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秘闻:古人会近视吗?要近视了可咋办?

如今手机电脑普及,四眼横行,凡入此教者,十米外六亲不认,五十米外雌雄不辨,一百米外人畜不分。可叹的是此消彼长,飞进式的反倒是越来越少,持续引发社会关注。

于是就有小伙伴说还是古代好啊,没有近视眼,不用为近视烦恼。事实上古人跟我们现代人一样,那都是肉体凡胎,当然也会近视。

那据科学研究,近视主要就是长期看近处导致视觉疲劳,最终近视了大多是阅读习惯不良造成的,也就是说古代得进士的主要就是读书人。所谓十年寒窗苦读,为的就是一朝金榜题名。要比如今高考还要残酷的科举考试中出人头地,三更灯火五更鸡一定是每日必须的功课量。又是凿壁偷光,又是囊萤映雪,又是灯烛煤烟熏的双眼泪流,眼睛不疲劳才怪。也就是说古代莘莘学子很多都因为过于勤奋好学才成了近视眼。

但客观上讲,古代的近视眼虽然有,但一定比我们现代少的多。而且在古代,近视一定是属于富贵病,一般穷人想得还得不上呢。怎么说呢?其实咱们国家古代是农业大国,所推崇。唯有读书高。但古代读书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多。

如春秋到两汉时,识字率不超过百分之八,即使是隋唐时科举制创制,读书人大暴增,到两宋时期,程朱理学盛行,唐诗宋词文学昌盛,识字率预估也在百分之三十以下。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士农工商还是目不识丁,或者只认识周武正王算个帐就行了,根本没有必要看书,眼睛当然就清清亮亮,免受圣贤书的摧残了。再来,即使是读书人,那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那个时候能买得起蜡烛点的、起油灯夜读的家庭,实际上生活都还不错,但绝大部分的寒门学子照明设备压根就买不起,这绝非危人耸听,如今一根蜡烛超市才卖一块钱,可古代谁天天点蜡烛,谁就是土豪。

所以说呢我国从历史上看,使用蜡烛的时间很长很长,可以追溯到汉朝。但古代的蜡烛不是我们现在的材质,石蜡那是石油化工的产物,当时制作蜡烛的原料是蜂蜡和动物油脂混合所制,燃烧不如咱们现在蜡烛稳定,而且会发出浓烟,味道十分呛人,比起今天的蜡烛更贵到不合理。我们可以翻看唐史,有记载说玄宗朝唐朝外戚杨国忠美家厌食,美币值一竹,四行,立乎为竹围。

那按照我们现代人理解,这也太寒酸了,堂堂宰相晚上才点了几根蜡烛围着吃饭。其实不然,史书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奸相杨国忠骄奢淫逸,可见蜡烛的金贵。而后继的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即使如此,蜡烛的价格每根至少也为一百五十到四百文不等,相当于一个普通劳动力两三天的不吃不喝的全部收入。

那好,你会说点不起蜡烛诶我看到很多影视作品可以点油灯。对,油灯是便宜,但烟更大,灯光更昏暗,一般老百姓讲真还是有些舍不得。古代寒门学子为了省油灯啊,竟然在灯盏里放水,这样的话导热啊,一部分的水会蒸发,将热量带走,降低灯油蒸发的速度,达到省油的目的。

可想而知,莘莘学子学习的成本真的很高,会使很多家庭望而却步,直到清朝嘉庆年间。还有这么一个故事,说当时有一个举人张英,为官三十余载,每到午夜交更时分,就会派两个差人挑着桐油篓来巡城。如果见哪户人家有人在挑灯夜读,就会帮他添一勺灯油,而且在他们临走之前说府台大人给相公添油,这就是加油的由来。那府台大人为什么要加油啊?就是因为很多学子他承担不起,那这样就客观造成的。

读书人全国比例其实不不高,尤其是寒门学子,白天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看书多。那比起富人,当然眼睛保护的好点儿。

故而整体来看,古代近视发生率相比我们现代人动不动就是看手机看手机看手机低了。很多,而且那是一种富贵病。当然古人用毛笔写字,那写的字大,眼睛距离指比较远,而且古人看书都是从上往下看文字,眼球上下转动,双眼单视啊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的眼睛,使得古人近视率不如我们高,但毕竟古代还是有近视眼的。

那问题来了,古人得了近视该怎么办呢?方法一,南宋大词人陆游曾结合经验谈说:少年嗜书节目力老去观书色如棘,荆棘的棘就是告诉大家保护视力,从青少年抓起,不要过度用眼,多注意休息。方法二,既然蜡烛、油灯燃烧起来熏眼睛,明朝李时珍认为不如从制作原料出手加入一些材质,如壶油苏子来制作蜡烛或灯油,以达到保护的目的。方法三,那我国中医博大精深,可以通过各朝各代的中医大神留下的明目的方子或穴位针灸来保健护眼。方法四,有钱人家呢可以取水晶磨成镜,称之为爱戴。

这两个字挺复杂的,就类似于如今的放大镜,来达到近观看字体更加清晰的目的。最后一个大招那就是直接上眼镜了。十五世纪左右,跟现代眼镜很像的技术传入我国,但普及有个过程,随着工艺的逐渐提高,百年后才逐渐由皇家贵族成为寻常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商品。据记载,即使在清雍正时,这个雍正也早就近视了。为此,这场苦恼,直到有了康熙御赐的眼镜才解决了问题,可见称为四眼族。那古代近视眼门都是奢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