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制度的功名详解

今天的我们看古代的书籍和古装电视剧,往往分不清秀才、举人、进士之间的关系。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但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最完备、最鼎盛的时期为明清两朝,今天就从明清两朝说说古代的科举制度。
童生:读书人的第一个标签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的标准形象。在明清时期,一个准备投身科举洪流的读书人,不分年龄、信仰、职业,统统叫做童生。按照《明史·选举志一》的说法,便是:“士子未入学者,通谓之童生。”所有的童生要甩掉身上的这个标签,必须通过童子试。这是国家给所有童生准备的第一道门槛。然而,说是一道门槛,却有“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分别是:县试、府试、院试。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由知府主持,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如果你以“过五关斩六将”的精神,一鼓作气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那么恭喜你,你已经甩掉了童生的标签,贴上了第二道标签:秀才。

秀才:见县大爷不用下跪
读书人通过童子试后,就拥有了第二个标签:秀才。秀才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准确来讲,应该是“生员”。
秀才不再是普通的读书人,身上开始有了“功名”的光环,可以享受普通读书人没有的特权,比如,免除徭役、遇公事可禀见知县、见知县不下跪、打官司时不能随便用刑等。

秀才也分为三等:廪膳生、增广生、附生。成绩最好的叫廪膳生,国家按月给他们发放粮食,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成绩其次的叫增广生,增广生没有吃国家公粮的资格,但有可能作为“替补队员”,升到廪膳生的行列。附生是指刚入学的秀才。大家不要小瞧秀才。在明清时期,秀才在地方上的地位是很高的。古代皇权不下县。县以下的范围,往往依靠豪门、乡贤等进行管理。所谓的乡贤,便是以秀才为主体的。这就意味着,地方上除了知县外,就只有秀才这一类人说了算。明清时期,每三年一次在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乡试。由于一般在秋季8月进行,又被称为“秋闱”。主持乡试的主考官,不再由地方官员担任,而是由皇帝钦派。由此可见乡试的规格很高。只有秀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金榜题名者,便拥有了读书人的第三个标签:举人。

举人:能够正儿八经当官了
从表面上看,举人和秀才之间只隔着一场考试,实际上他们有天壤之别。秀才也许拥有一些政治、经济、身份上的特权,但永远不是官员;只有考上了举人,才真正拥有了官员的身份,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一员。这一点,从人们的称呼上就可以看出。人们称秀才,往往是“穷酸秀才”“落第秀才”,一脸不屑;而提及举人时,总是毕恭毕敬地尊称为“老爷”。在等级森严的古代,谁有资格被称为“老爷”?当然是官啊。
举人在地方上是很威风的。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状师方唐镜是一名举人,他与周星驰扮演的八府巡按包龙星在公堂之上对阵时,因为包龙星骂他为“贱人”,就扬言要告上朝廷。里面隐含的意思是:举人不能受到地方官员的侮辱和责罚。

贡士:请不要把我叫做进士
如前所述,举人有资格做官了。不过,凭借举人身份做官,一般只是担任地方上的事务性官员,如学官之类。如果想做更高级别的官员,必须得继续参加考试。明清时期,朝廷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会试。由于一般在二月(清朝乾隆以后改在三月)举行,又称“春闱”。会试的主考官身份就更高了,他们要么是殿阁大学士,要么是六部尚书,最差也是正三品的副都御史。

有资格参加会试的考生,除了各省举人外,还有落第举人。由于会试集中了全国的佼佼者,录取人数又有限,所以竞争相当激烈。优秀如曾国藩、李鸿章,也是经过一次会试落第后,才金榜题名的。至于左宗棠,他三次参加会试,三次名落孙山。通过会试的幸运儿,便是叫进士吗?不是的,通过会试的考生,被称为贡士。贡士是读书人的第四个标签。摆在贡士面前的,还有最后一场考试——殿试。
殿试是科举考试里最后一次考试,也是级别最高的一次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所有通过殿试的考生都有资格被称为“天子门生”。那是何等的荣耀?

