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巷
偶住“西社”新开发一带,平时无甚事少到“东社”。近日,路过曾为东、西两社分界线的中巷(现为友谊路),被旧中修新,整洁卫生的街貌所吸引。这首先要拜托于创文创卫的功劳,使之大大改观了原来破旧、杂乱的样子,变得秩序井然,干净休闲。行走其中,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文化古街的韵味。而突然想起她那几乎被人遗忘的人文历史——曾见证了当年乌红旗械斗的惨烈,更是担当起东、西两社的“和平使者”。
很久以前,这一片区域都是海沙坝。而中巷原是一条海沟,从品清湖一直通往新港这边的海。后来,经过岁月的冲积,沧海变桑田。再后来,附近建起一起关帝庙,慢慢聚拢了人气,随着香火的旺盛,使四周一度商铺林立,商船如云般过往,十分兴盛发达。并逐渐形成了东、西两社的聚集片区。东社多从事运输、搬运等行业,西社以经商、开铺为主。两社之间既有往来又互相竞争,后来却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继而以武力对抗。清中后期,又形成剧烈的红(东社)、乌旗(西社)械斗,互相残杀,甚至破乡,影响极大。东、西社之间的武力对抗亦成为当时海陆丰地区红乌旗大规模械斗的重要事件之一。
据当地“老汕尾”说,当时的地方官府为调和矛盾改建了中巷,正式确定东西社分界处,以减少纷争。而位于两社之间的后寮乡,还有关帝庙属黄旗,保持中立,成为缓冲地带。当年,彭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制作农会会旗时充分考虑了“红乌旗械斗”对各乡农民的影响,隧用红黑两色分四角联合为农会会旗,旨在打破、消除以前的仇视态度,号召大家要团结起来一致对抗真正的敌人。至1949年之后,作为分界线的中巷改称为“友谊路”,标志着两社之间从此结束了武力对抗的时代,并逐渐恢复通婚和日常交往。
这条街东端与三马路交界处,即现在的小市场为清朝的衙门所在地,老百姓称为“衙门前”(右侧):
而西端与二马路交界处的“老邮政”处,于民国时期可是汕尾的“电报楼”,即商家利用电报发送商业行情、交易等信息往各地之处,老百姓称为“行情线”,可见称当时的汕尾为“百载商埠”确实是名不虚传:
位于这条街中段的“继彭小学”原是老红军战士、原福建省委常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郑重同志的故居。1987年11月19日,郑重同志把时值三百多万元的汕尾故居赠送给学校,为教育后代继承彭湃烈士遗志,亲自命名该校为“继彭小学”。学校占地面积为22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790平方米,教学环境优美,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红色学校:
新旧共处,古风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