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七绝诗的平仄是怎么来的?如何推导?一步步详细解说
平仄,也就是字的声调,一首诗正是有了和谐与有规律的平仄,才使得诗在吟诵中能产生出节奏和韵律感,达到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律美。
平仄,即平声和仄声,在古音中有“平、上、去、入”四声,“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而到了如今的普通话,由于没有了入声字,按照普通话的声调,“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
对于格律诗也就是近体诗来说,平仄的格律是认定它体裁是否符合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初识平仄,感觉很有难度,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好了它形成的规律,也并没有那么难,这里我们就从头到尾一步步的来推导出五绝、七绝的平仄。
首先打个预防针,推导文字有点多,整个过程也看似复杂,其实就是根据“两两相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对、粘”以及避免出现“三平尾、三仄尾”和“孤平”等几项作诗的规则而来,只要明白其中的原理还是非常简单的。
规则简介:
两两相间:也叫“相替”或“马蹄韵”,指一句之内平仄的出现应两两间隔,如“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这是指基础,实际上因为字数原因或在某些要求下(如韵脚需平、白脚需仄),是无法做到绝对的两个两个互相间隔的。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指在一句中的第一、三、五位置上的字,可平可仄,而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必须分明,五绝因为字数原因,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对:即对立,指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互相对立,如出句字为平,则对句相应位置的字为仄。
粘:即粘上,指下联出句的偶数位置的字和上联对句的偶数位置的字平仄相同,奇数位置的字有时不同,是因为一三五不论的原因(注:在推导过程中,默认为所有位置的字平仄都完全相同,再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平尾、三仄尾:即一句中最后三个字都为平声或仄声,这个问题其实有一点争议,因为很多古代诗句中都出现过,只是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还是应尽量避免,特别是对于有着普适性的基础格式,就不以特例来定了。
孤平:孤平的定义目前存在两种说法:1、除了韵脚的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即犯了孤平。2、凡是两仄夹一平均是犯了孤平。但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争议,也尽量避免。
五绝的平仄格式推导
从一首诗的第一句开始读起的时候有平仄两种情况,而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于是就组合形成了五绝的四种基本格式:平起首句押韵、平起首句不押韵、仄起首句押韵、仄起首句不押韵。
其实这四种基本格式的句型也就是诗的第一句已经规定好了,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在这里我们不管句型,就当没有见过,一切都从零开始推导,看看能不能推导出这四个句型,同时也可以通过推导的过程明白它们究竟是怎么得来的。
一、平起首句押韵
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首字多数时候可平可仄,所以判断是平起还是仄起实际上是以首句的第二个字来定的。
1、第一步:推导出第一句
第一个基本格式“平起首句押韵”,它的要求是:平起、首句押韵。平起——第二个字为平,押韵——尾字为平(格律诗押韵要求为平声韵),于是第一句的平仄为):
?平??平
(注:问号代表暂时不知道平仄,下同)
根据“两两相间”的原则,很显然第一字为平,第三、四字为仄,即:
平平仄仄平
根据“一三五不论”,如果将第一个字改成仄,即:仄平仄仄平。这样就犯了孤平,因此这里并不适用“一三五不论”,第一个字只能用平,于是第一句的格式完成(与我们已知的句型完全相同):
平平仄仄平
2、第二步:推导出第二句
第一句出来后,后面就好办了,现在只需要按照“对、粘”的原则进行下去就行了。
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根据“对”,第二句的初步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
因为尾字需要押韵,而韵为平声,所以将尾字改为平:
仄仄平平平
再因为不能有三平尾,所以要将第三字改为仄:
仄仄仄平平
按照“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将第一个字改为平试一下,即“平仄仄平平”,没有问题,表示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于是第二句格式完成:
(仄)仄仄平平
(注:括号表示该字可平可仄,也有的以“中”字来表示,但个人觉得按照括号表示会更好,因为可以知道这个字最初也就是最合规的平仄是什么,即意思为原仄可平)
3、第三步:推导出第三句
第三句为下联的出句,适用的规则是“粘”,先不论可平可仄的因素,第二句为“仄仄仄平平”,那么根据“粘”的原则,第三句的初步格式就是:
仄仄仄平平
由于第三句不押韵,尾字要用仄,所以调整为:
仄仄仄平仄
这样就犯了孤平,将第三个字改为平:
仄仄平平仄