进士:请你们叫我天子门生

殿试的通过率很高,在正常情况下,殿试的通过率为百分之百。这就是说,所有的贡士,最后都会变成进士。区别只是名次不同而已。进士的名次由皇帝钦定为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他们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称“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同是进士出身”。左宗棠毕生没有考中进士,后来慈禧太后开恩,赐“同进士出身”,满足了他的夙愿。

进士是读书人的第五个标签,也是最威风的一个标签。读书人考上了进士后,拜相封侯就不再是梦想。

(0)

相关推荐

  • 秀才和举人的差距有多大?从来只有饿死的秀才,没有缺钱的举人  -----过一百年也不会变!!

    古代科举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制度,其选拔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考试来筛选人才,原则上是择优录取.而古代读书人群体庞大,远大于政府官员的需求量,所以这个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一般的读书人,往往需要通过层层考核, ...

  • 现在不让炒作状元,科举时代是怎么报喜的?

    我们都知道,现在不让炒作高考状元.但是,"考的比较好的同学"之类的花式报喜依然出现,因此,完全杜绝这种现象是很难得. 那么,大家知道过去"中状元"是怎么报喜的吗 ...

  • 观点 | 李伯重:明清江南的精英教育

    明清江南的精英教育以科举考试为目的,而科举是进入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的主要途径(或者说是"正途").因此,精英教育对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万般皆下品,惟有 ...

  • 屡试不第吕秀才,子曾经曰过:你真的了解科举吗?

    一提到酸秀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吕秀才,他屡试不第,贫困潦倒,落魄到随便一个人都能讥讽的地步,是一个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酸秀才,是彻彻底底的明朝科举的失败者.当代人提起 ...

  • 望出清河,古代清河十三大名门望族详解

    秦朝中后期,置清河郡,在今河北省清河县地,因境内有清河流经而得名. 东汉时期,改清河郡为清河国,其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 隋朝时期,清河郡改置贝州,治清河县,今河北省清河 ...

  • 古代兰陵四大名门望族详解

    公元前261年楚国占领兰陵,置兰陵县.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后,县境分属东海郡之缯.兰陵.襄贲3县. 公元291年兰陵郡从东海郡中分拆设置. 兰陵县地处山东省南部,在鲁南低山丘陵南缘,地势自西北 ...

  •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结束于清.科举历经1300多年,对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的诞生改变了寒门出身的学子无法步入仕途的宿命,&quo ...

  • 《民法典》后,20条最高法适用“情势变更”制度裁判规则详解

    " 在传统民法理论与司法实践中,合同严守原则一直被奉为民法的基石性原则.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达成合意后,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即使发生缔约时无法预料的重大客观情况导致双方权利义务明显失衡,当事人也 ...

  • 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度有区别,高考制度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科举和高考都是竞争性的公开选拔考试,只认成绩不认人. 因此,科举和高考都可以选拔出文化素养较高的人才. 科举与高考都是国家考试,由国家举办.两种考试都有严密的考试程序,这些都为当代高考沿用. 科举调动 ...

  • 古代常山四大名门望族详解,常山赵子龙家竟然没有上榜

    秦始皇攻占赵国后,设恒山郡,但范围较小,不包括北面的恒山,治所在东垣县,在今石家庄市东. 西汉时,汉高祖沿郡置,后为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称常山郡,且范围扩大,北至恒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 东汉光武帝时,将 ...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历史影响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科举,就是由封建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这种作法,也叫"开科取士". 在古代中国,奴隶社会时主要官职都是世袭的,进入封建社会逐渐采取选 ...

  • 【文史拾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年前写春联,专门写过高中斗方.碰到不少中学生家长,面临中考或高考,要求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         不少孩子,又是承受高考或中考压力.传统的七月上旬,现改为六月上旬,今年已经 ...

  • 2021吉林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知多少?

    科举制度从隋场帝大业五年开始,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整整持续了1300年的时间.我们经常会在事业单位考试中看到跟科举考试相关的试题,那什么是科举?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现在,我们经常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