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土:读书的化学反应

你一旦读书,必会发生变化。其变化有二:一曰物理变化,一曰化学反应。

物理变化者,一书读过,你仍是你,书仍是书,两不相涉,泾渭分明,你并无实质性之改变。

化学反应者,一书读过,你便不是你,书便不是书,你之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从而生成一种全新的东西。英国大哲培根有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说的便是此种情况。至于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请听我言。

试以男女青年恋爱为例。一男子相亲,见过许多女子,均不动心,直至遇见那个她,一见钟情,倾心相交,百般殷勤,万种呵护,坠入爱河……这便是化学反应。读书亦如此,只不过那恋人叫做书!读书之化学反应有如下表现:

当年陈村先生初读木心之《上海赋》,“如遭雷击”:“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说:“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一个人遭受雷击是个什么概念?一个被雷击过之人,其身体能不发生变化吗?这便是化学反应。

沪上文章大家黄裳先生(1919~2012)年轻时是记者,他酷嗜周作人的文章,知堂的文章每发表一篇,他便剪贴一篇。抗战胜利后,周作人收监于南京老虎桥监狱,他去采访。公事结束后,他拿出纸笔,请知堂老人为其题字。你能否想象一下,一位记者,请一名犯人来给他题字,这是怎样的一种热爱啊!此种热爱,便是化学反应之最好体现。

读书的化学反应,不仅发生在中青年身上,同样也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胡适先生晚年有段时间客美,陈之藩先生在回忆胡先生的《在春风里》有如下记述:

在这些白话文学家里,我们也是谈不来。胡(适)先生对周作人的偏爱,是著名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跟我说:“到现在还值得一看的,只有周作人的东西了!”他在晚年是尽量搜集周作人的东西。

我如果说:“不要打呀,苍蝇正在搓搓手搓搓脚呢。”他似乎就想起苦茶庵中的老友,在他回忆的茫然的眼光里,我看出胡先生对朋友那份痴与爱。

“七七事变”离开北平后,他劝周作人:

藏晖先生昨夜做一梦,

梦见苦茶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盅出门去,

飘萧一杖天南行。

天南万里岂不太辛苦?

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

醒来我自披衣开窗坐,

谁人知我此时一点相思情。

这是胡先生劝周作人南下的一首名诗。及胜利后,胡先生为他辩护,为他洗刷。给法院的证词中,比较了北大的藏书,比较北大建筑的今昔。把周作人说得不仅不是汉奸,而且是个功臣。周作人坐监时,他去探监。我并未问过胡先生,但在话里,他似乎对周作人现在的情况依然很清楚。

当我听完他每次说周作人以后,即想起:“你们之中谁觉得自己无罪,可以出来打死他!”

除非是个圣人,不会有胡先生那种慈悲、那种热爱、那种原谅、那种同情(《哥伦比亚的倒影》)。

此种慈悲、热爱、原谅、同情,不是化学反应又是什么?

读书不分古今。古人身上当然也会有此种化学反应的。即以我热爱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为例。上世纪30年代——

朱光潜先生写有《陶渊明》一文,说陶渊明“他的清风亮节在当时虽无同调,过去有同调底人们正复不少,使他自慰‘吾道不孤’,他好读书就是这个缘故”;正是读书,使陶渊明“打破了他现在的界限而游心于千载,发见许多可‘当友’底古人,他的精神生活因此获得了新的超越与自由。(钱理群《周作人传》第七章)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精神生活因此获得了新的超越与自由”,这便是读书产生之化学反应所带来的实质性改变。让我们以他的《读山海经》为例来看看此种化学反应吧。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之一)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读山海经》之十)

这哪里是在读什么《山海经》,分明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怀嘛!鲁迅先生一眼就看出了其实质,“陶渊明并不是浑身静穆,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读书的化学反应最为常见者便是一见钟情。犹记三十多年前在临汾时,于地区新华书店见作家出版社的《周作人美文》,遂买回家,一口气读完,没想到世上居然有这等好文。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市面上买不到知堂的其他书,就去借,向朋友借,去图书馆借,然亦十分有限。出差去乌鲁木齐,在书店中见钟叔河先生选编、广州出版社的《周作人文选》一套四册,惊喜可知,立马买下,书沉,却舍不得托运,放在包中一路背回。

正上班时,见同事于师大附近的尔雅书刊社买回敦煌文艺社的《苦茶》(即《知堂回想录》),马上请假去买来,惟恐稍迟被人买走。

后逛上海文庙书市,见香港三育图书有限公司出的《知堂回想录》,就还是买了下来。至于《饭后随笔》上下册,还是从海上的“东方书林”邮购而来。至于大象出版社的《周作人日记》(影印本),则是托人请鲁迅博物馆的黄乔生先生买下并寄回的……

由其作品,而集文外,而译作,而年谱,而印象,而夜话,而传记,而评传,而书信,而《度尽劫波——周氏三兄弟》(黄乔生著),而《闲话周作人》(陈子善编),而《北京苦住庵记》(【日】山木英雄著),而《周作人的是非功过》(舒芜著),而《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英】卜立德著)。总之,必欲穷之而后快。

当此之时,我便不是我了。然此种化学反应,本人实不自知,可旁观者却看得分明。当“文汇笔会”微信公众号推出鄙人的《江户时代的日本笑话》(点击可看)一文,有Liu Xuyuan 留言道:

此文甚佳!所谓“知堂小品”,就是这种趣味啊;内中又有思想存焉。读来口角生香~

看到这则评论,我才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起之变化,此人真可谓目光如炬矣。读拼音,似是刘绪源先生。果真如此,先生虽然过譽,然我仍要向先生致敬!