再按照“一三五不论”,将第一个字改为平试一下,即“平仄平平仄”,没有问题,表示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于是第三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平平仄
4、第四步:推导出第四句
第四句为对句,根据“对”的原则,要和第三句对,不论可不可仄的因素,第三句为“仄仄平平仄”,因此第四句的初步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尾字要押韵,韵为平声,正好符合。再根据“一三五不论”,试着将第一个字改为仄,成了“仄平仄仄平”,就会犯孤平,因此第一个字只能为平,于是第四句的格式完成:
平平仄仄平
至此,平起首句押韵的格式已经推导出来了: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平起首句不押韵
1、第一步:推导出第一句
“平起首句不押韵”,它的要求是:平起、首句不押韵。平起——第二个字为平,不押韵——尾字为仄,因此第一句的初步格式为:
?平??仄
根据“两两相间”的规则,第一字为平,第三、四字为仄:
平平仄仄仄
这样就出现了三仄尾,需要将第三个字改为平:
平平平仄仄
根据“一三五不论”,试着将第一个字改为仄,就是“仄平平仄仄”,没有问题,表示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于是第一句的格式完成:
(平)平平仄仄
2、第二步:推导出第二句
第二句是对句,要用到的是“对”,即与第一句的平仄对立,第一句在不考虑可平可仄的情况下,格式为“平平平仄仄”,所以第二句的初步格式为:
仄仄仄平平
尾字为平,正好符合押韵要求,同时没有孤平、三平尾等情况,不用调整,只需根据“一三五不论”确定首字为可平可仄,于是第二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仄平平
3、第三步:推导出第三句
第三句为出句,要用到的是“粘”,即与第二句的平仄相同,第二句在不考虑可平可仄的情况下,格式为“仄仄仄平平”,所以第二句的初步格式也为:
仄仄仄平平
但第三句不用押韵,尾字需用仄,即要调整为:
仄仄仄平仄
这样就犯了孤平,因此要将第三字的仄变为平,使两个平连起来,也是为了符合“两两相间”的原则,即再次调整为:
仄仄平平仄
根据“一三五不论”,现在试着将第一个的仄变成平,发现不会出现问题,也就是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于是第三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平平仄
4、第四步:推导出第四句
第四句为对句,要用到的是“对”,即与第三句的平仄对立,第三句在不考虑可不可仄的情况下,格式为“仄仄平平仄”,所以第四句的初步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尾字为平,符合押韵要求,再看第一个字能否可平可仄,假如为仄,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样除了押韵尾字为平外,全句只有一个平,也就是犯了孤平,因此第一个字不能为仄,只能为平。
至此,平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已经推导出来了: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三、仄起首句押韵
1、第一步:推导出第一句
看要求:仄起、押韵,也就是第二个字为仄,尾字为平,即:
?仄??平
根据“两两相间”的规则,第一个字平仄,第三、四个字为平,即:
仄仄平平平
这样就出现了三平尾,需要将第三字的平改为仄:
仄仄仄平平
根据“一三五不论”,如果第一个字改为平,就是“平仄仄平平”,格律方面没有问题,所以第一个字可平可仄,于是第一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仄平平
2、第二步:推导出第二句
第二句要用的规则是“对”,和第一句的平仄对立,因此初步的格式为:
平平平仄仄
再因为第二句要押韵,尾字需为平,所以调整为:
平平平仄平
这样全句就只有一个仄声字了,不符合诗句要抑扬顿挫的变化要求,因此需要将第三个平声字改为仄,这也同时符合“两两相间”的原则:
平平仄仄平
再看首字如果改为仄,就成了“仄平仄仄平”,犯了孤平,因此首字并不适合“一三五不论”的实际情况,只能用平,于是第二句的格式完成:
平平仄仄平
3、第三步:推导出第三句
第三句要用的规则是“粘”,和第二句的平仄相同,因此初步的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第三句不押韵,尾字应为仄,调整为:
平平仄仄仄
出现了三仄尾,应避免,将连在一起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
平平平仄仄
根据“一三五不论”,试着将第一个字如果改为仄,就成了“仄平平仄仄”,没有出现问题,说明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三句的格式完成:
(平)平平仄仄
4、第四步:推导出第四句
第四句要用的规则是“对”,和第三句的平仄对立,因此初步的格式为:
仄仄仄平平
尾字为平,符合押韵的要求,根据“一三五不论”,试着将第一个字如果改为平,就成了“平仄仄平平”,没有格律问题,说明第一字可平可仄,第四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仄平平
至此,仄起首句押韵的格式已经推导出来了: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四、仄起首句不押韵
1、第一步:推导出第一句
看要求:仄起、不押韵,也就是第二个字为仄,尾字为仄:
?仄??仄
根据“两两相间”的原则,第一字为仄,第三、四字为平:
仄仄平平仄
根据“一三五不论”,如果将第一个字改为平,成为了“平仄平平仄”,没有格律问题,表示第一字可平可仄,第一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平平仄
2、第二步:推导出第二句
