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颜真卿的虚心求教,张旭终于道出了笔法的两字真言!
学书法有名师指点非常重要。盛唐狂草大家怀素说:“夫学无师授,如不由户出。”可惜的是,书法大师们往往不肯轻易将笔法传授。“草圣”张旭说:“笔法玄微,难妄传授。非志士高人,讵可言其要妙?”
怀素《自叙帖》
不过,颜真卿是幸运的,赤心求书的他,有幸得到张旭亲传笔法,悟得书法真谛,成为王羲之身后最伟大的书法家。张旭曾任金吾长史的小官,世称“张长史”,他的草书最为有名,与怀素并称为“颠张狂素”。张旭给颜真卿传授的笔法,是从“执笔”开始的。
当年,颜真卿请教:“幸荤长史九丈传授用笔之法,敢问工书之妙、如何得齐于古人?“张旭回答:“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谓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其次在于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纸笔精佳。其次变化适怀,纵舍掣夺,咸有规矩。 五者备矣 , 然后能齐于古人。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关于执笔,张旭在此所讲的内容并不多,只说了“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八个字。然而,它看似简单,却道出了执笔核心——“圆畅”!。
书法执笔,要做“圆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畅”:松紧适宜。
“畅”,即顺畅之意。执笔顺畅,才能避免写字“拘挛”,运用自如。为此,执笔就不能过紧或过松。
松而无紧则绵,执笔过紧笔尖就绵软无力,不能够“掣打劲利”,将“一身之力”送到,点画也就不易写的劲健有力。白蕉说:“太松了,笔划便没有力……作字须要用全身之力……由笔管而注于笔尖,不害其转动自如。”
白蕉执笔图
紧而不松则滞,执笔过紧用笔就滞涩不活。用笔拘泥不灵活,点画就会失去自由灵动之气,既不流畅也失韵味,无法将点画送到位。徐渭说:“大要执之虽紧,运之须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
松而无紧则失劲,紧而不松则失活。 执笔要松紧结合,能在松、紧之间自由切换,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当松则松、当紧则紧。书法家邓散木说得好:“执笔不要太松,也不要太紧。太松了笔管容易掉落,太紧了笔管会颠抖,手也容易累。拿骑自行车来作比,初学骑车的,为了怕摔饺,往往把车把攥得紧紧的,结果车身反而更容易倾倒。执笔跟攥车把一个道理,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相传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小儿子献之在练宇,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由于这个故事,后人便误以为笔要执得紧。其实如照前面所说的方法执笔,不用很大的指力去攥住笔管,而笔管自然稳如泰山,要想拔去,确实是不大容易的。”
第二,“圆”:手指外拓。
运笔顺畅须执笔松紧适宜,松紧适宜的一个外在体现就是:手指外拓,围成圆弧。
点画内擫
点画有内擫('擫'即“按”,内擫指书写时点画呈现一种向内按压的态势)、外拓之分。好用内擫笔法的,“背”势用笔,字形多方,给人一种棱角分明之感,如褚书;好使用外拓笔法的,字形较圆,属“向”势用笔,显得雄浑圆厚,如颜体。
点画外拓
执笔的手指,也有内擫、外拓之分。前者手指关节向内弯曲,成“方”势;后者向外弯曲,成“圆”势。执笔当以“外拓”为佳,如此拇指、食指围成“圆”势,恰好符合张旭所说的“圆畅”法则!
手指外拓
为什么执笔时要呈“圆势”,而非“方势”?这是因为:内擫执笔,指肚紧贴笔杆,手指用力多;外拓执笔,指尖触笔多,手腕用力多!笔执于指,指运于腕。一定要注意,“写字要靠腕力,不是指力”!因为手腕比手指力气大得多,不要舍本逐末,否则书写费力且易造成手指疼痛甚至损伤。明人徐渭说:“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故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执虽期于重稳,用必在于轻便。”
手指内擫
第三,其它:无碍视线等。
手指“外拓”执笔,便于腕力贯于笔尖;执笔“松紧”合适,便于笔锋转运灵活。满足了这两点,一则笔画运行受限少,二则用力会感觉舒服。当然,此外还有要注意的,如要是否阻挡视线、执笔高低合适等。
手指内擫
历史上,执笔的花样很多且几乎都有相应的名人,如苏东坡“单苞”执笔,徐渭“双苞”执笔,包世臣用“四指争力法”,何绍基用“回腕龙睛法”等,真可谓执笔无定法!但不管五指、三指还是二指执笔,在调腕力的使用及用笔的灵活上大体是一致的,所以张旭的执笔论,以“圆畅”二字作为其执笔论的总纲,这是比较高明及符合用笔实际的。南朝诗人谢眺说“好诗圆美流传如弹丸”,所以“圆畅”不仅说的是执笔法, 也可触类旁通用在很多地方。
执笔过程中,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执笔法,都要注意“圆畅”这两字总纲,将运笔的稳定、流畅、舒适作为原则,根据自己的的生理结构、书写习惯等确立属于自己的执笔法,在把字写漂亮的同时维护身体健康。(后者尤其重要,执笔不当如拇指前伸过多时会遮挡视线,为此宁肯将本子稍倾也要让脖子、身子放正,以免影响身体健康。执笔姿势,其实也是个练字中不断摸索改进适应的过程。
当代“草圣”林散之三指单钩执笔
(本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