而如欲读书时能发生化学反应,当具备如下条件:

一、心胸须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化学反应必是外来之物刺激心灵所致,一旦封闭,何由刺激!

二、态度必是诚恳的,而非倨傲的。

三、思想必是活跃的,而非僵死的。

有道是“夫妻越长越像”,读书亦然。当你倾心于某人之著述,长久浸润其间,虽自己不觉,然在外人看来,则变化明显矣。李维在论及蓝克时曾断言:“个人创造他自己。”(《哲学与现代世界》第五章)其实读书也在时刻创造着你,读什么你便是什么。当然,此种读书,必须发生化学反应才行。

二O一九年五月十日晨

郁土微信相关文章

————————

郁土:时间使用指南

郁土:读书如盗墓

常见思维谬误举隅:再说“戏 子误国论”

常见思维谬误举隅:“乡下人”风波

常见思维谬误举隅:罐头思维

我的大学文凭里少了人文精神

苏格拉底问:“这马是不是很有钱?”

郁土:说理,说理,说理!

你敢对自己的精神刮骨疗毒么?

“他捎带着把自己捅了一下”

人性是根曲木

拳击手哈耶克

柏拉图原来长这样?

爱比克泰德的哲学学校

“捉住我,不要让我逃走!”

(0)

相关推荐

  • 鲁迅玩伴闰土的另一面:爱上同村寡妇,坚持与妻子离婚,晚景凄凉

    本篇正式开讲之前,先来发几句感叹. 说,前些年,某卫视户外真人秀节目请来了一众"身光颈靓"的男女明星作为嘉宾,让他们在镜头前"竞技".在某个抢答环节中,居然有一 ...

  • 总是要等到朝花夕拾时候,才感觉到鲁迅先生的笔底厚重的温暖

    图片发自简书App 鲁迅先生一堆的<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散文集里边,再加小说中阿q的麻木,祥林嫂的苦难,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故乡的落差里,还有一本书叫 ...

  • 郁土:读书如盗墓

    与书为友时间已不算短,交往的过程中,颇有些感触,拉拉杂杂记在本子上,乘今日空闲,整理如下: ○何谓好作品?好作品就是在阅读时,你能够与之交流并碰撞的作品.其作者必定是真诚的,与你平起平坐的,而非高高在 ...

  • 郁土 │ 中国古代城市有大型公共设施吗?

    上网搜索,其他不论,整个罗马帝国疆域内,几乎每座人口超过千人的城市,都拥有一座自己的圆形剧场,总数多达230余座,较著名的有罗马斗兽场.杰姆圆形剧场.维罗纳竞技场.城意塔利卡圆形剧场.庞贝圆形剧场.坎 ...

  • 郁土 │ 谈转变

         转变者,转向并变革. 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为何要转变?还不是因为外部出现了危机,且此种危机压倒了内部渴求稳定.确定的感觉,清末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是也. 而人之大脑偏爱确定性.讨厌不确定性是得 ...

  • 郁土 │ 悦色夫的书单

    (本文图片由悦色夫提供)       悦色夫是我素未谋面的网友.前几日,他在朋友圈晒出了自己四.五两月的购书清单,并加按语:     "所有有关人类学.生物学方面的科普书,新的都应该买.中国 ...

  • 郁土 ∣ 谈刺激

           何谓刺激? <国语辞典>的解释是:能令意识状态变化,而为神经兴奋之原因者,即为刺激,此种原因,有存于外界者,谓之物理的刺激:有不存于外界而由有机体自生者,谓之生理的刺激. 比 ...

  • 老而好学,改打长胶 | 郁土

    我上初一时,参加闫玉虎师组建的东上卫学校乒乓球队,练习打乒乓一年有余,获中卫公社学生乒乓球比赛男子单打冠军.后来恢复高考,参加中考,高中.大学6年,不曾摸球拍.再打乒乓要从参加工作始,迄今从未中断过. ...

  • 郁土 │ 欺人与自欺

    随 红 摄 有成语曰"自欺欺人",意味一个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其实,人们往往是只想着欺骗他人,从而得到某种便利或好处,而决不想欺骗自己的,所谓欲欺人而不欲自欺是也.然世上果有 ...

  • 郁土 │ 乒乓文化趣谈

      乒乓球为英国人所发明,而风靡全球.当小小银球与所在国的人们相结合,便会产生独属于该国之乒乓文化.可以这么说,当洁白的乒乓球进入到某国,经该国固有文化之熏染,必会形成具有该国特色之乒乓文化.鄙人此前 ...

  • 郁土 ∣ 杰斐逊与乾隆皇帝

    王 瑶 摄 读杰斐逊自传<自由的真谛>        托马斯·杰斐逊(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美国第三任总统,与华盛顿.富兰克林并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