第二句要用的规则是“对”,和第一句的平仄对立,因此初步的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尾字为平,符合押韵要求,再根据“一三五不论”,如果将第一个字改为仄,成为“仄平仄仄平”,就犯了孤平,所以第一个字只能为平,第二句的格式完成:
平平仄仄平
3、第三步:推导出第三句
第三句要用的规则是“粘”,和第二句的平仄相同,因此初步的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
由于第三句不押韵,尾字应为仄,所以调整为:
平平仄仄仄
出现了三仄尾,要将连续第三个字的仄改为平,再次调整为:
平平平仄仄
根据“一三五不论”,如果将第一个字改为仄,成为了“仄平平仄仄”,没有格律问题,即可平可仄,第三句的格式完成:
(平)平平仄仄
4、第四步:推导出第四句
第四句要用的规则是“对”,和第三句的平仄对立,因此初步的格式为:
仄仄仄平平
尾字为平,符合押韵的要求,再根据“一三五不论”,如果将第一个字改为平,就成了“平仄仄平平”,没有格律问题,表示第一字,第四句的格式完成:
(仄)仄仄平平
至此,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已经推导出来了: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总结
五绝的四种基本格式已全部推导完成,对比格律书,完全一致,这里综合一下。
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有些字可平可仄,由此就能产生出多种组合变化,以适应广泛的应用空间。
七绝的平仄格式推导
五绝的格式有了,七绝就很简单了,根据“两两相间”的原则,七绝是在五绝的基础上,在最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如五绝首两个字为“平平”,七绝就加上两个仄,即为“仄仄+平平”(加号在格式中是没有的,这里只用于表示如何变化而来,下同)。
正因为加了两个相反的音,所以五绝的平起加上仄后,实际上就变成了七绝的仄起,而五绝的仄起加上平后,就变成了七绝的平起,即:
- 七绝平起押韵——由五绝仄起押韵转换而来
- 七绝平起不押韵——由五绝仄起不押韵转换而来
- 七绝仄起押韵——由五绝平起押韵转换而来
- 七绝仄起不押韵——由五绝平起不押韵转换而来
一、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1、先将五绝仄起首句押韵的格式找出来: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在各句开头加上与首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
平平 + (仄)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
仄仄 + (平)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3、再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首字可平可仄,于是七绝平起首句押韵的格式就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1、先将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找出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在各句开头加上与首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
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 + 平平仄仄平。
仄仄 + (平)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3、再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首字可平可仄,于是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就为: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1、先将五绝平起首句押韵的格式找出来: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在各句开头加上与首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
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平 + (仄)仄仄平平。
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 + 平平仄仄平。
3、再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首字可平可仄,于是七绝仄起首句押韵的格式就为: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1、先将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找出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在各句开头加上与首两字平仄相反的字,即:
仄仄 + (平)平平仄仄,平平 + (仄)仄仄平平。
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 + 平平仄仄平。
3、再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首字可平可仄,于是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的格式就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总结
七绝的四种基本格式已全部推导完成,对比格律书,完全一致,这里综合一下。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