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印象:邹城孟子故里
孟子的故乡邹城,位于曲阜正南约25公里,两地之间有公交车通行,从曲阜去游孟子故里,交通往来十分方便。孟子故里包括孟庙、孟府、孟林,均位于邹县城内,值得仔细探究。
孟子与孔子是鲁国同乡,但两者年龄却相差了180年,完全不是一代人。孟子出生的时候西周王室早已灭亡,天下步入到搏杀的战国阶段,孟子去世30余年后,鲁国也被楚国吞并,礼乐之邦最终灰飞烟灭。
孟子于儒家中的地位与基督教的圣保罗有些类似,两人早年对这些深奥的理论学说都没有兴趣,后来却成为儒家和基督教发展、流行的最主要推手。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故事。孟子早年顽皮贪玩,孟母为了教育儿子专心读书,可以说是费尽了心机,成了如今中国父母教子的典范。孟子后来幡然悔悟,拜孔子之孙孔伋(子思)的门徒为师,最终成为一代大师,步上了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之路。
孟子后期远离官场与弟子们埋头著述,共有七篇十四卷著作收入《孟子》一书流传,被宋朝的大儒朱熹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并称为“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的必考内容。
孟子对儒家理论的突出贡献是提出“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这是人与动物间最大的区别。尽管早期在儒家内部有不同观点争论,但最终成为儒家确立的正统观念。
孟子极大地发挥了孔子对“仁”这个概念的解释,更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主必须“以民为本”,施行“仁政”;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的理论早年并不流行,直到北宋时期开始引起统治者重视,逐渐取代了孔子弟子颜回的“亚圣”地位。北宋时期,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被宋仁宗贬官任兖州知府,他在邹县的四基山下发现了孟子墓,开始立庙祀奉,并联系上了孟子的直系亲属。
尽管后来朱元璋对孟子的“仁政”学说非常抵触,但并不妨碍他的后代们崇孟。明朝正式将孟子封为“亚圣”,给予孟子后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名份,并且在邹县城内重建孟庙、孟府。
孟家后人成名者不多,有人考证说唐朝大诗人孟浩然是孟子的第33代孙,不知真伪。他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至今仍在中国的少儿教科书里,他的诗作当年让李白、杜甫、王维这些人都成了粉丝。
孟家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职位,至民国时期后改称为“亚圣侍奉官”。据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官方公布的材料中,称孟家在邹县拥有千亩良田,是十恶不赦的大地主。孟子第74代孙孟繁骥1939年承袭“亚圣侍奉官”之职,日军入城时曾大摆宴席欢迎日寇,抗战期间亦曾积极勾结日军云云。
孟繁骥1949年随国民政府迁往台湾,八十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曾通过日本友人联系上邹县的家人,托人捎回一些照片和古籍。孟繁骥1990年6月26日病逝于台湾,始终未曾回过自己的故乡,如今孟府“世恩堂”的墙上还悬挂着孟繁骥夫妇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