎心中一定有着很多问号,但此时的他已经没有能力去探究这件事的缘由了,只能是默默的等死。四月二十,司马炎驾崩于含章殿,享年五十四岁。当天,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永熙,尊皇后杨芷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贾南风为皇后。尽管已经大权在握,杨骏却并没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感觉,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张。他将司马炎的灵柩搬进了太极殿,然后自己也住在太极殿,日夜和司马炎的灵柩在一起,身边还随时站着一百名甲士。即使六宫嫔妃前来祭奠司马炎,杨骏也没有下殿的意思。杨骏的紧张很正常,他很清楚自己的辅政之命是怎么来的。况且,他平日的威望也不咋地。得知司马炎驾崩,司马亮很慌,杨骏既然将自己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肯定饶不了他,他连入宫祭奠都不敢,只在大司马府门外哭。哭完之后,他连大司马府也不敢呆,直接搬出了城外,然后给司马衷上表,请求丧事结束后再去镇守之地。身为宗室的宗师,司马亮就这么将京师拱手相让,你对得起大侄子司马炎吗?对得起辛苦创业的司马氏三代人吗? 赞 (0) 相关推荐 不懂这个技能,就当不了领导!!! [出处]<资治通鉴>第八十二卷 [原文] 帝疾笃,未有顾命.勋旧之臣多已物故,侍中.车骑将军杨骏独侍疾禁中.大臣皆不得在左右,骏因辄以私意改易要近,树其心腹.会帝小间,见其新所用者,正色谓 ... 八王之乱爆发——现实版'权力的游戏'上演 第六章:八王之乱爆发--现实版'权力的游戏'上演 (每天十分钟极简两晋史,跟随星衍一起快速读懂这个堪称'华夏之殇'的时代!) 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 当初266年晋朝刚刚建立时,司马炎其实是很有 ... 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其人其事(三) 八王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是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之子)在安排继任者人选上的重大失误.他在立皇太子和选太子妃问题上的重大失误,造成了皇后贾南风得于干政弄权. ᐃ八王之乱 晋武帝的继任者是晋惠帝司马衷,他是晋 ... 司马懿夺取曹魏政权,离不开这两个秘密盟友的相助 根据<世说新语>和 <汉晋春秋> 的记载,魏明帝曹叡病重,自己书写不能,几乎无法起床. 他之所以改变让燕王曹宇等近支宗亲辅政的原定计划,改让司马懿参与托孤辅政,是其亲信近臣,中 ... 西晋皇族内乱—八王之乱(一):杨骏矫诏篡权,贾氏联合楚王夺权 导语: 西晋都城洛阳的皇宫内,中枢监华廙被紧急召见.含章殿内,西晋王朝第一任国君晋武帝司马炎的病情突然出现恶化.当天,晋武帝在遗诏中写道:西晋王朝的辅政大权将交予国丈杨骏和汝南王司马亮二人,当天晚上, ... 八王之乱 第十二节 互相利用的群狼 八王之乱 第十二节 互相利用的群狼 原创 史图馆专栏作者 史图馆 6天前 本文作者:锦帆游侠 司马覃成为了新的继承人,这让朝野的公卿们都对司马冏有了意见,而这更是让其他宗王们对司马冏起了想法:像你这样 ... 杨坚篡外孙之皇位(上) 杨坚篡外孙之皇位(上) 原创2021-07-02 08:00·见贤超齐 太上皇宇文赟驾崩后,8岁的少年皇帝宇文阐既悲伤又喜悦,悲伤在于毕竟是自己的生身父亲刚刚去世,哪有儿女不伤心难受的?喜悦在于自己终 ... 激荡四百年:司马炎沉迷酒色懒政怠政,身患重病被杨骏软禁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7篇 太康年间,晋朝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黄金期,外界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尽管司马炎是太康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但我并不 ... 激荡四百年:司马炎驾崩杨骏掌大权,司马亮拱手相让奔许昌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8篇 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二十,司马炎驾崩于含章殿,享年五十四岁.当天,太子司马衷即皇帝位,尊皇后杨芷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贾南风为皇后. 尽管已经 ... 激荡四百年:依靠祖父辈统一三国,司马炎心存侥幸立储失误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篇 开始于三世纪初.结束于六世纪末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无序.动荡不安的时代.三百多年里,无数英雄豪杰轮番登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政权 ... 激荡四百年:司马炎懒政怠政埋祸根,外戚专权开启八王之乱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篇 太康年间,西晋迎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黄金期,外界环境的稳定,保证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繁荣,史称太康之治. 尽管司马炎是太康时期的最高统治者,但我并不 ... 激荡四百年:外戚和宗室,西晋的两大隐患,司马炎给自己埋雷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2篇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总结上一个朝代的政治得失,汉朝之亡和外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曹魏有鉴于汉朝的得失,对外戚防范较严,故而没有形成外戚势力. ... 激荡四百年:到底是谁逼死了司马攸?不是冯紞也不是司马炎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5篇 毫无疑问,司马攸是被气病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他母亲王元姬曾经说过的话. 王元姬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两个儿子,担心他们有一天会骨肉相残,含泪对司 ... 激荡四百年:司马炎到底做错了什么,反对者联盟为何来势汹汹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4篇 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是征东大将军王浑. 熟悉魏晋历史的都知道,姓王的一般人惹不起,尤其是太原王氏.这个王浑即是太原王氏的代表人物,祖父是东汉代郡太守 ... 激荡四百年:感染疑心病,司马炎终于对弟弟司马攸下手了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3篇 问你一个问题,弟弟和儿子谁更亲?估计99%的人都会说儿子更亲.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所以,尽管自己的儿子司马衷有点傻,司马炎还是不肯将皇位传给 ... 激荡四百年:躺来的开国皇帝,司马炎虚心认错,坚决不改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篇 开始于三世纪初.结束于六世纪末的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也最为混乱无序的时代.无数英雄豪杰轮番登场,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政权,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