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背后的用人之术

作为管理者决不能顾此失彼,作为实践者决不能一知半解。

(人呀人,表面看着都一样高)

有个故事记载在《汉书·霍光传》中,故事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人到朋友家,发现朋友家生火做饭的烟囱是直的,而且还在炉灶边堆放了很多柴草,这人多嘴,就告诉主人,这样不行呀,一旦起火,你新盖的房子就完蛋了,必须把烟囱折弯,把柴草放远,以避火险。

主人听后,很生气,觉得这在咒他,没搭理。

不久之后,这家人真的因为炉灶问题发生火灾。邻居街坊一起来帮着灭火,幸好及时,损失不大。

于是这家主人杀了头牛,买了很多酒,请帮忙灭火的邻居吃饭,焦头烂额者为上座,依功排座。唯独没有叫那个劝告他把烟囱改变的人。

这时候就有人对主人说,你要是当时听了让你把柴草移走,改变烟囱走向的说法,就不会有火灾发生。今天,也就不用破费着杀牛买酒还得修房子了。主人这才反应过来,应该把当初劝说他的人请来,奉为上宾。

这个成语故事叫“曲突徙薪”。

其实,这个故事是大臣讲给汉宣帝听的,是借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汉武帝托孤重臣,西汉政治家,宣帝时代麒麟阁十一功臣排名首位,他的传记中怎么会记载这么无聊的小事。

历史真相是这样的:霍光死后,他的家人骄淫奢侈,守武帝茂陵的一个叫徐福小官对其他人说,霍氏家族必将招来杀身之祸。因为奢侈的人,很容易自以为是,不会听进去别人的意见,目中无人,会得罪很多人。招来众人的嫉恨,霍氏家族掌权太久,害人无数,天下嫉恨他们的人太多。霍光死后,他的家人应该谨小慎微才是,不该如此张狂。

于是,小官徐福三次向宣帝上书说,陛下,您如果爱惜霍氏的后人,就应该经常加以管教,不能因为他们的骄横而使其自取灭亡。

宣帝感恩霍光的功劳,并没有责罚霍氏后人。后来,霍氏家族谋反,全族被诛杀。

宣帝奖励了告发和平乱的人,但并没有奖励徐福。

于是,就有正直的大臣给皇帝讲了“曲突徙薪”的故事。然后说,徐福三次上书,说霍氏后人会有变故,要防微杜渐。如果当初听取了徐福的意见,就不会出现霍氏族人作乱犯上,国家也不会动用军队,劳民伤财。平乱后也不会花那么多钱奖赏有功的官员。现在,事情已过去了,徐福却没有受到奖赏,希望皇上启用有先见之明、善于“防患于未燃”的大臣。

宣帝恍然大悟,提拔徐福做了郎官。郎官是啥官,皇帝重要的参谋人员。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做人要听得劝,要谨慎,方可减少损失。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位子越高,越要谨言慎行,因为盯的人太多。因为一句话、因为念错几个字而倍受诟病的官人和名人不少,这就是教训。

这是将火灾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的典型事件,可见世间万物原本道理是相通的,这便是天道。

中国的成语故事,蕴藏着深厚的哲理,是文字的精华,成语,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用,但可以言简意赅的说明一个道理。

作为决策者,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管理过程,都会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个环节,“计划、组织”就是防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周全,“协调、控制”则是消灾的过程。而“指挥”居中,则应了另一个成语“瞻前顾后”,这个成语常被人理解为,犹豫不决,首鼠两端。

其实,“瞻前顾后”本意并不是这样。

这个成语出自屈原的《离骚》,“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什么意思?以史为鉴,展望未来,一定要明白百姓治与变的规律。

管“火”如此,用“人”一样如此!灾可治,也可防,但人不好用,人的伪装性和多变性,哪里是变色龙所能及。

作为领导者,要充分听取不同的意见以作为用人决策、办事决策的依据。

怎样才能用好人办好事,毛主席告诉我们:

 “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伟人之所以伟大,因为根植于人民!

(0)

相关推荐